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幽门螺杆菌(Hp)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源之一,Hp感染者多数仅有不同程度慢性胃炎,少数可发生消化性溃疡,极少数发展为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到目前为止,Hp感染引起人类胃肠疾病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许多研究认为除与Hp菌株的毒力高低和环境因素有关外,还与宿主的免疫遗传因素有关,有研究已证实宿主的遗传因素对于Hp感染的结局起着重要作用[1].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作为一个与疾病关联最为密切
【机 构】
:
湖北省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434000,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门螺杆菌(Hp)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源之一,Hp感染者多数仅有不同程度慢性胃炎,少数可发生消化性溃疡,极少数发展为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到目前为止,Hp感染引起人类胃肠疾病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许多研究认为除与Hp菌株的毒力高低和环境因素有关外,还与宿主的免疫遗传因素有关,有研究已证实宿主的遗传因素对于Hp感染的结局起着重要作用[1].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作为一个与疾病关联最为密切的基因复合体,是决定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遗传系统。
其他文献
患者男,77岁,因反复腹痛、腹泻6个月,再发5d收住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约每天10次,为黄色水样便,便前伴腹痛,疼痛部位不定,且腹部有"管状物"突起,位置不定,便后腹痛缓解.无发热,无恶心、呕吐。
恶性肿瘤发病有家族聚集性,但家族性肝细胞癌临床报道少见,本文为一个家系内10例相继患原发性肝癌情况. 临床资料:先证者,男,36岁,右肋区隐痛、乏力、纳差3个月余。
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磷酸化后,对多种类型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如促进增殖,正性调控细胞周期,增强粘附、迁移,控制凋亡等[1,2].粘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AK-related non-kinase,FRNK)是FAK的内源性抑制剂[3].本研究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以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刺激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
患者女,50岁,因胸闷不适半年,腹围增大5个月入院.外院B超示:多浆膜腔积液(心包、胸膜腔、腹腔),曾予抗结核治疗无改善.CT示双侧胸腔中等量积液伴下肺膨胀不全,纵隔淋巴结肿大,肝硬化,腹水为渗出性.脱落细胞、抗酸杆菌、细菌培养均阴性.红细胞沉降率(ESR)正常,CA125 985.80 U/ml;肝功能正常,病毒性肝炎标志(-),予利尿治疗后无好转.病程中患者皮肤逐渐发黑,体质量减轻2.5 kg
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可使患者获得及时手术根治的机会.检测患者外周血肿瘤特异性DNA改变为肿瘤早期诊断和监控提供一种有效手段.我们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方法,检测食管癌患者血清中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状况,探讨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在食管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疾病,常由腹部手术、创伤、炎性反应、出血等所致.梗阻的解剖因素不会因非手术治疗而消失,即使暂时缓解,也常反复发作且不断加重.因此,探索粘连性肠梗阻的外科手术方法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2例,现总结如下。
随着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AP)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一些抗炎因子用于实验和临床研究,白细胞介素(IL)-10作为体内炎性反应过程中的内生性细胞因子拮抗剂,在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平衡,维持体内内环境稳定,减轻炎性反应程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延误治疗易并发胆囊坏疽或穿孔,病死率高,须立即手术.但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多合并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手术条件差,我们对不能耐受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采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是罕见的临床综合征,又称胃肠道息肉-色素沉着-秃发-指(趾)甲萎缩综合征.我院共诊治2例,给予激素、营养支持、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肠镜可见息肉明显减少、减小.国内自1985年首次报道本病以来,至2007年8月共报道33例.现就我院收治的2例患者和国内发表的文献加以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