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语迎春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147852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语文字是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几千年来被广泛地应用。大量以福、禄、寿、喜、吉、大吉、万寿无疆等吉语文字作为装饰的纹样,使用在器物和服饰上,它们或是单独成组,或是将吉祥文字与吉祥图像相结合,通过字形的巧妙变化,是文字与图像有机地融为一体,整体图像既是字又是图,使吉祥文字的寓意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丰富饱满。
  1月24日, “吉语迎春——清宫文物特展”在沈阳故宫开展,本次展览展出了50余件带有吉语纹饰的清官文物,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清宫文物的精美华丽,也能够感受到清宫过节时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也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祈福文化。
  福
  福,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即千顺百吉归为福。福,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吉祥愿望,也是最为常见的吉祥符号之一。 《说文解字》中记载: “福,祐也。”赐福,保佑,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心理反映,进而衍生出祈福文化。
  清红缎平金锁线蝠寿活计(图1)活计是织绣类小件配饰的统称,可以有多种组套与搭配形式。此套活计共8件,包括荷包、表套、扇套、镜套等。它们均以红缎地为面料,上用平金锁线绣出“福”字,两侧绣有蝙蝠、寿桃。蝙蝠代表“福”, “寿桃”表示幸福、长寿,组合在一起,寓意“福寿双全”。
  万
  卐,既是一个图形符号,又是一个音形义具备的汉字,读作“万”,以它作装饰,俗称“万字纹”。由于本身富于变化,加之通过与不同内容的纹样组合,万字纹可变化出多种多样的造型,在明清时期被广泛运用。清代皇帝使用这种纹饰,象征千秋万代,永世流传;平民百姓以此用来祈盼子孙绵延、福寿安康。
  清光绪款矾红海水摇金万字碗(图2)碗为敞口,弧腹,圈足露胎。碗里为白釉素地,口外沿、足上沿各有一圈描金,口外沿下有一圈矾红,碗外壁上部绘有4个系着彩带的描金卐字,下部为海水江崖纹,整体图案象征“江山万代”“江山永国”。碗底施白釉,内有朱红色楷书“大清光绪年制”6字2行款。此碗胎薄体轻,色彩亮丽,是清晚期的宫廷传世品。
  清黑漆嵌螺钿果盒(图3)盒圆形,盖与器身子母口扣接。通体髹黑色漆,外壁均以嵌螺钿技法装饰,盒盖圆形开光内中心装饰团菊图案,旁有4只蝙蝠衔卐字,间饰缠枝纹;盖面及盖、盒、底口沿均饰焦叶纹,盖、盒外壁四周均饰蝙蝠衔卐字及团菊、缠枝纹,整幅图案取其“万福”之意。盒内置9个小格子,是清官盛放食物的食盒。整个漆盒,嵌螺钿选料精良,镶嵌工艺臻美,漆面光亮平滑,是清代螺钿工艺中的精品。
  清红缎万字地团寿夹袍(图4)清宫后妃于内宫、园苑所穿的日常夹袍。圆领,大襟右衽,袖口为大挽袖2层平袖式,大襟3道镶,袖口4道镶,另于左右腋下制成云头形状装饰。衣身为红缎地,表面满绣平银“卐”字纹,间以平金团寿字。领口、大襟、左右开裾及挽袖均缝以3道镶边,分别为两道蓝地平金“卐”字纹及黑地绣平银“卐”字纹和平金团寿纹。两侧内袖为白色缎,绣平银“卐”字纹和平金团寿纹,与外衣及镶边相呼应。衣里为黄绸。袍上缀扁圆铜扣4枚,圆扣1枚。此件衣服制作精美,图案以吉祥文字为主,寓意“万福万寿”。
  喜
