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来说,继续教育问题应该是非常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在我国目前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之不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会计人员 继续教育 对策
一、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对会计人员知识与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运行规范、管理严格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制,通过持续、有针对性的教育,提升会计人员政策、业务水平和会计操作技能,培养一批具有熟练会计操作技能的初级人才,具有综合分析和参与决策能力的中级会计人才以及专业精深、熟悉国际惯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强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
1.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和国际接轨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转变为市场经济,一方面社会对会计人员的数量需求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多种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社会要求会计由报账型向管理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化和网络化转化,由事后核算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结合的模式转化。所以在从业人员数量众多的会计队伍中开展继续教育是适应上述种种形势的需求,提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档次和国际接轨的需要。
2.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扭转我国会计工作混乱局面的手段之一。造成现在我国会计工作混乱局面、使会计信息大面积失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会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及法制观念淡薄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私利或屈从于压力报假数、作假账。这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不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集中体现,因此,通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是极其重要的。
3.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各项新准则、新制度和新规定贯彻执行的需要。自1993年的会计制度改革以来,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具体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的贯彻执行要建立在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基础上,而由于种种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在职会计人员理解这些规定时遇到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对这些规定推行的阻碍非常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帮助会计人员理解并适应新规定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4.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落实国家公民终身教育的一种类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家对国民教育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对于在职人员现在非常强调对他们的后续教育,以使在职人员的知识水平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各行业的在职人员后续教育都结合了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安排后续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会计工作具有从业人员多,从业人员服务的单位性质差异大等特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实质就是会计工作中在职人员后续教育的最基本体现。
二、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之不足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已开始重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且规定:“各单位应当合理安排在职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每人每年至少有12天的时间用于业务培训和学习。”《暂行规定》第九条更是明确指出,高中级和初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时间每年累计分别不少于68小时和72小时,然而实践中的不足却是显而易见的。
1.形式单一,质量低。从实际情况看,集中培训形式比较普遍。这种形式确有“面广、系统性强、易管理”等优点,但也有“深度不够、针对性差、不灵活”等缺点。时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有许多培训班取培训之形,干游玩之实,其质量可想而知。
2.继续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暂行规定》第六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为高、中、初三个级别,第十七条还规定了从事不同级别培训工作的教学人员应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实践中却不分高、中、初一视同仁,尤其集中培训更是如此,高、中、初三级会计人员一块报名、一块听讲、一块考试,完全忽视了不同职称级别往往有着不同的工作实践,不同的工作实践又有着不同的理论需求,不同的理论需求决定着不同的教育内容。
3.继续教育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在这里,系统性是指教育内容的条理、连贯及递进。前瞻性是指教育内容的超前性。且不说会计人员为提高学历水平而进行的自发性学习情况,就以会计管理机关组织的集中培训分析,现在的集中学习如上所述存在的“一刀切”现象,不分高、中、初统统学习指定的一样的会计法规。这样,继续教育的行为是“补丁”的行为,作用是“补丁”的作用。培训内容前后期之间没有联系,缺乏衔接。培训疲于补漏,计划性不强。缺乏前瞻性主要是说现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都是基础性的知识,缺少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管理或财务管理前沿问题的研究,也缺少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会计问题的提炼与研究。
4.单位领导不重视。这种现象缘于单位领导对会计工作的不重视,以致在人员或岗位安排上,尽可能紧缩会计人员。这样,会计人员就会终日忙于繁重的事务,而无余力思考和研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经费上,尽可能减少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投入,无经费或经费少就很难提供应有的学习或培训条件。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对策
