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疫情之下,我们的初中生面临各类生命事件,却缺乏足够的生命关怀。本文旨在探索将初中生的生命教育融入美术学科,借助美术学科作品传达的特性来开展“以艺抗疫”的线上项目化创作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化的方式展开对生命理解,作品创作、理念传达的探讨,呼吁社会共同抗击疫情。
关键词:三阶四导 生命教育 以艺抗疫 云项目化创作
身处新冠疫情中,我们的初中生从未像今天一样真切地面临着各种生命事件。恐慌和安慰,病死和救治,逃离和逆行,至美和极恶,绝望和希望,这些令他们不知所措,更甚者留下心理阴影。“生命教育”一词正式出现在国家级纲领性文件是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今年2月,教育部更是先后两次发文明确指出要加强生命教育,强调其重要性。笔者从美术学科的角度将生命教育进行结合,在美术云课堂引导学生进行“以艺抗疫”的项目化创作。
基于生命教育的初中生“以艺抗疫”项目化创作导引研究是指借项目化创作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疫情,对“生命”展开主动探讨,进行艺术创作,以此助学生实现对生命的感知、理解、解惑,并以个性化的艺术作品向大众传达自己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和生命价值观。其中“生命教育”是指直面生命问题的教育,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的关系,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与独立发展,从而推动其实现生命最大价值的教育活动。“以艺抗疫”是结合当下疫情进行艺术创作,以个性化的艺术形式向大众传达抗疫正能量的艺术活动。“云项目化创作”是指学生的艺术创作按照项目化学习的原理,组建云学习小组,经历云探究、云采风、创作以及传播等在内的完整学习过程。
一、基于生命教育的初中“以艺抗疫”云项目化创作的必要性
(一)重应试教育轻生命关怀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初中学校课堂对生命教育不够重视,仅七、八年级道德法治课中有涉及生命安全及生命价值内容少量,部分学校在当下线上教学曾开设生命教育主题第一课,然而,这些都是不够的。身处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处疫情,面对死亡,仅仅抓学科教学的空中课堂,必然导致我们的初中生缺乏生命关怀。
(二)有美术学习缺抗疫联动教学现状
目前,有不少学校响应国家“五育并举”文件精神,适时开设线上美术学习,但侧重教材本本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多,关联“抗疫”的美术学习则并不多见。即便有,也是教师以录制微课的方式单方输出,学习过程缺乏“师生联动”“生生联动”,师生对于生命的探讨、作品创作的探讨均是缺失的。
(三)多形式参与少项目创作美术教学
网络上,有许多初中生参与的疫情美术作品推出,也有部分学校推出“抗疫”美术课,但大部分属于形式主义的参与,学生只是按照教师所提出“口罩设计”“抗疫小报设计”之类要求,完成指定的创作任务,并无生命力参与的原创,基于内驱型的项目化创作极少,对生命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化艺术创作则更少。内驱力下的学习能够让初中生们主动去理解和感悟生命,而以美术创作的方式加以引导,则增加了其趣味性,让学生乐于主动学。
(四)远物理距离近心理距离沟通模式
面向未来的教师,应该具备灵活应对教学环境改变的能力,在线上教学利弊众说纷纭之下,美术教师要站在学科本位,思考可利用云课堂之优势开展教学。优势一:云采集之便利。在往日课堂中,学生所欣赏作品仅局限于教师所提供,数量有限,云課堂则让学生畅游网络优秀作品,利于学习;优势二:沟通之便捷。往日教学中,师生沟通多停留在课堂四十分钟,云沟通则让学生随时可与教师进行沟通,利于提升。
鉴于上述原因,笔者进行本文研究,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就疫情中的各类生命事件进行采集、阅读、分析、探究、感悟,并以个性化的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通过传达让作品传递正确的生命观,以此实现“以艺抗疫”。
二、基于生命教育的初中“以艺抗疫”云项目化创作的实践初探
(一)“三阶三融”抗疫美术课程创生
本项目指向初中生对疫情中“生命”的探究,来助领学生“以艺抗疫”的美术学习活动。为此本人创生了“三阶三融”抗疫美术课程。构架课程结构(图1)