  “喜”字,最早出现是一个鼓的形状加一个笑的口形,表示喜庆的典礼。后来演变成一双手捧着吉字,一张笑口在下。喜字在传统文化中寓意喜庆、平安、婚姻,其意深得社会各阶层喜爱,所以经常出现于各类文物之中。双喜字则更体现大喜、大庆、大吉、大利之意,在传统文化中已成为幸福、欢乐的象征。
  清同治款红地喜字盘(图5)同治十一年(1872)皇帝大婚,御窑厂奉旨烧造了大量瓷器以供使用,这批瓷器主要包括餐具和日用器物,为烘托吉祥喜庆的气氛,此类瓷器均工艺精湛,配色艳丽华贵。此盘内外壁满施珊瑚红釉,盘口描金,盘心中央为一个描金团寿字,四周为外扩散排列的6层128个金色“喜”字,整件器物突出了浓烈的“喜庆”主题。盘外壁以粉彩分别绘莲花、菊花、牡丹三组缠枝花卉,取“富贵连绵”之意。盘底施白釉,内有红彩楷书“同治年制”4字2行方款。清缎地平金银双喜字火镰(图6)清代宫廷日常的随身用品,与火石与火绒配合使用。火石就是燧石,高速撞击时会有火花;火绒一般用艾蒿,晾干揉碎成绒状,艾蒿本身就有防虫防潮特点,点燃后还有一股药香,很实用;没有艾绒,其他细绒均可代替。此火镰近似于方形小包,顶部有系绳的镀金半圆环,可用绳子悬挂在身上或装入特制的荷包中,随身携带。镰身用红色缎制成,彩绣平金祥云和蝠纹,中间绣有双喜字,整体图案带代表了喜庆、幸福。下部两侧包角和弧形底梁均为铜制镀金,满饰缠枝花卉纹,最下部为片状弧形金属磨口。此物为清官大婚时所用的实用品。
  清透雕双喜翡翠坠(图7)此坠由整块碧绿的翡翠雕刻而成,总体呈长方形,透雕一个双“喜”汉字,字体端正,楷书严格。喜字笔划边缘均起凸线,使得字迹棱角分明。翠的质地细腻、坚实。翠佩上部系有黄色丝带,带中央穿系一颗珊瑚雕刻的圆珠,珠两侧各有一条螭龙,中央为双“喜”字。珊瑚珠上下两端,各饰白色小珍珠米珠,并在米珠中縫制有红珊瑚米珠串成的“卐”字纹。翠佩下部雕有圆弧形连带,上系四组黄丝绳编结的装饰,绳上均穿饰有白色米珠和红珊瑚米珠。此坠为婉容大婚时所佩带的珍贵翠佩。
  清红绸彩绣兰襟夹氅衣(图8)氅衣,是清代宫廷后妃穿在衬衣外面的日常服饰之一,也是后妃服饰中花纹最为华丽、做工最为繁缛、穿用最为频繁的服饰之一。此袍圆领,大襟右衽,左右开裾至腋下。双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时呈折叠状,袖长及肘。袍由桃红江绸制成,其上彩绣兰、蝶。领、袖、襟镶边四道,由外至内分别为蓝色正“卐”字织缎,黑色纹彩绣兰蝶、平金双喜字,蓝地海棠纹绦,银灰地梅花绦。衣里为鹅黄绸。缀扁圆铜扣五枚,领口缀圆铜扣一枚。
  寿
  寿, 《说文解字》中记载: “久也”;古人云: “寿居五福之先”。人们认为“寿”和“福”一样,都是吉祥符号。千百年来,寿与福、禄、喜并列使用,成为美满、吉祥的象征。   清雍正款矾红白蝠寿纹大盘(图9)盘为敞口,弧腹壁,平底,浅圈足。内壁施白釉,胎质细腻如玉,盘内中心绘矾红团寿纹,四周用红彩绘9只蝙蝠,设计简单而雅致。外壁施珊瑚红彩,颜色亮丽,留白处装饰32只蝙蝠飞翔其上,蝙蝠绘制巧妙,在红地映衬下立体感强烈。因蝠与“福”谐音,寓意“福寿”“长寿”。底有青花双圈楷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2行款。本品正是雍正50大寿时的贺寿御礼,存世极少。盘心绘饰的团寿纹,独特而新颖,左右对称,外观规整协调,内部变化多端,有别于后世。
  雍正皇帝尤喜祥瑞,所以当时内廷各式工艺品多饰瑞物,加之雍正帝具有近乎苛刻的审美性格,非常留意宫廷艺术品的制作,对瓷器纹饰讲究“文、雅、精、细”,为达此效果往往不惜多次修改稿样,直至完美。因而雍正御瓷纹饰多笔逸丽清新,构图别具一格。
  清雍正款斗彩寿字桃纹盘(图10)盘为敞口,弧腹,浅圈足。盘内口沿及盘心各饰两道青花弦纹,盘心青花双圈内绘斗彩寿石、灵芝、仙草和11枚寿桃,桃树枝干比较抽象地盘曲缠绕成一个“寿”字,用桃祝寿、祝福正是取其长寿、辟邪之意。整体图案协调美观,吉祥寓意明显。外壁等距绘6组寿桃,每组寿桃5枚,其间分别隔以3个矾红变体“寿”字和3个青花如意纹饰,极富装饰效果。此盘整体造型优美,胎质细腻,色彩清新。底部青花双圈内有青花楷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2行款。
