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学中的“垃圾桶理论”,也即“垃圾桶模式”,是指制度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它起源于企业内部的一种决策制定模式,最早由美国管理学教授詹姆斯·马奇于1972年首先提出。马奇教授认为:当企业员工面对一项决策时,会不断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多个解决方案,但诸多方案大多数都会被扔进“垃圾桶”而作废,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最终决策的法宝。
垃圾桶模式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启示。早年在荷兰的许多大城市,曾经遇到日益突出的垃圾处理难题,为此政府有关部门首先购置了大量的公共垃圾桶摆放在街道、居民区内供人使用,但乱扔垃圾现象仍十分严重。后来市卫生部门开始对乱扔垃圾的人处以25-50荷兰盾的罚金,也收效甚微。市政府便决定增加街道卫生巡逻的人数,效果还是不佳。不久后,有位工程师特此设计出一款装有感应器的新型电动垃圾桶,每当有人丢垃圾,感应器立即触动播放器,放一句笑话或者流行乐。自从这种新垃圾桶问世后,原来懒得丢垃圾进桶的人因为喜欢感受一次播放器带来的瞬间快乐,都变得规矩起来,把垃圾扔进了桶里,城市因而渐渐变得清洁起来。
在企业日常管理中,类似于乱扔垃圾的毛病不少,如工厂随意排放污水也是屡禁不止,政府加大处罚都不见有效,偷排污水始终不能断根。后来有人想了一招,將工厂排放污水的管道引至上游,工厂饮用水进水口安置到下游,上游排污,下游必然受灾,排放与卫生直接关联,结果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是对垃圾桶模式的灵活运用,能抓住人性中一点自爱的关键。再如,调动员工积极性,曾有过几代人在探索,得出过无数个解决方案和行为模式,绝大部分都被否定扔进了“垃圾桶”,只有极少数方案或模式沉淀下来,成为被广泛采纳的管理精华,那就是——激励。就如电动垃圾桶的故事一样,能够征服乱扔垃圾的人,靠的是一种固化在播放器中的激励。员工平时做得好不好,完全看员工内心的自我驱动。有些员工会偷懒,也是因为他们内心缺少对工作意义的认知和热情。不论是故意偷懒还是无能、散漫导致的效率低,都在于他们内心的激情不够。所以,要像电动垃圾桶的播放器那样,不断刺激员工的神经,给他们一些真善美的正能量的激励,才会激活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人工监视、罚款之所以没有电动垃圾桶来得奏效,是因为激活的频度、严谨不如机器,而过度监视和处罚、颐指气使或硬性要求员工做这做那,不这么做就动辄处罚,又往往适得其反,还容易引起员工的厌恶、逆反。再一个,监督者本身也可能存在偷懒。垃圾桶模式把监管交给固化了的传感器和播放器(相对于制度化),配之以幽默、轻松的故事和音乐(相对于人性化),情况就不同了,它使员工被抑制了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力得以复苏,个体人性被机器唤醒。
人性,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共有的一种本性,管理者们常常因人心隔肚皮而看不到他们的人性,或者说忽略了人性,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甚至在一种自以为是的桎梏中忙得晕头转向。尽管管理者们尽了各自的努力,都希望员工士气高涨,而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当变硬性管理为人性化管理,情况就会有所改观,不仅管理变得省力,员工也易于接受。
殊不知,不断加码的处罚单,金额从半天工资增加到几天白干,给员工的不适感将会加剧。若把处罚单改成“友情告知单”,先警示员工一次,多数员工都会把岗位工作做得好一些,以防自己真正被扣钱。若能指出员工习惯性违章的危害和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处罚和教育并举,效果会更好一些。例如有些员工利用上班电脑QQ聊天、吸烟,甚至上班打电话给亲友,影响到工作和其他同事办公,自身形象也得扣分。如果光靠上班纪律硬邦邦的训斥、管制,同样可能重蹈荷兰城市乱扔垃圾的那种悲哀。若在办公区之外设立一个工间休闲室、吸烟室、通话区,以满足那些喜欢QQ、暂时未能戒烟和有通话联系紧急需要的员工,人性化的背后,员工会变得更加自觉起来。