1、以“生命教育”为学习主线。通过关怀自然、关爱自己、关心社会,扩展学生对于生命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获得生存的技能和生命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以“以艺抗疫”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聚焦“抗疫”这一关键点,生命点、艺术点和抗疫点交融共生,实现美术创作从浅表走向深度。
(二)课程内容及目标研发
本课程内容包含三个单元,每单元包含四节生命课题。单元一:“关怀自然”,《新冠来袭》《宠物有毒》《友爱动物》《敬畏自然》;单元二:“关爱自己”,《我会防护》《宅家管理》《我学网课》《我会家务》;单元三:“关心社会”,《英雄归来》《舆情世界》《人间大爱》《抗疫长城》共计12节课,学习目标是“美术学习、生命教育和抗疫活动”三者的交融达成。
(三)“四导”云项目创作实践探究
作为项目化创作学习,教师重在对学生作出引导,培育初中生问题提出、解决、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重要能力,重点落在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为此设计了“四导”云项目创作导学方略,笔者就本课程第1课《新冠来袭》为例进行说明。(图2)
1、导学单“导”问题驱动。学生通过导学单,对疫情信息阅读、周边事物观察、自我体悟三种途径进行生命探讨,引发驱动性提问,借此选择确定美术创作方向。
教师在云课堂开课前一天,将导学单发给学生们,导学单设有两个问题驱动:身处疫情,你真的了解新冠状病毒吗?你目前所知道的相关信息都准确吗?第二天的课堂内,同学们就此展开分享。有的同学从冠状病毒大家族成员进行探究,有的同学从病毒模样及其结构进行探究,有的从病毒传播方式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碎片的话语进行梳理。有位同学这样说:“老师,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染。”教师追问:“它通过哪些方式进行传播?”该同学补充:“门把手和电梯按钮”,其他同学补充:“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教师总结:“这是一个探究方向,我们可以从病毒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的方式进行切入”。探讨中,有一位同学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他说:“容易的都被你们先说了,我就说点冷门点的,目前发现冠状病毒家族有6口人”,教师追问:“可以介绍一下哪六口人吗?”同学们被这位同学的话题给吸引了,纷纷并回应:“我也想知道”。正是在这样的阅读、交流和探讨中同学们完善着生命认知。 2、资源包“导”云端采风。借助互联网,引导学生搜集抗疫图文,学习优秀作品的创作方式,并在云小组内与组员共同欣赏优秀作品,互相分享经验,逐步萌发创作灵感。
教师引导学生将探讨自选、师选优秀作品,每人两幅。因为之前对美术作品形式的不限,所以,所分享作品类别多样化,有vlog、抖音视频、漫画、插画、国画等各类。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的时候要反应快,并且抓要点,需要“见机行事“的能力。在本课,有位同学同时分享了两幅作品(图3、图4),内容都是患病后的症状,于是,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同样主题的这两幅作品,你们觉得哪一幅更胜一筹?理由是什么?”同学马上回答说(图4):“第二幅,它更生动。”其他同学也表达意见:“第二幅作品人物表情更加生动”“表达的意思更加明确。”教师在此环节总结:本次作品的创作,除了知识点的准确,作品的艺术性还有生动性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3、画小稿“导”作品创作。借助画小稿、评小稿,引导学生思索作品创作形式的多元化,内容的思辨及个性化,直至完成作品创作。
绘小稿,在环节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作品的创作。
评小稿,引导学生提升作品表达的准确性及艺术性。