  清掐丝珐琅玉石月季盆景(图11)清中期宫中陈设品。盆为深盆状,圈足外撇,掐丝珐琅制成;盆口部为圆口折沿,沿外素面鎏金,沿上为蓝地饰一周红、绿色缠枝花卉纹;盆腹以蓝色珐琅为地,上饰3组5只蝙蝠围绕一团寿字,寓意“五福捧寿”;腹身间饰五彩祥云,腹下部为焦叶纹,足沿素面鎏金,外饰蓝色几何纹。盆中主景为月季花,以粉红碧玺做花瓣,碧玉为花叶,制作精细,颇具匠心,当为宫中帝后寿诞特制的祝寿礼物。
  清掐丝珐琅龙凤纹果盒(图12)盖面拱起,盖与身合成圆形,子母口,圈足。通体施蓝色珐琅釉,掐丝填红、黄、白、蓝、红、黑等色。盖面饰龙凤团“寿”字纹,盖、盒口沿饰一周回纹,盖及盒外壁分别以八宝纹分成四组开光,开光内各有六只仙鹤飞舞环绕一团“寿”字。圈足饰彩色几何形纹饰。此盒为祝寿时所用的食盒,有祝寿、长寿的吉祥含义。
  吉
  吉,为善,为利,常与“祥”字组合使用。古代时“吉”和“祥”分开使用,但又常常相伴而行,如《左传·禧公十六年》中有“是何祥也?吉利焉在?”《周易·系辞下》中也有“吉事有祥”之句。祈求吉利、吉福是入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清掐丝珐琅象驮宝瓶(图13)清乾隆朝宫廷陈设品。通常放置于大殿内侧堂陛之上,用以殿上陈设,为成对使用。大象俯首而立,长鼻微卷,神态生动;象身為掐丝珐琅制,上装饰有横纹;象牙、耳、尾、鞍鞯、宝瓶及其上饰物均为鎏金;鞍鞯上錾刻花纹,并以填珐琅制宝相花和回纹等。象背驮有“大吉”葫芦宝瓶,瓶口中央插有祥云托起的太极饰品,两侧为两支鎏金如意头铜饰,下面悬系“磬、鱼”等装饰物,因磬代表吉庆,鱼代表余,以此象征吉庆有余;又因大象四只稳固,则寓意天下太平、江山永固。整件器物寓意吉祥,为清代宫廷殿上用品中最重要的陈设品。
  清蓝绸彩绣菊花团寿纹镶边棉袍(图14)此袍为清官后妃于内宫、园苑所穿的冬季朝服。圆领,大襟右衽,双层阔平袖呈折叠状,袖长及肘,身长掩足,裾不开,直身式袍。领、袖、襟镶边四道,由外至内分别为团寿织金缎,黑地彩绣菊花平金团寿字、回纹花卉图案、黄地梅花绦;袍身彩绣9种菊花纹和团寿字。9种菊花纹和寿字组合,寓意“久居长寿”。整体构图规矩大方,颜色柔和恬淡。平金银独特的光线折射效果和彩绣互相映衬,凸显了皇家御用服饰独有的富丽尊贵。
  组字吉语
  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用语内涵丰富,经千百年传承与发展派生出大量的固定词语,有二字的,如万寿;四字的较多,如寿山福海、万寿无疆、长宜子孙、百子呈祥、福寿康宁、惠风和畅、兰秀菊芳、福寿三多、百柿大吉、三阳开泰等。这些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寓意美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
  清康熙款珐琅彩寿山福海碗(图15)碗内壁施白釉,碗外壁以蓝釉为地,绘以4朵粉红色牡丹花,花心处在在黄、绿地上分别以蓝釉篆书“寿”“山”“福”“海”4字,旁有一周缠枝纹将4朵牡丹花相连,枝叶藤蔓彼此相连,寓意“长寿”“多福”。底足施白釉,内有紫红色楷书“康熙年制”4字2行双方框图案章款。此碗构思巧妙,别具匠心,而独特的珐琅工艺又使其成为彩瓷中的无价之宝。珐琅彩石康熙晚期创制的一个新品种,并由此发展出了粉彩。由于康熙至雍正初期所用的珐琅釉料基本为进口料,因而当时传世的珐琅器十分稀少,也极其珍贵。
  清百子呈祥翡翠佩(图16)清代贵族佩饰。此佩为梯形锁式佩,锁上端透雕长方倭角锁环,底边呈圆弧形。锁正面凸雕四个正圆开光,内书楷体“百子呈祥”,字迹端正,笔锋苍劲有力。百子呈祥,反映了人民祈求多子多孙、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锁四角雕刻如意云头纹并一凸线相连,锁下部有一道弧形弦纹。锁背面刻凸起轮廓和弦纹。
