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森林抚育的技术要求

来源 :现代农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han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植树造林的透光抚育、生长抚育、及抚育间伐的技术要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森林抚育;抚育技术;管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fforestation of pervious to light the cradle, the growth cradle, and the theory of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forest tending; tending techniques; management
  科学合理的抚育,可提高林木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以及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价值;积极的森林抚育措施,使得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人工诱导形成了稳定、自然、理想的森林群落结构,充分发挥了森林整体的效能,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統的生态服务功能。
  1 森林抚育的目的和作用
  加强中幼林抚育等森林抚育经营是提高我国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蓄积、增强森林碳汇功能的主要途径。抚育间伐是对未成熟的森林定期重复地伐去部分林木,以促进后备资源的培育,并兼得一部分木材的经营措施。及时调节林分密度,以利于林木正常生长,适时调整林分的树种组成,使之形成适当的比例。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品质和林木质量。对现有森林资源的科学培育,提高生长量,缩短培育周期,增加单位面积的林分蓄积量,使大部份林区恢复到混交、异龄、复层的林相,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
  2 植树造林的透光抚育
  透光抚育一般在幼林内进行,对于混交林,主要是砍去非目的树种和压制幼树生长的灌木,以调整林分组成为主要目标;对于纯林,主要是间密留稀,留优去劣。透光抚育的对象,抑制主要树种生长的次要树种、灌木、藤本、高大的草本植物;在纯林或混交林中,主要树种幼林密度过大,树冠相互交错重叠、树干纤细、生长落后、干形不良的植株;实际生长的主要树种数量已达营林要求,伐去萌芽起源的植株;在萌芽更新的林分中,萌条丛生,择优而留,伐去其它多余萌条;在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已获成功的间伐迹地或林冠下造林,需要砍除上层老龄过熟木,以解放下层新一代的目的树种。团状抚育,主要树种的幼树在林地上分布不均匀,数量又不多的情况下使用。抚育仅在有主要树种的群团内进行,砍除那些抑制主要树种幼树生长的次要树种,无主要树种幼树的地方则不进行抚育。带状抚育,将林地分成若干带,在带内进行抚育,保留主要树种,清除次要树种,带宽1.0~2.0m;间隔带为3.0~4.0m,间隔带不进行抚育。在进行带状抚育时,应考虑当地的气候与地形条件,以决定带的方向。一般在缓坡及平地,可南北向设带,使幼林能获得较多的光照,利于林木生长;在经常有大风的地区,应与主风向垂直。在山坡陡坡,带的方向应与等高线平行。透光抚育的时间和次数,夏初当落叶的非目的树种处于春稍已经长成,叶片完全展开的物候阶段,此时进行透光抚育最佳,可降低伐根萌芽能力。由于冬季幼树枝条较脆,间伐上层木时易碰断保留木,因此冬季间伐效果最差。一般根据次要树种的萌芽状况确定重复次数,每隔2~3年或3~5年再进行1~2次透光抚育。
  3 植树造林的生长抚育
  幼林经透光抚育,进入壮龄林阶段后,应进行生长抚育,或称疏伐。其主要任务是林分自壮龄后至成熟主伐利用前的一个时期内,为了解决目的树种个体间的矛盾,不断调整林分密度,使保留木得以良好生长,并提高木材质量,缩短成材期,实现优质、丰产的目的。生长抚育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下层疏伐法,人工林纯林或混交林常采用此法。首先砍伐处于林冠下层生长落后的被压木、濒死木和枯立木,即砍伐在自然稀疏过程中行将被淘汰的林木。上层疏伐法,适用于阔叶树种混交林,不适用于针叶纯林,主要砍伐林冠上层的林木。砍伐冠幅过于庞大、分杈多节、经济价值低、干形不良、无培养前途的上层林木。综合疏伐法,此法综合了下层疏伐和上层疏伐的特点,可从林木上层和下层选择采伐木。采伐强度有很大伸缩性,疏伐后形成的大、中、小林木都能接受到充足的阳光,形成多级郁闭。此法不适用于人工纯林,但人工混交林均可采用。机械疏伐法,实施间伐时,间隔一定距离,机械的确定砍伐木。
  4 珍稀树种培育
  对有珍贵树种的、立地条件适宜的中幼龄林,通过适度间伐、补植改造、定向抚育、林冠下造林等方式,伐除影响现有珍贵树种生长的非目的树种,对于所要保留的珍贵树种进行除草、修枝、整形,培育保护珍稀树种。珍稀树种株数比例大于10%、小于30%的幼龄林要补植,这样比例至少达到30%以上;珍稀树种株数比例至少不少于30%或每公顷不少于300株的天然中龄林,改善生长环境。
  5 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能够维持生态平衡,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森林不仅提供给人类一个优良的生活环境,还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需提供了大量木材以及林副产品。由森林资源对于人类以及环境的作用可以看出,加大对森林抚育技术的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军,刘安兴,谭莹,等.加强森林抚育提高现代林业经营水平[J].华东森林经理,2013,(04):22.
