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辐射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所谓“电离”是指生物体受到辐射时,某些组织会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从而造成损害的过程。非电离辐射能量较弱,没有电离能力,如手机、电脑、微波炉、通信基站等设备发出的电磁波。电离辐射能量较高,对人体有害,主要包括a、β、y射线、X射线和中子射线。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电离辐射,只是辐射剂量极其微小,但在医院,却能经常发现“当心电离辐射”的黄色警示标志。医学上,一般采用毫西弗mSv来衡量辐射危害性,只有遭受100毫西弗以上的辐射量,人体患癌的概率才会明显增加。
医学影像检查都有辐射吗
在医院,临床医生为了明确发病器官、所在部位、病灶大小以便于精准治疗,常常需要患者到放射科做各种影像检查,包括超声、×线拍片、CT、MRI(磁共振)等。这些检查对患者的健康影响大吗?
事实上,我们在谈辐射伤害时都必须紧紧地与剂量联系在一起。下面,我们就为这些医学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排个名。
●B超
辐射:无
B超的原理是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当声波遇到人体组织时会产生反射波,通过计算反射波呈像。就像挑西瓜一样,边敲边看显示病灶情况,完全没有辐射。
●磁共振成像(MRI)
辐射:无
磁共振成像(MRI)有时也被称作核磁共振,它没有核,更没有辐射。它的显影原理,就是将身体里的水分子摇一摇振动,然后再平静下来,以此来探测水分子的变化。水多的地方就是磁共振成像信号最强的地方,大脑、脊髓、椎间盘、关节软骨是磁共振最爱的部位。
●X光摄影(平片)
辐射:很小,0.1毫西弗
一次胸部X光檢查,大致相当于日常生活10天所受的辐射,或者是坐十几个小时飞机所受的辐射。X光会穿过人体,遇到被遮挡的部位,底片上不会曝光,洗片后这个部位成为白色。
●CT
辐射:较高,2~15毫西弗
CT的检查原理是×光会分层穿过人体,通过电脑计算后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面包切成片来看。CT检查的辐射量要高出×射线10倍、30倍,甚至是上百倍,这与CT机性能、扫描部位、成像的清晰度有关,尤其是腹部多期增强CT的辐射量相对较高。但也不必太紧张,目前CT检查的辐射量都在安全范围内,而且CT设备中的×线管就像日常用的灯管,有不同的瓦数,还可调亮度,因此辐射量不是恒定的,是可以调节的。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
辐射:有,但不大,0.1~5.2亳西弗
这是一种核医学检查,但请大家不要谈“核”色变!它是针对人体内组织血流、功能代谢及生理生化成像。它的检查原理是借助于微量核素药物、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新技术,高灵敏反映人体内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功能代谢及生理生化的成像方法。该检查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用于早期推断脑、心脏、肾脏、肝、肺、甲状旁腺等人体各脏器的功能改变,血液供给和代谢改变等。如:全身骨显像(4.2毫西弗):一次检查可以对全身骨骼进行扫描,对各种良恶性骨疾病的灵敏度非常高(可探测出90%以上的病变)。甲状腺扫描(3.6毫西弗):适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和各种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SPECT检查辐射量不高,不会对周围医护人员、家属造成辐射损伤。全身骨显像可较×等影像检查提前3~6个月发现骨转移灶。上图中×片显示阴性(右),但骨显像(左)发现右侧股骨上端骨转移灶。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
辐射:有,PET与CT辐射剂量叠加,最大仅有15毫西弗
与SPECT的局部检查不同的是,PET/CT针对的是全身检查。作为目前最先进的分子影像检查,可以集中进行全身肿瘤寻找和疗效评判。大部分肿瘤的葡萄糖代谢是增高的PET/CT可以一次检查就明确全身的代谢情况,在形态发生改变前就发现病变,被戏称为筛查肿瘤的核医学高级检查方法。
这种检查适用于这些人:
临床高度怀疑肿瘤却找不到原发灶:已经确诊肿瘤却不知道是否有远处转移:放化疗后想及时判断疗效,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的患者。
虽然属于核医学范畴,但检查的辐射剂量却不并大,扫描一次全身PET/CT最大也只有15毫西弗,是低辐射剂量、非常安全的医学检查。以吸烟者为例,如果每天吸1包烟,每年受到的辐射剂量是35毫西弗,远大于大多数的医疗辐射剂量。
其实,负责医学影像的医生们承担着比病人高得多的辐射风险,毕竟病人检查是偶尔的,医生却常年与辐射为伴,同时也尽可能把对病人的伤害降到最低,为他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