1.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首先,以改革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为契机,推动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管理关系,实事求是定位会计人员。其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服务。再过20年,我国将实现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会计人员教育不仅要贯通中西、洋为中用,而且要创新,切忌急功近利。
2.设立独立的会计管理机构。国家、省(市、区)和县分别设立国家会计署、会计局和会计分局,使会计管理机构与财政部门分离,统管会计事务。这样做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
(1)我国现有会计管理体制缘于计划经济体制以及该体制下的财政分配体制。时过境迁,会计事务与财政事务愈加相互独立。
(2)队伍大,事务多,欠账多。我国现有会计人员计约1500万人,远远超过统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和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等,都亟待解决。
(3)要有中国特色。世界各国在管理会计事务方面都各有特色,各自适应不同的会计环境。我国应根据本国会计环境,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体制,会更有利于国际“商业语言”的相通。
3.“预置”继续教育目标,确定继续教育内容。国家会计署根据不同职级会计人员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按高、中、初三级分别“预置”继续教育目标。有了目标,继续教育内容的范围也就明确了。但不论哪一职级,都不能把内容局限于财会理论方面,而应该结合经济管理的实际来选择。总的来说,这些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财会方面的基本知识,如微机应用、写作、外语等工具性知识;管理知识,金融、统计、计划等相关知识;相关法律制度;本单位的生产工艺、程序等基本知识。
4.确定继续教育形式。形式是实现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单一的形式很难适应丰富的内容。现在的集中培训形式就很难真正实现《暂行规定》提出的“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之目的。读书是学,用同样是学。要鼓励会计人员积极参加科研、调研,结合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适应经济管理需要之能力。
(1)培训。培训大致可分三层。第一层为国家级。由国家会计署直接组织或管理,国家会计学院实施,对象重点是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负责人及高级会计师,内容由组织的专家依据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及经济管理要求确定。第二层为省级。由会计局组织或管理,对象主要是中级和初级人员,培训主体由省局以招标的方式从财经院校(科研所)、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学术团体中确定,也可以组织讲师团(以公开方式招聘),内容由省局依据有关规定确定。第三层为所在单位组织。紧紧围绕经济管理实际进行内部培训,主要是生产工艺、经营过程等基本知识。
(2)学历教育与资格考试。要鼓励会计人员提高学历水平,参加更高职称资格的考试。这对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十分必要。
(3)学术科研。提倡会计人员参与学术科研,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能力。学术科研的形式主要有:论文(著作)、管理成果和财经科研。
4.成果考核。结合会计年检,规定年检期内年检分值。可将高、中、初三级分别定为50分、40分、30分,年检时,达到分值者合格,否则不予年检。负责年检的会计管理部门应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档案,并对培训成果、学历教育和资格考试成绩以及学术科研成果分别规定不同的分值。同时制定防范和惩治弄虚作假的措施。
5.对培训主体的管理。会计局对中标培训单位和被聘用讲师团成员分别实行许可证和资格证制度。管理部门要建立与培训受众的沟通渠道,进行严格的教学监督检查,制定吊销许可证和资格证措施。
6.管理流程。会计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培训、考试合格及科研成果——所在单位鉴证——会计管理机关确认、登记、入档案库——汇总分值、年检会计证——达到相应分值年检合格,否则不予年检。
[关键词] 会计人员 继续教育 对策
一、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对会计人员知识与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运行规范、管理严格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制,通过持续、有针对性的教育,提升会计人员政策、业务水平和会计操作技能,培养一批具有熟练会计操作技能的初级人才,具有综合分析和参与决策能力的中级会计人才以及专业精深、熟悉国际惯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强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
1.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和国际接轨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转变为市场经济,一方面社会对会计人员的数量需求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多种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社会要求会计由报账型向管理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化和网络化转化,由事后核算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结合的模式转化。所以在从业人员数量众多的会计队伍中开展继续教育是适应上述种种形势的需求,提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档次和国际接轨的需要。
2.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扭转我国会计工作混乱局面的手段之一。造成现在我国会计工作混乱局面、使会计信息大面积失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会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及法制观念淡薄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私利或屈从于压力报假数、作假账。这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不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集中体现,因此,通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是极其重要的。
3.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各项新准则、新制度和新规定贯彻执行的需要。自1993年的会计制度改革以来,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具体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的贯彻执行要建立在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基础上,而由于种种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在职会计人员理解这些规定时遇到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对这些规定推行的阻碍非常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帮助会计人员理解并适应新规定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4.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落实国家公民终身教育的一种类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家对国民教育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对于在职人员现在非常强调对他们的后续教育,以使在职人员的知识水平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各行业的在职人员后续教育都结合了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安排后续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会计工作具有从业人员多,从业人员服务的单位性质差异大等特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实质就是会计工作中在职人员后续教育的最基本体现。