目标一:作品主题表达的准确性。同学A分享她的小稿后(图6),教师首先肯定其绘画作品的创造性,再引导大家分析其对本课主题表达的准确性。同学思考回答:“作品主题不突出”“是不是少了点病毒的元素?”教师总结:“这幅作品本身很不错,但是主题和本课不符合,它表达的是我们要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目标二:作品学科表达的艺术性。针对同学B的小稿(图7),教师抓住他在构图上的灵动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我们来看看这幅漫画的每一幅小图的构图,是不是都很讲究?”同学惊叹说:“真的是啊,每一幅构图都不一样,从开始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到最后的占据整个画面!”(图8)教师继续让创作者进行解说和分享。同学B分享他的创作心路:“我在画第一格的时候,是想让大家进行猜一猜,所以,取了病毒的一小半进行构图,最后一格我想強调病毒可以用口罩隔离,其他部位不重要,所以就突出了口罩。”其他同学纷纷为他点赞。
个性化作品的最终实现是学生个体在“表达内容”“创作方式”“画面艺术”三者的结合点。最后,学生A与B的作品最终呈现如下,达到了生命点、艺术点的交融共生。(图9、图10)
4、多媒介“导”作品传达。通过公众号、QQ、网络等多媒介的可能探索,思考如何将艺术作品成为“抗疫”正能量,发挥其尽可能大的功效。学生们通过钉钉群内作品分享、父母朋友圈分享、教师通过之江汇、新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作品的推广。(图11-14)
本项目化的创作已在笔者所在学校八年级实践5节课,同学们创作完成了多类型的作品。(图15-18)项目化内驱激发创作热情;趣味潜移生命教育;云采风、云探讨、云指导提升作品品质等都是本研究优势所在。在授课过程中,本人注意和学生的群内及个人点对点沟通,让线上课在探讨中生出温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反而比往常来得更近。当然,开展项目化学习的研究对教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对生命认知知识点的准确掌握,还需要有对作品的精准反馈,是对教师的新挑战,却也是核心素养下面向未来的教师的养成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教师手册》[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
2.谢宇松.《项目学习的三种基本课型》[J].教学与管理.2019 02期.ISSN:1004-5872,22-24
3.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4.张悦颖.夏雪梅.《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
(衢州市第四实验学校 浙江衢州)
关键词:三阶四导 生命教育 以艺抗疫 云项目化创作
身处新冠疫情中,我们的初中生从未像今天一样真切地面临着各种生命事件。恐慌和安慰,病死和救治,逃离和逆行,至美和极恶,绝望和希望,这些令他们不知所措,更甚者留下心理阴影。“生命教育”一词正式出现在国家级纲领性文件是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今年2月,教育部更是先后两次发文明确指出要加强生命教育,强调其重要性。笔者从美术学科的角度将生命教育进行结合,在美术云课堂引导学生进行“以艺抗疫”的项目化创作。
基于生命教育的初中生“以艺抗疫”项目化创作导引研究是指借项目化创作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疫情,对“生命”展开主动探讨,进行艺术创作,以此助学生实现对生命的感知、理解、解惑,并以个性化的艺术作品向大众传达自己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和生命价值观。其中“生命教育”是指直面生命问题的教育,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的关系,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与独立发展,从而推动其实现生命最大价值的教育活动。“以艺抗疫”是结合当下疫情进行艺术创作,以个性化的艺术形式向大众传达抗疫正能量的艺术活动。“云项目化创作”是指学生的艺术创作按照项目化学习的原理,组建云学习小组,经历云探究、云采风、创作以及传播等在内的完整学习过程。
一、基于生命教育的初中“以艺抗疫”云项目化创作的必要性
(一)重应试教育轻生命关怀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初中学校课堂对生命教育不够重视,仅七、八年级道德法治课中有涉及生命安全及生命价值内容少量,部分学校在当下线上教学曾开设生命教育主题第一课,然而,这些都是不够的。身处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处疫情,面对死亡,仅仅抓学科教学的空中课堂,必然导致我们的初中生缺乏生命关怀。
