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高校作为践行国际化教育的前沿阵地,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在国际化进程中,除了学校的主体作用外,如何发挥学生组织的主观性和主导性是一个关键。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江苏大学推进国际化工作情况,以江苏大学校园信息传播网络为探究对象,对于江苏大学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渠道进行搜集、整理,通过对以上路径的整合以及对江苏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回访探究高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有效性,以及相应的建议和需求并最终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一带一路 国际交流 信息传递 有效性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政策
“一带一路”是在2013年的9月和10月,由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的建设“新絲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我国亟需培养能够熟练使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国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国际化人才。如今高校国际化教育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信息传递是否有效对相关工作能否顺利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影响信息传递的诸多因素,找出高校如今在信息传递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针对性意见,对高校国际化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借鉴管理学、统计学、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从高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的现状人手,以江苏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研法,搜集并整理数据,从而总结高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加强高校信息传递与国际化工作的有效结合提出建议。
(三)学生国际流动(流出)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国际化流动的主要方式为短期游学项目、中期实习项目、联合培养项目、境外升学项目等。目前国内高校国际化流动以输出为主,其中赴境外学习的学生主体为本科生,占比超过90%,而硕博阶段只占不到10%。一些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因获得政府授权和社会上的认可,毕业可获得中外两校文凭,使得参与交流的学生在步人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具竞争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联合培养项目学习的热情,形成了良好、有效且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流动循环。
因此,需加强优势学科建设,进行资源整合、面向实际,进行学科再规划和改革,形成自身学科特色和品牌,才能有效加深我国高校与国外院校的的合作交流,切实地促进在校学生的国际化流动。
二.高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模式
TCP/IP模型(下称T模型)作为通用的网络通信协议模型,在信息传递领域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置信度,本文将引人T模型,从而描述并构建高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的途径。在高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过程中,主要受信息发布源、信息传递渠道以及信息接收源三个方面因素影响,常见传递结构形式有四种,同时,根据T模型对应如下:
(1)点对点结构。对应T模型中星型拓扑结构,即网络中的各节点通过点到点的方式连接到一个中央节点上,由该中央节点向目的节点传送信息。其信息发布源与模型中的中央节点功能相一致,均为集中控制形式,由一个发布主体分别向多个信息接收者一对一发布消息,故在收集私人信息时可以选用此类结构。在高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中,点对点结构的优点在于每个信息传递较为独立,相互不产生噪声干扰,不足在于其分布处理能力较低,即信息反馈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其单向传递的特点造成信息传递不可逆,对信息传递参与者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信息传递时间较长且效率较低,而一旦有一个环节断裂,就可能无法完成信息的有效传递。
(2)环型结构。对应T模型中环型拓扑结构,即使用公共电缆组成一个封闭的环,各节点直接连到环上,信息沿着环按一定方向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节点。在这种模式中,其信息发布源广泛,在环路上任何一个节点只要通过申请,均可发布信息,且传递方向固定,故当某个信息只在同一层级传递的情况下,往往采用环型结构。环形结构的优点在于信息传递路径及总长度可控,不足在于每个节点在充当信息发布源之后撤出较为困难,具有一定的连带作用。
(3)总线型结构。对应T模型中总线型拓扑结构,即所有节点同时连在一条数据联通线上,而且每个节点所发布的信息都能被所有其他下级站点接收。其每个信息接收源都充当下一层级接收源的发布源,信息传递模式单一,具有单项传递性,故在信息从上层向相邻层级传递时,其结构往往是总线型结构。总线型结构的优点在于可靠性高,每一个接收者都必须充分确认、了解项目信息后,才能向下一层级继续传递,并且易于扩充,不足在于一旦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有误时,发生错误的源头诊断需要逐级排查,耗时耗力,十分困难。