二、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之不足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已开始重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且规定:“各单位应当合理安排在职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每人每年至少有12天的时间用于业务培训和学习。”《暂行规定》第九条更是明确指出,高中级和初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时间每年累计分别不少于68小时和72小时,然而实践中的不足却是显而易见的。
1.形式单一,质量低。从实际情况看,集中培训形式比较普遍。这种形式确有“面广、系统性强、易管理”等优点,但也有“深度不够、针对性差、不灵活”等缺点。时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有许多培训班取培训之形,干游玩之实,其质量可想而知。
2.继续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暂行规定》第六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为高、中、初三个级别,第十七条还规定了从事不同级别培训工作的教学人员应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实践中却不分高、中、初一视同仁,尤其集中培训更是如此,高、中、初三级会计人员一块报名、一块听讲、一块考试,完全忽视了不同职称级别往往有着不同的工作实践,不同的工作实践又有着不同的理论需求,不同的理论需求决定着不同的教育内容。
3.继续教育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在这里,系统性是指教育内容的条理、连贯及递进。前瞻性是指教育内容的超前性。且不说会计人员为提高学历水平而进行的自发性学习情况,就以会计管理机关组织的集中培训分析,现在的集中学习如上所述存在的“一刀切”现象,不分高、中、初统统学习指定的一样的会计法规。这样,继续教育的行为是“补丁”的行为,作用是“补丁”的作用。培训内容前后期之间没有联系,缺乏衔接。培训疲于补漏,计划性不强。缺乏前瞻性主要是说现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都是基础性的知识,缺少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管理或财务管理前沿问题的研究,也缺少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会计问题的提炼与研究。
4.单位领导不重视。这种现象缘于单位领导对会计工作的不重视,以致在人员或岗位安排上,尽可能紧缩会计人员。这样,会计人员就会终日忙于繁重的事务,而无余力思考和研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经费上,尽可能减少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投入,无经费或经费少就很难提供应有的学习或培训条件。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对策
1.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首先,以改革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为契机,推动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管理关系,实事求是定位会计人员。其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服务。再过20年,我国将实现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会计人员教育不仅要贯通中西、洋为中用,而且要创新,切忌急功近利。
2.设立独立的会计管理机构。国家、省(市、区)和县分别设立国家会计署、会计局和会计分局,使会计管理机构与财政部门分离,统管会计事务。这样做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
(1)我国现有会计管理体制缘于计划经济体制以及该体制下的财政分配体制。时过境迁,会计事务与财政事务愈加相互独立。
(2)队伍大,事务多,欠账多。我国现有会计人员计约1500万人,远远超过统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和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等,都亟待解决。
(3)要有中国特色。世界各国在管理会计事务方面都各有特色,各自适应不同的会计环境。我国应根据本国会计环境,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体制,会更有利于国际“商业语言”的相通。
3.“预置”继续教育目标,确定继续教育内容。国家会计署根据不同职级会计人员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按高、中、初三级分别“预置”继续教育目标。有了目标,继续教育内容的范围也就明确了。但不论哪一职级,都不能把内容局限于财会理论方面,而应该结合经济管理的实际来选择。总的来说,这些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财会方面的基本知识,如微机应用、写作、外语等工具性知识;管理知识,金融、统计、计划等相关知识;相关法律制度;本单位的生产工艺、程序等基本知识。
4.确定继续教育形式。形式是实现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单一的形式很难适应丰富的内容。现在的集中培训形式就很难真正实现《暂行规定》提出的“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之目的。读书是学,用同样是学。要鼓励会计人员积极参加科研、调研,结合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适应经济管理需要之能力。
(1)培训。培训大致可分三层。第一层为国家级。由国家会计署直接组织或管理,国家会计学院实施,对象重点是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负责人及高级会计师,内容由组织的专家依据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及经济管理要求确定。第二层为省级。由会计局组织或管理,对象主要是中级和初级人员,培训主体由省局以招标的方式从财经院校(科研所)、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学术团体中确定,也可以组织讲师团(以公开方式招聘),内容由省局依据有关规定确定。第三层为所在单位组织。紧紧围绕经济管理实际进行内部培训,主要是生产工艺、经营过程等基本知识。
(2)学历教育与资格考试。要鼓励会计人员提高学历水平,参加更高职称资格的考试。这对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十分必要。
(3)学术科研。提倡会计人员参与学术科研,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能力。学术科研的形式主要有:论文(著作)、管理成果和财经科研。
4.成果考核。结合会计年检,规定年检期内年检分值。可将高、中、初三级分别定为50分、40分、30分,年检时,达到分值者合格,否则不予年检。负责年检的会计管理部门应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档案,并对培训成果、学历教育和资格考试成绩以及学术科研成果分别规定不同的分值。同时制定防范和惩治弄虚作假的措施。
5.对培训主体的管理。会计局对中标培训单位和被聘用讲师团成员分别实行许可证和资格证制度。管理部门要建立与培训受众的沟通渠道,进行严格的教学监督检查,制定吊销许可证和资格证措施。
6.管理流程。会计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培训、考试合格及科研成果——所在单位鉴证——会计管理机关确认、登记、入档案库——汇总分值、年检会计证——达到相应分值年检合格,否则不予年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