(二)有美术学习缺抗疫联动教学现状
目前,有不少学校响应国家“五育并举”文件精神,适时开设线上美术学习,但侧重教材本本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多,关联“抗疫”的美术学习则并不多见。即便有,也是教师以录制微课的方式单方输出,学习过程缺乏“师生联动”“生生联动”,师生对于生命的探讨、作品创作的探讨均是缺失的。
(三)多形式参与少项目创作美术教学
网络上,有许多初中生参与的疫情美术作品推出,也有部分学校推出“抗疫”美术课,但大部分属于形式主义的参与,学生只是按照教师所提出“口罩设计”“抗疫小报设计”之类要求,完成指定的创作任务,并无生命力参与的原创,基于内驱型的项目化创作极少,对生命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化艺术创作则更少。内驱力下的学习能够让初中生们主动去理解和感悟生命,而以美术创作的方式加以引导,则增加了其趣味性,让学生乐于主动学。
(四)远物理距离近心理距离沟通模式
面向未来的教师,应该具备灵活应对教学环境改变的能力,在线上教学利弊众说纷纭之下,美术教师要站在学科本位,思考可利用云课堂之优势开展教学。优势一:云采集之便利。在往日课堂中,学生所欣赏作品仅局限于教师所提供,数量有限,云課堂则让学生畅游网络优秀作品,利于学习;优势二:沟通之便捷。往日教学中,师生沟通多停留在课堂四十分钟,云沟通则让学生随时可与教师进行沟通,利于提升。
鉴于上述原因,笔者进行本文研究,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就疫情中的各类生命事件进行采集、阅读、分析、探究、感悟,并以个性化的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通过传达让作品传递正确的生命观,以此实现“以艺抗疫”。
二、基于生命教育的初中“以艺抗疫”云项目化创作的实践初探
(一)“三阶三融”抗疫美术课程创生
本项目指向初中生对疫情中“生命”的探究,来助领学生“以艺抗疫”的美术学习活动。为此本人创生了“三阶三融”抗疫美术课程。构架课程结构(图1)
1、以“生命教育”为学习主线。通过关怀自然、关爱自己、关心社会,扩展学生对于生命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获得生存的技能和生命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以“以艺抗疫”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聚焦“抗疫”这一关键点,生命点、艺术点和抗疫点交融共生,实现美术创作从浅表走向深度。
(二)课程内容及目标研发
本课程内容包含三个单元,每单元包含四节生命课题。单元一:“关怀自然”,《新冠来袭》《宠物有毒》《友爱动物》《敬畏自然》;单元二:“关爱自己”,《我会防护》《宅家管理》《我学网课》《我会家务》;单元三:“关心社会”,《英雄归来》《舆情世界》《人间大爱》《抗疫长城》共计12节课,学习目标是“美术学习、生命教育和抗疫活动”三者的交融达成。
(三)“四导”云项目创作实践探究
作为项目化创作学习,教师重在对学生作出引导,培育初中生问题提出、解决、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重要能力,重点落在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为此设计了“四导”云项目创作导学方略,笔者就本课程第1课《新冠来袭》为例进行说明。(图2)
1、导学单“导”问题驱动。学生通过导学单,对疫情信息阅读、周边事物观察、自我体悟三种途径进行生命探讨,引发驱动性提问,借此选择确定美术创作方向。
教师在云课堂开课前一天,将导学单发给学生们,导学单设有两个问题驱动:身处疫情,你真的了解新冠状病毒吗?你目前所知道的相关信息都准确吗?第二天的课堂内,同学们就此展开分享。有的同学从冠状病毒大家族成员进行探究,有的同学从病毒模样及其结构进行探究,有的从病毒传播方式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碎片的话语进行梳理。有位同学这样说:“老师,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染。”教师追问:“它通过哪些方式进行传播?”该同学补充:“门把手和电梯按钮”,其他同学补充:“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教师总结:“这是一个探究方向,我们可以从病毒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的方式进行切入”。探讨中,有一位同学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他说:“容易的都被你们先说了,我就说点冷门点的,目前发现冠状病毒家族有6口人”,教师追问:“可以介绍一下哪六口人吗?”同学们被这位同学的话题给吸引了,纷纷并回应:“我也想知道”。正是在这样的阅读、交流和探讨中同学们完善着生命认知。 2、资源包“导”云端采风。借助互联网,引导学生搜集抗疫图文,学习优秀作品的创作方式,并在云小组内与组员共同欣赏优秀作品,互相分享经验,逐步萌发创作灵感。
