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里氏8.1级的大地震不但在当地造成300余公里的地裂,而且使海拔6860米的布喀达坂北侧的冰峰崩落。
冰川前缘形成大面积的冰塔林和冰碛残留,形态千奇百怪,就像一座魔鬼城堡。这座“魔鬼城堡”登山者难以回避,必须穿越。
当年参加围捕的猎人,大多都对布喀达坂附近的山形、地势了如指掌,登山经验丰富,如果能找到他们作为向导,征服布喀达坂或许将成为可能。
布喀达坂又名新青峰,因位于青海与新疆的交界处而得名。
今天要前往布喀达坂,最便捷的路径就是从青海格尔木出发,西行300公里后抵达乌图美仁,再经布伦台南下约200公里就可以到达布喀达坂山脚。但是,布伦台之后已没有道路,在冻土草原上觅路前行,一片荒凉与寂寞。
作为青海省内的最高山峰,布喀达坂虽然“成名日久”,但由于位置太偏,一直未吸引人们太多的注意。直到本世纪初,一些民间登山队才开始在这里展开试登,但最终都无功而返。布喀达坂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6000米级“处女峰”,景色壮美、冰山巍峨,人们对它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大地震震碎登山梦
布喀达坂开始被国内登山界关注的时间很晚,大概在2001年初,中国民间最具实力的登山团体——北京大学山鹰社对布喀达坂作了一次评估,发现它的攀登难度大,危险性极强,于是就放弃了布喀达坂的攀登计划。
就在山鹰社作出决定后不久,2001年11月14日,布喀达坂所在的昆仑山西段发生了一场里氏8.1级的大地震。这次世纪大地震不但在当地造成300余公里的地裂,而且使海拔6860米的布喀达坂北侧的冰峰崩落,数十万立方米的冰雪从绝顶处轰然塌落——在当时,这应该是一幅让人震撼的场景,如果没有亲历,实在是难以想象。
在地震前,作为昆仑山西段冰川的主要蕴含地,布喀达坂附近冰川分布广、冰川地貌复杂。有资料显示,布喀达坂周围有大小冰川53条,冰川面积243.6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布喀冰川长达24.2公里,它平卧于山峰东南坡,自上而下铺展开来,在冰舌前缘形成大面积的冰塔林和冰碛残留,形态千奇百怪,就像一座魔鬼城堡。这座“魔鬼城堡”是登山者难以回避的,必须穿越,其间的危险自然不言而喻。
2001年大地震后,布喀达坂附近的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设想的登山路线不复存在,随着余震不断和冰川基岩的疏松脆弱,山体垮塌、雪崩时有发生,而这些正是登山者的大忌。国内的登山团队,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都纷纷打消了征服布喀达坂的念头,毕竟匹夫之勇的莽撞只会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到目前为止,布喀达坂只有少数地质勘探人员进入,但他们攀登的距离很短,一般刚上到雪线就立即折返。2006年,由国内很多机构组成的联合科考队浩浩荡荡开往布喀达坂,历经千难万险,他们于当年11月初抵达布喀达坂脚下的河谷地区,安营扎寨后便开始了科考活动——这是昆仑山大地震后人们对布喀达坂的首次科学踏勘,当地的气候、地形资料被搜集更新,相信这些资料能为以后攀登布喀达坂提供帮助。
最后的猎人向导
在当地维吾尔语中,布喀达坂意为“野牛岭”,由于地处温带草原带边缘,布喀达坂脚下牧草繁茂,遍地是芨芨草、白利果等灌木,常有野牛、藏原羚、黄羊、白唇鹿出没其间。特别是数量庞大的野牛群,每年春夏之交它们从别处迁徙而来,追逐嘶鸣、求偶交配,为这片亘古荒原注入了活力。
野牛是极耐高寒的动物,随着夏季气温升高,布喀达坂上冰雪融化,这时野牛群会慢慢向山上转移,啃食刚露头的嫩草。而每到此时,布喀达坂一年一度的狩猎季就开始了。
猎人们都来自数百公里之外,他们一般四五人为一组,带着干粮、赶着马车来到布喀达坂。猎人们往往会掐准时机,在牛群刚刚上山时抵达,一旦他们物色好猎物,捕猎便开始了——围捕行动一般在晚上进行:当夜幕低垂,野牛群渐入梦乡之时,早已潜藏在一侧的猎人们点燃火把,大喊大叫着冲向牛群,而惊慌失措的牛群会四下奔逃,此时,猎人们会合力分隔出其中一头,把它朝事先选定好的路线上逼赶——路的尽头就是深不见底的夺命悬崖。
这种极富传奇色彩的“布喀达坂围捕”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才告终结。当年参加围捕的猎人,大多都对布喀达坂附近的山形、地势了如指掌,登山经验丰富,如果能找到他们作为向导,征服布喀达坂或许将成为可能。