  [2]何小红.森林抚育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陕西林业科技,2013,(06):15.
  [3]王静欣,王伟达.森林抚育技术问题及建议[J].南方农业,2014,(02):25.
其他文献
(黑龙江省依安县上游水库管理站 161503)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就是一个集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等多方面为一体的高级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在促进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培养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原有的水库建设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对自然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在管理和监测方面的现状,并给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1 技术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技术原则。  2 芹菜病害  主要病害有叶斑病、斑枯病、菌核病等。  2.1叶斑病  2.1.1症状 芹菜叶斑病又称早疫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初呈黄绿色水渍状斑,后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灰褐色,边缘色稍深不明显,严重时病斑扩大汇合成斑块,最终致叶片枯死,茎或叶柄上病班椭圆形,灰褐色,稍凹陷。发病严重的,致全株倒伏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豆;问题;解决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oybean prod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oyb
1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情况  玉米粗缩病实际上是一种玉米病毒,它是由灰飞虱传播而来的。世界上第一例是在20世纪40年代在以色列第一次被大家发现。到了五十年代,我国的新疆第一次发现这种病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种病症在我国河北地区流行开来。并给我国玉米种植地区带来了破坏性的危害,影响面积之大,地区之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就是华北、江苏等沿海地区。近些年来,这种病症普遍的发生于黄淮海地区,危害广大,使得
【摘 要】猪常见病的预防措施主要从猪场的实际规模入手,采用科学的预防措施与方法,按照各种疾病防治的基本规律,进行全面具体的防治,有效降低猪常见病风险。  【关键词】猪;常见病;预防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auses and types of common swine diseases and effective prevent
大豆是我国最常食用的一种豆类植物,其本身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一直以来在我国都有大量的种植,是我国部分地区主要经济类作物。近些年来,我国的大豆产量增长率持续下降,一方面是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使得我国种植大豆的土地面积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是大豆病虫害的发生的次数的逐渐变多,病虫害造成了大豆的产量持续下降并且大豆的品质不高,使得我国的大豆种植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大豆作为豆类植物,在种植的过程中极易感染各种病
【摘 要】栽培方法的探索是提高优质高油大豆产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全国重要的高油大豆的生产区的大豆生产状况,综合分析了在栽培高油大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境,研究了高油大豆品种、播种时间、施肥水平、预处理方法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合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从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到播期预测、田间管理、施肥护理过程分别进行分析,探索一种适合大部分地区使用的高油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法,希望能够以此为我国的高油大豆
【摘 要】本文通过对水稻育苗主要技术的研究,对水稻育苗主要技术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措施,对水稻育苗技术的创新应用、水稻栽培管理技术的提高提出了新的技术指导意见。  【关键词】水稻;育苗;技术要点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tudy of main technology of rice seedling of rice seedling, the ess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玉米倒伏类型、原因、危害等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为进一步指导农民开展农业抗灾自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玉米倒伏;原因;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ed the lodging maize type, cause, harm and other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