教师引导学生将探讨自选、师选优秀作品,每人两幅。因为之前对美术作品形式的不限,所以,所分享作品类别多样化,有vlog、抖音视频、漫画、插画、国画等各类。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的时候要反应快,并且抓要点,需要“见机行事“的能力。在本课,有位同学同时分享了两幅作品(图3、图4),内容都是患病后的症状,于是,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同样主题的这两幅作品,你们觉得哪一幅更胜一筹?理由是什么?”同学马上回答说(图4):“第二幅,它更生动。”其他同学也表达意见:“第二幅作品人物表情更加生动”“表达的意思更加明确。”教师在此环节总结:本次作品的创作,除了知识点的准确,作品的艺术性还有生动性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3、画小稿“导”作品创作。借助画小稿、评小稿,引导学生思索作品创作形式的多元化,内容的思辨及个性化,直至完成作品创作。
绘小稿,在环节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作品的创作。
评小稿,引导学生提升作品表达的准确性及艺术性。
目标一:作品主题表达的准确性。同学A分享她的小稿后(图6),教师首先肯定其绘画作品的创造性,再引导大家分析其对本课主题表达的准确性。同学思考回答:“作品主题不突出”“是不是少了点病毒的元素?”教师总结:“这幅作品本身很不错,但是主题和本课不符合,它表达的是我们要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目标二:作品学科表达的艺术性。针对同学B的小稿(图7),教师抓住他在构图上的灵动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我们来看看这幅漫画的每一幅小图的构图,是不是都很讲究?”同学惊叹说:“真的是啊,每一幅构图都不一样,从开始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到最后的占据整个画面!”(图8)教师继续让创作者进行解说和分享。同学B分享他的创作心路:“我在画第一格的时候,是想让大家进行猜一猜,所以,取了病毒的一小半进行构图,最后一格我想強调病毒可以用口罩隔离,其他部位不重要,所以就突出了口罩。”其他同学纷纷为他点赞。
个性化作品的最终实现是学生个体在“表达内容”“创作方式”“画面艺术”三者的结合点。最后,学生A与B的作品最终呈现如下,达到了生命点、艺术点的交融共生。(图9、图10)
4、多媒介“导”作品传达。通过公众号、QQ、网络等多媒介的可能探索,思考如何将艺术作品成为“抗疫”正能量,发挥其尽可能大的功效。学生们通过钉钉群内作品分享、父母朋友圈分享、教师通过之江汇、新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作品的推广。(图11-14)
本项目化的创作已在笔者所在学校八年级实践5节课,同学们创作完成了多类型的作品。(图15-18)项目化内驱激发创作热情;趣味潜移生命教育;云采风、云探讨、云指导提升作品品质等都是本研究优势所在。在授课过程中,本人注意和学生的群内及个人点对点沟通,让线上课在探讨中生出温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反而比往常来得更近。当然,开展项目化学习的研究对教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对生命认知知识点的准确掌握,还需要有对作品的精准反馈,是对教师的新挑战,却也是核心素养下面向未来的教师的养成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教师手册》[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
2.谢宇松.《项目学习的三种基本课型》[J].教学与管理.2019 02期.ISSN:1004-5872,22-24
3.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4.张悦颖.夏雪梅.《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
(衢州市第四实验学校 浙江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