侗族鼓楼建筑的设计美学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e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鼓楼作为侗族村落的地标性建筑,成为侗族文化生活的精神支点和审美焦点,其鼓楼建筑不仅因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协调这种造型形式表现出独特的视觉美感,而且还因主从结构之关系,从空间的维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韵味。
  关键词:侗族鼓楼;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协调;主从结构
  “有侗寨就有鼓楼,有鼓楼就有侗寨”,鼓楼被视为侗文化的象征,它究竟在侗族人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何种文化功能,普遍认为主要有三种:一是家族兴旺及其凝聚力的标志;二是族群议事的场所;三是休闲娱乐所在。随着现代信息社会及城镇化的发展,鼓楼的这些文化功能在这一背景下逐渐淡化,传达给人们的是视觉愉悦和美感,正如黑格尔说:“所有建筑首先要适应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与艺术无关的需要,美的艺术不是为满足这种需要的,所以单为满足这种需要,还不必产生艺术作品。……但是等到日常生活,宗教仪式或政治生活方面的某种需要的建筑目的已获得满足了,还出现另一种动机,要求艺术形象和美时,这种建筑就要显现出一种分化,一方面人这主体或神像,形成了根本的目的,另一方面为着人和神像,建筑提供环绕遮盖之手段。”[1]鼓楼建筑在其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分化”中,其“遮盖之手段”已演变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侗族鼓楼建筑对称与均衡之美、比例与协调之美、主从结构之美。
  1 对称与均衡之美
  对称是物体中轴线的两边一样,这个“一样”包括内在质量与外在形式两方面。物体中心点的两面或多面各面质量一样,外在形状不一样,叫均衡,它是稳定的,又是活泼的,是有规律的,但又是有生气的。对称是一种静态平衡,均衡是一种动态平衡。[2]对称給人一种直接的视觉效果,一种美感,这种视觉效果或美感呈现的就是均衡之美。侗族鼓楼建筑就是对称与均衡的完美体现。
  侗族鼓楼建筑分为台梁穿斗混合式和穿斗式,前者有点类似汉族普通的厅堂建筑,应该是侗族早期的鼓楼,现已很难看到。穿斗式又分为非中心柱型和中心柱型,非中心柱型与前面的台梁穿斗混合式类似,其造型简单、楼层矮小,一般与寨门、戏台、长廊等结合在一起。中心柱型分为独柱型鼓楼和“回”形鼓楼,[3]我们现在在各个侗族村落看到的鼓楼建筑基本上属于中心柱型鼓楼,这也是本文讨论的主要类型。
  目前比较合理的说法是:认为中心柱型鼓楼的造型源于杉树,从最初的杉树、寨心柱、早期独柱鼓楼、独柱鼓楼到“回”形鼓楼。[4]杉树在植物界中是最能表现对称与均衡之美的树木之一,根据杉树之造型营造的鼓楼,无疑也表现出了这种美感,不管是独柱型还是多柱型(“回”形鼓楼),后者其实为前者的变体,其营造原理和形式特征基本一样,只是后者在空间、体积等方面显得更为雄壮挺拔,如果前者视为壮美,后者就趋向崇高了。
  这种“柱式”鼓楼建筑比较完美地体现了中轴线两边的对称和均衡之美,使其内在质量与外在形式保持高度统一、和谐。在西方的建筑设计中,“柱式的运用通常是和建筑部件的组合以及量度的完整体系,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确的数学关系来建造建筑物的方法,而且,这种方式达到的和谐在建筑外观上表露无遗。即使没有数学和建筑学的理论基础知识,人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建筑和谐均衡的形式所带来的美感。……柱式的运用和排列在视觉造型美感上所实现的,则是均衡和稳定”。[5]侗族的建筑师们并不知道黄金分割法则,也不懂建筑学理论知识,仅凭手里的一把小直尺、一根墨线,就设计出了美轮美奂的侗族建筑,但却与黄金分割法则和建筑学的一些理论知识不谋而合。纵观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凡采用对称形式,是要给人稳定感、秩序感、庄严感、神圣感,反过来,凡是在建筑的功能上对这四感或四感中的一感有要求的建筑,都会采用对称形式。”[2]
  2 比例与协调之美
  如果说对称与均衡使鼓楼呈现出高度统一、和谐的整体之美,比例则在说明这种均衡与对称因何而美,即应摆置于何处即为美。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正如人的生活并不是追求空洞无物的安静,而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一样,艺术品也不是仅仅追求平衡、和谐、统一,而是为了得到一种由方向性的力所构成的式样。平衡的艺术式样是由种种具有方向的力所达到的平衡、秩序和统一。”[6]换言之,使视觉感到平衡、秩序和统一的式样是由具有方向的力造成的,这个“方向性的力”指的就是得体的比例和协调之感。“这种比例指一座建筑物中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或者同一构件不同部位的比例,以及与这些构件直接相关的部件的比例等”,[5]贵州民族大学向同明在其硕士论文《侗族鼓楼营造法探析——以黎平“天府侗”为例》中,对黎平“天府侗”地区掌墨师掌墨设计的5、7、9、11、13、15层鼓楼的大木作构件的营造方法与营造尺度,进行了纪实性的记录与阐释。[7]你会看到“建筑师通过明显地使用一种或几种柱式作为主导构件,或者通过对各种尺度的运用,包括单一比例的重复,以达到这种和谐的效果”。[5]