  清剔红寿春宝盒(图17)盒为木胎,盒盖面中心为一“春”字,内圆形开光处雕一老寿星,取寿春之意。“春”字两侧,饰有云龙纹,象征祥龙献瑞。 “春”字下方为聚宝盒。盖与器身的周壁各有四组开光,内以锦纹为地,雕博古纹,开光外刻锦地杂宝纹;此盒雕工纤细精美,式样典雅美观,花纹繁密且极为清晰,纹饰寓意吉祥,不仅是实用盛器,也是珍贵的艺术品。
  清刻福寿康宁纹直耳三足银炉(图18)铜炉仿青铜器造型,银制,双耳冲天,唇口,近口沿处凸起一道弦纹,圆腹,下承三足。铜胎厚重,炉身饰“福寿康宁”四字及博古图,寓意幸福、长寿、健康、安宁诸福齐备。
其他文献
动物形装饰品  用金银制成的动物形装饰品,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春秋秦公大墓的金啄木鸟。以后各代也均有发现,主要形象有虎、豹、龙、羊、刺猬、鹰、蚕、蟾蜍等,有的是其他器物上的装饰附件,有的则是单独的装饰品。战国至汉代,北方的匈奴族流行使用金银制作的动物形装饰品,出现了一些造型新颖独特的艺术品,如金鹿形怪兽。在江苏盱眙西汉窖藏中出土的金豹,造型古朴奇特,制作精湛,是目前罕见的动物形金质饰品,也是
期刊
来济宁市博物馆精品文物展厅参观的人们,无不为眼前的这套青铜列鼎驻足观赏,为之震撼。这套青铜列鼎是由七件形式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以次递减,一套鼎的组合。也是我馆的一套镇馆之宝。它制作严谨,工艺精湛,铭文行款有序,书法浑厚劲健,极其工整,具有很高的铸造艺术水平。这套列鼎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滕州南出土,据考证滕州南曾经是薛国为周代庶姓封国的都城一一薛国。薛国是夏、商、周三代东方的一个诸侯国,这一套青铜
期刊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近代上海银器种类丰富。从功用而言,近代上海银器有社交礼物,首饰、餐饮器具、体育比赛奖品类……近代上海,中西交汇,海纳百川,体育也不例外。开埠后,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象棋等,依然活跃在民间,但更多的是随外侨而至的近代体育项目。上海是近代外侨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城市。外侨是近代体育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参与者。  伴随着近代体育项目在上海的展开,外国人在体育比赛中颁发银质体育奖品的习惯
期刊
河南邓州位于豫、鄂两省边陲,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得,自古以来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著称于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地上地下遍布着众多文化遗迹。  在邓州市城区大十字街西南角,原来曾经有一座著名佛教寺院——福胜寺。该寺原称龙兴寺,明代更名为福胜寺。据清顺治《邓州志·创设志》载:“福胜寺在州治南关,宋天圣年间创建,元兵毁,明洪武初,僧子颜重建。”由此可见该寺的大体建造时间在北宋天圣年间(约公元1023
期刊
凤首提梁纯金壶 日本制作 明代(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时代)  最高处16.5厘米,最宽处13.5厘米,重619.69克。  纯手工打制,凤首流,圆弧形提梁,盖钮上雕琢翡翠圆环,金光熠熠,富丽堂皇。  纯金净瓶(一对) 唐代  高23厘米,瓶口直径5.4厘米,重393.6克/396.3克。  器型规整,敞口,长颈圆腹,底足外撇,通体金光灿灿。  净瓶,梵文叫军持,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
