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县抓好产业扶贫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来源 :吉林农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清县下辖8镇1乡,共200个行政村。全县农业人口数108841人,耕地面积6.66万公顷。预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54元,增速22.5%。四大类收入分别为:经营性收入4788元,增速23.8%,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4.7%,其中农业收入4066元,增速24.4%,畜牧业收入722元,增速15.7%;工资性收入3356元,增速16.3%,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3%;财产性收入198元,增速15.4%,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转移性收入412元,增幅为19.2%,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7%。
   围绕农业产业,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促增收工作。全县投入生产资金1.7亿元,完成播种面积6.39万公顷,其中玉米1.9万公顷,水稻0.49万公顷,大豆2.68万公顷。预计总产量为25.8万吨,其中玉米16.2万吨(单产每公顷约1.7万斤),水稻3.2万吨(单产每公顷约1.3万斤),大豆6万吨(单产每公顷约4500斤),薯类折粮0.41万吨(单产每公顷约6万斤)。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全县家庭农场发展到144家(含专业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86家,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1家。深入开展“农地贷”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土地抵押贷款累计达到5625万元。同时,结合大豆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着力抓好农作物促早熟、促增产工作,投入资金50.5万元,购置叶面肥20.6万吨,免费发放给农户,为2016年粮食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特色产业,全力抓好食用菌、畜禽养殖促增收工作。不断巩固壮大食用菌、中药材、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全力做好木耳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全县黑木耳生产达到5.5亿袋,预计产值可达16亿元;“汪清黑木耳”顺利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中药材留存面积达到1.1万公顷。以六大牧业产业园区为重点,完成1家黄牛专业牧场和1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新建和改扩建工作,全县畜禽总量达到210万头(只),畜牧业产值2.8亿元。林下经济稳步发展,林蛙养殖达52万只,野生食用菌、中药材采集量预计1500吨。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全县以农家乐形式经营的乡村旅游企业数量达到28家,以蓝靛果、草莓、玫瑰、葡萄采摘为内容的采摘园达到12家。
   围绕工资性收入,全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增收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现场技术指导活动250余期,受训农民达1.6万人次。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载体,对全县600名农民科技示范户进行了重点培育。引导鼓励企业用工,特别是2016年长吉图公司计划在汪清县投资20亿元,在工程建设方面给农民工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截至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3.93万人。
   围绕精准扶贫,全力抓好项目促增收工作。以《汪清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基准,围绕全县自然概况、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概況、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扶贫脱贫对象、优势产业、资金需求、保障措施等8个方面,完成《汪清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编制工作;同时结合74个重点贫困村实际,整合农业、畜牧、特产等部门项目资金,围绕黑木耳产业、种植产业、畜牧产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等五大产业,投入资金7660万元,新建产业扶贫项目116个;同时投入资金1.6亿元,实施贫困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9个,为全县精准扶贫和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项目资金保障。
其他文献
体育最早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与游戏活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简单的军事训练,到日常娱乐,到改造国民,到身心合一的变化。铭刻其中的身体,也同样经历了从身体训练,到身体
本文从"3S"技术、生物技术、物理技术三方面概括了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技术与方法,从而缓解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等污染物使农业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以及
对含伪狂犬病病毒Ea株gC全基因的质粒pUC1.75进行亚克隆,将其完整编码区置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的HCMV启动子/增强子下游,构建了gC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gC.脂质体转染IBR
玉米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饲料的重要来源,吉林省是产粮大省,由于特殊的地域性,是生产玉米的黄金地带,我省玉米质量好、产量高,是农户们最青睐的农作物,大多数农户都种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农业结构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使得小麦的产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尽管如此,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病虫害,使得小麦的生产受到了影响。在种植人员不断完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前提下,虽然取得了效果,但是仍存在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本文就小麦病虫害及其现代化防治技术进行讨论,旨在促进小麦种植业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
摘要:东辽县位于吉林省的中东南部,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半山区农业县,玉米螟是危害东辽县玉米生产的最主要害虫,严重发生年份产量损失达25%~30%,由于近几年玉米秸秆处理不当,灭茬不及时,对玉米秸秆垛不能及时药物封存,虫源基数增加,导致2011年玉米螟中等发生,虫情危害出现了恶性循环。2011年东辽县安恕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对玉米螟虫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  关键词:玉米螟、药剂、产量  中图分类号: S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