(4)多线型结构。对应T模型中分布式拓扑结构,即网络中各个站点相互连接的形式。其每个节点既充当信息发布源,又充当信息接收源,同时两者之间可以独立构建起信息传递网络,信息传递的渠道多样且信息接收者在某一传递渠道无效时仍可获得信息的线型结构。多线型结构的优点在于整个当高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在某一个节点传递发生偏差错误时,不会影响到其他信息接收源对于信息的接受;各个接收者都可直接获得信息,信息流程最短,缺点在于信息传递的路径以及信息传递方向无法控制,十分复杂。
总之,在对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网络进行归纳整理后可以发现,如果将高校信息传递方式与T模型比较,根据信息传递的不同要求,系统内部的各节点会主动形成不同的传递方式。[2]
三.信息传递有效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结果
本文通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江苏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研主体对象,同时重点向大一与大二年级倾斜,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8份(含教职工20人),其中男生263人,女生495人;其中大一552人、大二133人、大三47人、大四5人;非学生干部395人、团委学生会干部281人、社团干部33人、班干部29人,调研总体分布较均匀,符合预期估计。 数据采用自编问卷《江苏大学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有效性调研问卷》进行调查。正式问卷总计34个题目并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以及矩阵评价法。问卷设置19道正向选择题以及巧道主观题,正向题目完全同意为5分,比较同意为4分,以此类推,完全不同意为1分,反向题反之,此部分得分越低表示从信息接收源学生的角度看,信息传递有效性越差。经过反复检验,问卷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将问卷问题编码后带人SPSS数据统计软件,其中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77,分半信度为0.8617和0.8127;信息发布源、信息传递途径、信息接收源三個角度的α系数分别为0.8283,0.8152、0.8093。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中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
首先,从国际交流项目信息发布源角度看。部门的成立通常是由于信息传递效率落后于国外名校和其他社会组织,高校亟需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因此在已有的平台上搭建形成。另外,由于我国对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需求,因此大多数高校信息化部门的建设有着很强的政策导向,从而导致信息化部门职责不明确、定位不清晰的问题。
其次,从信息传递的相关渠道角度看。大部分是各部门缺乏统一管理,导致项目信息发布零散、传递不畅,对项目质量也缺乏有效监管。我校国际与合作交流处负责国际交流活动和合作项目的统筹协调工作,但不直接接触学生,这就导致了:一方面,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国际交流需求;另一方面,缺乏向学生宣传国际交流项目的有效渠道。
最后,从国际交流项目信息的接收者角度看。由于高校国际化氛围不够浓厚,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学生数量不多,如国际性学术会议、专业知识讲座等,直接导致信息传递有效性受限。此外,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比例较低,获取信息途径较少,使其极少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导致国际化氛围营造困难的恶性循环。另外,国际交流项目数量偏少、质量监管缺位、学科覆盖不全,直接导致实际出国交流学生人数有限。最后,高校内部自我管理和服务机制不完善,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作,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及效果。
总之,学生国际交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外事、教务、学工、学生本人所在学院等多个行政部门和院系工作,只有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才能提升我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的有效性。[3]
四.结论及建议
基于本文探究,现针对江苏大学国际交流项目类型不全,学生组织职能不完善、学生社团种类数量不足,以及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有效、即时、全面性不足等问题提出如下关于江苏大学信息传递网络革新及建立信息集散中心的建议:
1.积极申报国际科研合作课题,努力开拓国际交流项目范围。
高校国际交流项目应当结合我校的实际和特色,积极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等开展交流研讨。创新合作办学形式,推进师生互访,文理工农多学院、各学科同时发展、共同进步,开拓眼界、锐意进取,为我校争创“双一流”高校添砖加瓦。
2.认真完善高校学生组织职能,创新开辟国际文化交流社团。
以高校学生组织为载体,建立合理的信息集散中心,将学工处、国际与合作交流处等信息源发布的国际交流项目信息进行定期有机整理归类,通过学生组织二次统一发布,降低信息冗余度,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此外,针对我校国际化氛围不足等问题,以国际处统筹协调设立国际文化交流类社团,通过定期筹办跨文化交流活动、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以增强我校国际化氛围。
3.转换单一责任主体线型模式,共建多元反馈循环网络机制。
将单一责任主体特性的转换为循环信息网络,搭建多线型模型,使其具备一定的反馈功能,不仅能够将国际交流项目信息有效传递给项目信息接收者,同时,可以获得及时、有针对性的关于项目信息的反馈,有助于我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国际交流项目信息的传递机制。
参考文献
[1]许宝丹.高校大学生国际化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77-79.DOI:10.3969/j.issn.1008-5823.2017.01.032
[2]石森,王文俭,房晓丹.高校与学生间信息传递的模式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4,(1):102-104.