垃圾桶模式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启示。早年在荷兰的许多大城市,曾经遇到日益突出的垃圾处理难题,为此政府有关部门首先购置了大量的公共垃圾桶摆放在街道、居民区内供人使用,但乱扔垃圾现象仍十分严重。后来市卫生部门开始对乱扔垃圾的人处以25-50荷兰盾的罚金,也收效甚微。市政府便决定增加街道卫生巡逻的人数,效果还是不佳。不久后,有位工程师特此设计出一款装有感应器的新型电动垃圾桶,每当有人丢垃圾,感应器立即触动播放器,放一句笑话或者流行乐。自从这种新垃圾桶问世后,原来懒得丢垃圾进桶的人因为喜欢感受一次播放器带来的瞬间快乐,都变得规矩起来,把垃圾扔进了桶里,城市因而渐渐变得清洁起来。
在企业日常管理中,类似于乱扔垃圾的毛病不少,如工厂随意排放污水也是屡禁不止,政府加大处罚都不见有效,偷排污水始终不能断根。后来有人想了一招,將工厂排放污水的管道引至上游,工厂饮用水进水口安置到下游,上游排污,下游必然受灾,排放与卫生直接关联,结果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是对垃圾桶模式的灵活运用,能抓住人性中一点自爱的关键。再如,调动员工积极性,曾有过几代人在探索,得出过无数个解决方案和行为模式,绝大部分都被否定扔进了“垃圾桶”,只有极少数方案或模式沉淀下来,成为被广泛采纳的管理精华,那就是——激励。就如电动垃圾桶的故事一样,能够征服乱扔垃圾的人,靠的是一种固化在播放器中的激励。员工平时做得好不好,完全看员工内心的自我驱动。有些员工会偷懒,也是因为他们内心缺少对工作意义的认知和热情。不论是故意偷懒还是无能、散漫导致的效率低,都在于他们内心的激情不够。所以,要像电动垃圾桶的播放器那样,不断刺激员工的神经,给他们一些真善美的正能量的激励,才会激活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人工监视、罚款之所以没有电动垃圾桶来得奏效,是因为激活的频度、严谨不如机器,而过度监视和处罚、颐指气使或硬性要求员工做这做那,不这么做就动辄处罚,又往往适得其反,还容易引起员工的厌恶、逆反。再一个,监督者本身也可能存在偷懒。垃圾桶模式把监管交给固化了的传感器和播放器(相对于制度化),配之以幽默、轻松的故事和音乐(相对于人性化),情况就不同了,它使员工被抑制了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力得以复苏,个体人性被机器唤醒。
人性,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共有的一种本性,管理者们常常因人心隔肚皮而看不到他们的人性,或者说忽略了人性,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甚至在一种自以为是的桎梏中忙得晕头转向。尽管管理者们尽了各自的努力,都希望员工士气高涨,而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当变硬性管理为人性化管理,情况就会有所改观,不仅管理变得省力,员工也易于接受。
殊不知,不断加码的处罚单,金额从半天工资增加到几天白干,给员工的不适感将会加剧。若把处罚单改成“友情告知单”,先警示员工一次,多数员工都会把岗位工作做得好一些,以防自己真正被扣钱。若能指出员工习惯性违章的危害和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处罚和教育并举,效果会更好一些。例如有些员工利用上班电脑QQ聊天、吸烟,甚至上班打电话给亲友,影响到工作和其他同事办公,自身形象也得扣分。如果光靠上班纪律硬邦邦的训斥、管制,同样可能重蹈荷兰城市乱扔垃圾的那种悲哀。若在办公区之外设立一个工间休闲室、吸烟室、通话区,以满足那些喜欢QQ、暂时未能戒烟和有通话联系紧急需要的员工,人性化的背后,员工会变得更加自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