期刊
在我国古老悠久的陶瓷史上,许多陶瓷品种的命名都源于陶瓷产地,如“汝瓷”“钧瓷”“官瓷”“定瓷”“耀州瓷”“龙泉瓷”“景德镇瓷”等。唯有建窑的“曜变天目盏”,由日本人根据获得这类瓷器的地域名天目山,命名为“曜变天日盏”,颇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曜变天目盏”命名,长久以来甚至取代了“建窑建盏”,许多人只知有“曜变天目盏”。  据史料记载,宋代,浙江天目山一带佛教寺庙林立,山中有许多名刹。在日本镰仓时代
期刊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主题理当包括中国五千年的工艺美术史。就上下五千年的历程,要说中国古代艺术最辉煌时期(商中期至清末)大约三千多年。然而,中国铜镜艺术的鼎盛时代却雄踞了一千多年,涵盖了中国鼎盛艺术史三分之一的天地。正是铜镜的精湛艺术,延续并发展了中国古代青铜浇铸工艺的最高科技成果,致使中国铜镜工艺之精美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是任何其他文明古国的铜镜所不及的最高艺术成就。诚然,应该在世界工艺美术史
期刊
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画家山水扇面册》,于20世纪60年代收购于北京市文物市场(宝古斋)。册中收录清代“四王吴恽”六家中王晕作品3件,王原祁和恽寿平作品各1件,另有高简、戴熙、徐枋、吴鼐、李育5人作品各1件,共计10帧扇面集成一册。在本院所藏诸多明清书画扇面中,这件《清代画家山水扇面册》品相好而画功精湛,汇集名家笔墨,是院藏书画扇面系列中比较重要的一件,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1.高简《江南春色
期刊
2016年11月17日上午,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古代石刻专业委员会、ACBD大唐西市艺术品中心、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承办的“佛光石韵——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精品展”,在ACBD大唐西市艺术品中心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非国有博物馆馆长、石刻收藏界人士及现场嘉宾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开展仪式没有举行通常的剪裁仪式,以茶会座
期刊
2016年11月18日,在“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之际,中华文化促进会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组织旗下的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等十多家非国有博物馆,在西安大唐西市ACBD艺术中心举办“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精品展”。本次展览集中展出了30多件非国有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佛教题材石刻艺术精品,在业界及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出席“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六祖庭大法师不仅光临指导,而且邀请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