[3]董鹏,王海勇,顾亦然.国际视域下的高校信息化部门建设探析——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经济社会,中国市场2016年第7期.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关键词:一带一路 国际交流 信息传递 有效性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政策
“一带一路”是在2013年的9月和10月,由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的建设“新絲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我国亟需培养能够熟练使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国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国际化人才。如今高校国际化教育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信息传递是否有效对相关工作能否顺利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影响信息传递的诸多因素,找出高校如今在信息传递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针对性意见,对高校国际化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借鉴管理学、统计学、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从高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的现状人手,以江苏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研法,搜集并整理数据,从而总结高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加强高校信息传递与国际化工作的有效结合提出建议。
(三)学生国际流动(流出)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国际化流动的主要方式为短期游学项目、中期实习项目、联合培养项目、境外升学项目等。目前国内高校国际化流动以输出为主,其中赴境外学习的学生主体为本科生,占比超过90%,而硕博阶段只占不到10%。一些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因获得政府授权和社会上的认可,毕业可获得中外两校文凭,使得参与交流的学生在步人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具竞争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联合培养项目学习的热情,形成了良好、有效且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流动循环。
因此,需加强优势学科建设,进行资源整合、面向实际,进行学科再规划和改革,形成自身学科特色和品牌,才能有效加深我国高校与国外院校的的合作交流,切实地促进在校学生的国际化流动。
二.高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模式
TCP/IP模型(下称T模型)作为通用的网络通信协议模型,在信息传递领域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置信度,本文将引人T模型,从而描述并构建高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的途径。在高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过程中,主要受信息发布源、信息传递渠道以及信息接收源三个方面因素影响,常见传递结构形式有四种,同时,根据T模型对应如下:
(1)点对点结构。对应T模型中星型拓扑结构,即网络中的各节点通过点到点的方式连接到一个中央节点上,由该中央节点向目的节点传送信息。其信息发布源与模型中的中央节点功能相一致,均为集中控制形式,由一个发布主体分别向多个信息接收者一对一发布消息,故在收集私人信息时可以选用此类结构。在高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中,点对点结构的优点在于每个信息传递较为独立,相互不产生噪声干扰,不足在于其分布处理能力较低,即信息反馈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其单向传递的特点造成信息传递不可逆,对信息传递参与者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信息传递时间较长且效率较低,而一旦有一个环节断裂,就可能无法完成信息的有效传递。
(2)环型结构。对应T模型中环型拓扑结构,即使用公共电缆组成一个封闭的环,各节点直接连到环上,信息沿着环按一定方向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节点。在这种模式中,其信息发布源广泛,在环路上任何一个节点只要通过申请,均可发布信息,且传递方向固定,故当某个信息只在同一层级传递的情况下,往往采用环型结构。环形结构的优点在于信息传递路径及总长度可控,不足在于每个节点在充当信息发布源之后撤出较为困难,具有一定的连带作用。
(3)总线型结构。对应T模型中总线型拓扑结构,即所有节点同时连在一条数据联通线上,而且每个节点所发布的信息都能被所有其他下级站点接收。其每个信息接收源都充当下一层级接收源的发布源,信息传递模式单一,具有单项传递性,故在信息从上层向相邻层级传递时,其结构往往是总线型结构。总线型结构的优点在于可靠性高,每一个接收者都必须充分确认、了解项目信息后,才能向下一层级继续传递,并且易于扩充,不足在于一旦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有误时,发生错误的源头诊断需要逐级排查,耗时耗力,十分困难。
(4)多线型结构。对应T模型中分布式拓扑结构,即网络中各个站点相互连接的形式。其每个节点既充当信息发布源,又充当信息接收源,同时两者之间可以独立构建起信息传递网络,信息传递的渠道多样且信息接收者在某一传递渠道无效时仍可获得信息的线型结构。多线型结构的优点在于整个当高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在某一个节点传递发生偏差错误时,不会影响到其他信息接收源对于信息的接受;各个接收者都可直接获得信息,信息流程最短,缺点在于信息传递的路径以及信息传递方向无法控制,十分复杂。
总之,在对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网络进行归纳整理后可以发现,如果将高校信息传递方式与T模型比较,根据信息传递的不同要求,系统内部的各节点会主动形成不同的传递方式。[2]