  这看似简单比例关系,是侗族人在长期的建筑艺术实践中的理性认知,既实用又美观。这种比例呈现出来的秩序美实际上是建立在模数基础上的,这里的模数即为尺度,“模数是从结构自身发掘出来的,建筑物优雅的视觉效果是通过模数来实现的”[5]。鼓楼为多柱型建筑,不管其柱网布置方式怎样变化,总是遵循一定的比例,大致有内4外8、内4外12、内4外24、内6外6、内6外12、内6外16、内8外8、内8外16等多种柱网布局方式。[8]“在建筑设计中,数成为美与形式之间的纽带,建筑的‘形’就是通过严谨的数确立起来的一种和谐秩序。”[5]我们知道,建筑和艺术中最理想、最美的比例和尺度就是黄金分割法,鼓楼是否遵循这古老而又经典的比例法则呢?
  贵州凯里学院的罗永超、欧明杰等学者在其《侗族数学文化面面观》《侗族鼓楼中的数学知识》等论文中,通过对鼓楼建筑进行考证、计算研究,发现侗族鼓楼建筑也基本符合黄金分割法。黄金分割的比值为约为0.618,从江曾冲鼓楼、则里鼓楼的比值均为0.60。[9]西方古代建筑家基于人体比例和数字关系来确立建筑美学的视觉依据,人体本身就体现了三角、方形、圆形的三位一体的完美统一,西方建筑美学中最流行的一种看法是:建筑物的整体,特别是外轮廓以及内部各主要分割线的控制点,凡符合或接近于圆、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具有确定比率的简单几何图形,就可能由于具有某种几何制约关系而产生和谐统一的效果。[2]可以说,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侗族村落中的每一座鼓楼都是具有确定比率的简单几何图形,正是这种世代相传的营建艺术,通过一定的度量比例关系在其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形成了比列协调、大小得体、均衡有序的鼓楼形式美。   3 主从结构之美
  侗族鼓楼因其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协调呈现出匀整、和谐和完美,这主要是把它作为单体建筑而言。但鼓楼作为侗族村落级建筑群的坐标性建筑,在侗族村落及建筑群中具有绝对的统率作用和主导地位,这就是主从结构。所谓“主”,就其位置而言,鼓楼是侗族村落建筑群发展的中心,这个中心也许处于侗族村落建筑群的中心位置,也许地处村落边缘化区域,但这并不影响鼓楼作为中心地位的作用。就其建筑特征而言,鼓楼在整个侗族村落建筑群中鹤立鸡群、高大挺拔,其多变的类型、精美的装饰都显示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个性。这与周边的居民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交相辉映的主从结构。
  这种主从结构用中国的美学观点来说,“就是‘中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中’有三层含义:一是要符合客体的组织规律(中律);二是要符合主体的尺度(悦人);三是要有一个统帅(中心)”。[2]鼓楼因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协调呈现出自身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它与侗族村落及建筑群的关系中,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也表现出这种完整性和统一性。“鼓楼以其高耸的形象、精美的装饰成为侗寨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鼓楼以及鼓楼坪点的形象与居民面的存在形成对比,是构成侗寨乡村美景的点睛之笔,它与戏楼、风雨桥、庙坛等侗寨视觉形象交相辉映,又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侗寨审美的视觉焦点。鼓楼静止形象的崇高与寨民流动形象的活泼相映成趣。”[10]
  黑格尔说:“房屋完全是一种有目的的结构,由人按照人的目的而建造出来的。”[1]鼓楼作为侗族的公共建筑,其目的“是合款讲款、执行款约、祭祖祭神、多耶踩堂、对歌合唱、节令庆典、说古道今、弹琴听戏、举办合拢宴、迎送典礼等民俗活动的场所,鼓楼既是分享侗族传统文化的场所,又是滋养、传承与发展侗族文化的园地,是培养侗族民族精神的枢纽中心。”[10]如果说这是“实”之目的,其实还有“虚”的层面,即鼓楼在侗族村落及建筑群中“点”“面”相结合的美感,这有点类似于我们讲的虚实相生、虚实结合之意境美。建筑中主从结构是一个二重结构,一重是实,一重是虚,“实”就是可以落实在对象本身,“虚”就是这个主从结构要反映的另外一种东西。[2]这“另外一种东西”即为以鼓楼为中心的侗族村落及建筑群所呈现出来的完整性与统一性之美。
  4 结语
  通过对侗族鼓楼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协调以及主从结构三个层面的设计美学分析,发现鼓楼不仅从自身的造型形式表现出独特的视觉美感,而且从空间的维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韵味。同时,我们意识到“民族审美思维的背后,隐藏着一整套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人生信仰,积淀着丰富的以集体无意识表现出来的种族经验,并以多姿多彩的审美文化方式显现出来,成为该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确证。”[11]