2006年,当时的布喀达坂联合科考队就探访到了依然健在的狩猎人——肉孜
冰川前缘形成大面积的冰塔林和冰碛残留,形态千奇百怪,就像一座魔鬼城堡。这座“魔鬼城堡”登山者难以回避,必须穿越。
当年参加围捕的猎人,大多都对布喀达坂附近的山形、地势了如指掌,登山经验丰富,如果能找到他们作为向导,征服布喀达坂或许将成为可能。
布喀达坂又名新青峰,因位于青海与新疆的交界处而得名。
今天要前往布喀达坂,最便捷的路径就是从青海格尔木出发,西行300公里后抵达乌图美仁,再经布伦台南下约200公里就可以到达布喀达坂山脚。但是,布伦台之后已没有道路,在冻土草原上觅路前行,一片荒凉与寂寞。
作为青海省内的最高山峰,布喀达坂虽然“成名日久”,但由于位置太偏,一直未吸引人们太多的注意。直到本世纪初,一些民间登山队才开始在这里展开试登,但最终都无功而返。布喀达坂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6000米级“处女峰”,景色壮美、冰山巍峨,人们对它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大地震震碎登山梦
布喀达坂开始被国内登山界关注的时间很晚,大概在2001年初,中国民间最具实力的登山团体——北京大学山鹰社对布喀达坂作了一次评估,发现它的攀登难度大,危险性极强,于是就放弃了布喀达坂的攀登计划。
就在山鹰社作出决定后不久,2001年11月14日,布喀达坂所在的昆仑山西段发生了一场里氏8.1级的大地震。这次世纪大地震不但在当地造成300余公里的地裂,而且使海拔6860米的布喀达坂北侧的冰峰崩落,数十万立方米的冰雪从绝顶处轰然塌落——在当时,这应该是一幅让人震撼的场景,如果没有亲历,实在是难以想象。
在地震前,作为昆仑山西段冰川的主要蕴含地,布喀达坂附近冰川分布广、冰川地貌复杂。有资料显示,布喀达坂周围有大小冰川53条,冰川面积243.6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布喀冰川长达24.2公里,它平卧于山峰东南坡,自上而下铺展开来,在冰舌前缘形成大面积的冰塔林和冰碛残留,形态千奇百怪,就像一座魔鬼城堡。这座“魔鬼城堡”是登山者难以回避的,必须穿越,其间的危险自然不言而喻。
2001年大地震后,布喀达坂附近的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设想的登山路线不复存在,随着余震不断和冰川基岩的疏松脆弱,山体垮塌、雪崩时有发生,而这些正是登山者的大忌。国内的登山团队,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都纷纷打消了征服布喀达坂的念头,毕竟匹夫之勇的莽撞只会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到目前为止,布喀达坂只有少数地质勘探人员进入,但他们攀登的距离很短,一般刚上到雪线就立即折返。2006年,由国内很多机构组成的联合科考队浩浩荡荡开往布喀达坂,历经千难万险,他们于当年11月初抵达布喀达坂脚下的河谷地区,安营扎寨后便开始了科考活动——这是昆仑山大地震后人们对布喀达坂的首次科学踏勘,当地的气候、地形资料被搜集更新,相信这些资料能为以后攀登布喀达坂提供帮助。
最后的猎人向导
在当地维吾尔语中,布喀达坂意为“野牛岭”,由于地处温带草原带边缘,布喀达坂脚下牧草繁茂,遍地是芨芨草、白利果等灌木,常有野牛、藏原羚、黄羊、白唇鹿出没其间。特别是数量庞大的野牛群,每年春夏之交它们从别处迁徙而来,追逐嘶鸣、求偶交配,为这片亘古荒原注入了活力。
野牛是极耐高寒的动物,随着夏季气温升高,布喀达坂上冰雪融化,这时野牛群会慢慢向山上转移,啃食刚露头的嫩草。而每到此时,布喀达坂一年一度的狩猎季就开始了。
猎人们都来自数百公里之外,他们一般四五人为一组,带着干粮、赶着马车来到布喀达坂。猎人们往往会掐准时机,在牛群刚刚上山时抵达,一旦他们物色好猎物,捕猎便开始了——围捕行动一般在晚上进行:当夜幕低垂,野牛群渐入梦乡之时,早已潜藏在一侧的猎人们点燃火把,大喊大叫着冲向牛群,而惊慌失措的牛群会四下奔逃,此时,猎人们会合力分隔出其中一头,把它朝事先选定好的路线上逼赶——路的尽头就是深不见底的夺命悬崖。
这种极富传奇色彩的“布喀达坂围捕”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才告终结。当年参加围捕的猎人,大多都对布喀达坂附近的山形、地势了如指掌,登山经验丰富,如果能找到他们作为向导,征服布喀达坂或许将成为可能。
2006年,当时的布喀达坂联合科考队就探访到了依然健在的狩猎人——肉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