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一个人如果具备良好的习惯,就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则很可能会庸碌一生。本着这种理念,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一直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的行为习惯
如今的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对外界的各种反应比较敏感,注意力缺乏长久性,要他们认真听几分钟还可以,但要他们认真听上十几分钟、半节课还真不容易,实践告诉我,要想使学生有较持久的注意力,除了教师认真设计好教案,上好课,吸引住学生之外,还必须从平时的点滴训练抓起。1、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我就及时开导学生,告之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1)猜想将要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3)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2、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课堂上我对学生倾听的姿势给予认真指导。如: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并且,如果发言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当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了这样“认真听”的习惯以后,那么课堂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二.培养学生善于想的行为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关于培养小学生“善于想”的学习习惯,包含着学生“肯想”和“会想”两层意思。根据教育学原理,课堂上既要给学生想的机会,又要留给学生想的余地,还要教给他们想的办法。只有会提问,才能肯想和会想,才能善于想,才能想的好。教学时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地干涉和暗示,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尽可能做到不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不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禁锢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并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题的学生学习,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好。教给学生会提问题的途径主要有:(1)从知识的起源“为什么”、“怎么样”及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寻找问题、提出问题;(2)从“新”“旧”知识认知结构矛盾交接处来提出问题;(3)从多角度思维处提出问题,如“还可以怎么想”“假设……又怎样”等。
三.培养学生敢于讲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敢于讲”的习惯,作为课堂练习的基本要求,我反复训练学生使用普通话大胆发言,要求他们声音要响亮,口齿要清楚,要求学生想好了就举手,讲话要完整。训练学生大胆发言,对于讲的正确、响亮的,当场给予肯定和赞许,对于讲的不准确或有明显错误的学生,从不轻易批评或指责,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是耐心开导,循循善诱,让他们重讲一遍,讲的好一点。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慢慢地养成了敢说敢讲的好习惯。同时,我着重激励学习中下游的学生发言,学习中下游的学生在课堂上一般都有怕讲话、怕讲不好、不敢举手的时候,所以简单的问题我就先让学习中下游的学生讲,先让学习中下游的学生板演,先让学习中下游的学生动手演示,让他们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批改作业时,我把他们叫来“面批”,让他们讲讲想的过程,培养他们“敢讲”的习惯。只要发现了进步,就当众给予表扬或鼓励。对学有所长、见解独到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老师则设疑。这样经常练习,学生就会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敢于讲”的积极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受到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其中,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之一。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的作用。诚如心理学专家洛克所说的——“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它们是什么都受得了的。”“润物细无声”,学生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为他的成人、为他的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韩淑娟,教师,现居山东淄博。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的行为习惯
如今的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对外界的各种反应比较敏感,注意力缺乏长久性,要他们认真听几分钟还可以,但要他们认真听上十几分钟、半节课还真不容易,实践告诉我,要想使学生有较持久的注意力,除了教师认真设计好教案,上好课,吸引住学生之外,还必须从平时的点滴训练抓起。1、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我就及时开导学生,告之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1)猜想将要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3)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2、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课堂上我对学生倾听的姿势给予认真指导。如: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并且,如果发言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当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了这样“认真听”的习惯以后,那么课堂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二.培养学生善于想的行为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关于培养小学生“善于想”的学习习惯,包含着学生“肯想”和“会想”两层意思。根据教育学原理,课堂上既要给学生想的机会,又要留给学生想的余地,还要教给他们想的办法。只有会提问,才能肯想和会想,才能善于想,才能想的好。教学时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地干涉和暗示,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尽可能做到不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不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禁锢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并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题的学生学习,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好。教给学生会提问题的途径主要有:(1)从知识的起源“为什么”、“怎么样”及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寻找问题、提出问题;(2)从“新”“旧”知识认知结构矛盾交接处来提出问题;(3)从多角度思维处提出问题,如“还可以怎么想”“假设……又怎样”等。
三.培养学生敢于讲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敢于讲”的习惯,作为课堂练习的基本要求,我反复训练学生使用普通话大胆发言,要求他们声音要响亮,口齿要清楚,要求学生想好了就举手,讲话要完整。训练学生大胆发言,对于讲的正确、响亮的,当场给予肯定和赞许,对于讲的不准确或有明显错误的学生,从不轻易批评或指责,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是耐心开导,循循善诱,让他们重讲一遍,讲的好一点。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慢慢地养成了敢说敢讲的好习惯。同时,我着重激励学习中下游的学生发言,学习中下游的学生在课堂上一般都有怕讲话、怕讲不好、不敢举手的时候,所以简单的问题我就先让学习中下游的学生讲,先让学习中下游的学生板演,先让学习中下游的学生动手演示,让他们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批改作业时,我把他们叫来“面批”,让他们讲讲想的过程,培养他们“敢讲”的习惯。只要发现了进步,就当众给予表扬或鼓励。对学有所长、见解独到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老师则设疑。这样经常练习,学生就会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敢于讲”的积极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受到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其中,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之一。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的作用。诚如心理学专家洛克所说的——“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它们是什么都受得了的。”“润物细无声”,学生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为他的成人、为他的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韩淑娟,教师,现居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