  参考文献:
  [1] 黑格爾.美学(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9,65.
  [2] 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32-233,235,241.
  [3] 蔡凌.侗族鼓楼的建构技术[J].华中建筑,2004(3).
  [4] 张柏如.侗族建筑艺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18-19.
  [5] 梁梅.设计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32,121-122,127.
  [6]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40.
  [7] 向同明.侗族鼓楼营造法探析——以黎平‘天府侗’为例[D].贵州民族大学,2012.
  [8] 龚敏.侗族鼓楼建筑艺术的美学认知[J].文艺争鸣,2016(8).
  [9] 罗永超.侗族数学文化面面观[J].数学教育学报,2013(03).
  [10] 曹万平.侗族民间美术形态与审美[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4,42.
  [11] 张文勋.民族审美文化[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20.
  作者简介:闫帮仁(1980—),男,硕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学与艺术理论。
  石含洲(1967—),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贵州师范学院贵州书法教育与艺术研修院副院长,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文学,书法,民族民间文化。
  郑梦菲(1986—),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民间美术。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改变。本文从移动传播的特点入手,分析了移动阅读在信息传递和获取方式上的特点,并从传播和接受角度考察了信息
摘 要:毕业论文(设计)是一门专业实践核心课程,是对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运用的综合性课程,是体现教学成果和评估教学水平的佐证材料。论文的选题、过程管理、评审、资料归档等管理过程都影响质量监控,本文从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浅谈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规范化和制度管理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一
【摘要】目的:观察高温对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RPE)细胞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兔RPE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55℃水浴加热法对细胞进行不同时间(3、5、8min)加温处理,处理结束后立即进行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55℃水浴各时间组O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支持辅以参苠苡术汤对胃癌术后患者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胃癌根治术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留置鼻空
摘 要:李立新在他的《设计价值论》一书中提出“人的现象”这一名词,并指出“人的现象”是一切设计的起点和归宿。纵观整个陶瓷发展史,从其原始萌芽阶段就是由于人的使用需求而产生,伴随着阶级的出现和意识的完善而进一步得到发展。在当今,陶瓷设计中“人的现象”这一元素受到更广泛的关注,而且更多地侧重于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  关键词:陶瓷设计;人的现象;现代;推动力  “人的现象”这一词语首先出现在人类学研究中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胃炎54例临床疗效。方法:选取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三联疗法,观察组
芜湖铁画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皖南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在创作过程中以锻制技术为基础,融合剪纸、木刻和国画等艺术精髓,作品具有空灵且意境悠远的审美情趣,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