三.信息传递有效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结果
本文通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江苏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研主体对象,同时重点向大一与大二年级倾斜,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8份(含教职工20人),其中男生263人,女生495人;其中大一552人、大二133人、大三47人、大四5人;非学生干部395人、团委学生会干部281人、社团干部33人、班干部29人,调研总体分布较均匀,符合预期估计。 数据采用自编问卷《江苏大学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有效性调研问卷》进行调查。正式问卷总计34个题目并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以及矩阵评价法。问卷设置19道正向选择题以及巧道主观题,正向题目完全同意为5分,比较同意为4分,以此类推,完全不同意为1分,反向题反之,此部分得分越低表示从信息接收源学生的角度看,信息传递有效性越差。经过反复检验,问卷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将问卷问题编码后带人SPSS数据统计软件,其中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77,分半信度为0.8617和0.8127;信息发布源、信息传递途径、信息接收源三個角度的α系数分别为0.8283,0.8152、0.8093。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中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
首先,从国际交流项目信息发布源角度看。部门的成立通常是由于信息传递效率落后于国外名校和其他社会组织,高校亟需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因此在已有的平台上搭建形成。另外,由于我国对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需求,因此大多数高校信息化部门的建设有着很强的政策导向,从而导致信息化部门职责不明确、定位不清晰的问题。
其次,从信息传递的相关渠道角度看。大部分是各部门缺乏统一管理,导致项目信息发布零散、传递不畅,对项目质量也缺乏有效监管。我校国际与合作交流处负责国际交流活动和合作项目的统筹协调工作,但不直接接触学生,这就导致了:一方面,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国际交流需求;另一方面,缺乏向学生宣传国际交流项目的有效渠道。
最后,从国际交流项目信息的接收者角度看。由于高校国际化氛围不够浓厚,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学生数量不多,如国际性学术会议、专业知识讲座等,直接导致信息传递有效性受限。此外,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比例较低,获取信息途径较少,使其极少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导致国际化氛围营造困难的恶性循环。另外,国际交流项目数量偏少、质量监管缺位、学科覆盖不全,直接导致实际出国交流学生人数有限。最后,高校内部自我管理和服务机制不完善,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作,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及效果。
总之,学生国际交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外事、教务、学工、学生本人所在学院等多个行政部门和院系工作,只有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才能提升我校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的有效性。[3]
四.结论及建议
基于本文探究,现针对江苏大学国际交流项目类型不全,学生组织职能不完善、学生社团种类数量不足,以及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传递有效、即时、全面性不足等问题提出如下关于江苏大学信息传递网络革新及建立信息集散中心的建议:
1.积极申报国际科研合作课题,努力开拓国际交流项目范围。
高校国际交流项目应当结合我校的实际和特色,积极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等开展交流研讨。创新合作办学形式,推进师生互访,文理工农多学院、各学科同时发展、共同进步,开拓眼界、锐意进取,为我校争创“双一流”高校添砖加瓦。
2.认真完善高校学生组织职能,创新开辟国际文化交流社团。
以高校学生组织为载体,建立合理的信息集散中心,将学工处、国际与合作交流处等信息源发布的国际交流项目信息进行定期有机整理归类,通过学生组织二次统一发布,降低信息冗余度,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此外,针对我校国际化氛围不足等问题,以国际处统筹协调设立国际文化交流类社团,通过定期筹办跨文化交流活动、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以增强我校国际化氛围。
3.转换单一责任主体线型模式,共建多元反馈循环网络机制。
将单一责任主体特性的转换为循环信息网络,搭建多线型模型,使其具备一定的反馈功能,不仅能够将国际交流项目信息有效传递给项目信息接收者,同时,可以获得及时、有针对性的关于项目信息的反馈,有助于我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国际交流项目信息的传递机制。
参考文献
[1]许宝丹.高校大学生国际化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77-79.DOI:10.3969/j.issn.1008-5823.2017.01.032
[2]石森,王文俭,房晓丹.高校与学生间信息传递的模式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4,(1):102-104.
[3]董鹏,王海勇,顾亦然.国际视域下的高校信息化部门建设探析——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经济社会,中国市场2016年第7期.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