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学艺术教育的评价标准,探析中学艺术教育的对象问题,即艺术教育是否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以及评价标准的非艺术化问题,即艺术教育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艺术教育过程中是否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愉悦感。
关键词: 中学艺术教育评价 全体性 愉悦性
所谓评价即是“衡量人或事物的价值”,平常我们对人或事物做出主观的“是好是坏”的判断,实际上是一种评价行为。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人们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如何进行艺术教育的评价呢?何谓好的或成功的艺术教育,何谓坏的或失败的艺术教育?评价的惟一标准只能是看它是否实现了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既定目标。艺术教育已经初步达成共识的是: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的基本素质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职业培训教育。由此得出结论,成功的艺术教育必然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质为标志,同时也必然以注重教学过程的愉悦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表现、创作水平为准绳。弄清了这一点,艺术教育评价就不会误入歧途,从而使学校艺术教育能够健康蓬勃地发展,更好地实现学校艺术教育的既定目标。
一、全体性:艺术教育的对象问题
目前,很大一部分学校的艺术教育普遍存在一种弊端,即主要是针对极少数学生,而不是全体学生。把学生的艺术作品在比赛中的获奖情况或是艺术特长生是否考上专业艺术院校视为艺术教育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当然,无论是比赛获得好的成绩,还是考试有个好结果,如果不究其原委,那的确是可喜可贺的事。但依据我们的艺术教育评价思路,对诸如上述之类的艺术教育成果和业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之前,我们不妨追问几个问题:整个学校或班级除了那一两个获奖的或考上学校的艺术精英之外,其余绝大多数的学生的艺术教育状况怎么样?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比赛的目的是有效地推动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是为了培养艺术尖子?
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这就意味着评价艺术教育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看其着眼点是否是放在全体学生身上。有人会问,如果全体学生都在艺术比赛中获奖,那是不是就是最成功的艺术教育?我想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可能,那无疑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教育为代价的,那样的话,整个教育都是失败的。还有人会问,如果全体学生都以艺术特长生的身份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考上艺术专业院校,那又算不算是最成功的艺术教育呢?我的回答依然是,那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要的。长期以来艺术教育不受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的科目,也就是说艺术教育是所谓“应试教育”的受害者。然而被认为是最能促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的一个得力措施——艺术特长生在升学考试中能获得加分的褒奖,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这种“应试教育”之风,同时也明白无误地鼓励了普通艺术教育面向个别尖子的错误做法。在高考指挥棒仍然发挥魔力的今天,给艺术特长生加分,将会把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引向何方,答案是明摆着的。况且,艺术特长的加分换个角度看就是文化成绩的减分,这实际上无形中助长了高等教育中的文化侏儒,艺术教育一旦与升学考试“搅”在一起,那么我们教给学生的将极有可能不是艺术本身,而是如何应付艺术考试的方法。因此,我们真的希望让艺术教育远离让人恐慌的升学考试,不要急功近利,以免葬送艺术教育的良好前程。
不难设想,在目前艺术教育依然不被重视的处境下,要在艺术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要在各类考级中考出高级别,要训练出艺术特长生,学生和老师要流下多少辛勤的汗水,然而,且不谈因此会冷落不少同样有权力并渴望享受艺术教育的学生,单看那些从中受益的艺术骄子,他们受到的是真正的学术艺术教育吗?不一定,他们更多接受的只不过是一种与艺术教育的理想背道而驰的近乎冷酷的特艺训练罢了。因此,评价学校艺术教育的成败,不能只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某种技能技巧,而要看通过艺术教育,是否培养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表现、创作水平。简言之,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重寓教于乐,重含笑的过程而不是重含泪的结果,这是我们在进行艺术教育评价时必须把握的又一基本点。这就涉及另一个重要的元素:教学过程的愉悦性。
二、愉悦性:艺术教育的衡量标准
在我看来,为了达到某种功利目的而实施的压抑人性、无法使人愉悦的艺术教育,哪怕其结果多么令人羡慕,都是一种反艺术的教育,这种教育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学生都大可不必存在。真正的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是,与教育结果相比其教育过程更能给人们快乐和享受,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能给人以快乐。绘画如此,音乐舞蹈更是如此。成功的艺术教育能在确保艺术教学过程的愉悦性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艺术兴趣和艺术鉴赏、艺术表现及艺术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在对学校艺术教育进行评价的时候必须注意,艺术教育毕竟不是玩游戏,艺术教育重过程而不重结果不是不要结果,但在给结果下结论之前,我们还是要对教学过程加以考察,看一看结果的获得是否是以牺牲过程的愉悦性为代价的。
事实上,艺术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是紧密相连的,教学过程的愉悦性必然会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而艺术兴趣的提高又必然会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求艺术的奥秘。在艺术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牢记自己所从事的是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切不可以专业艺术标准去要求和规范学生,要降低难度。关于如何进行艺术知识与技能教育的问题,我们认为,就普通学校艺术教育而言,只有把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具有浓厚的艺术兴趣的基础之上,前者才有价值和可能。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样,兴趣也是确保艺术教学过程的愉悦性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对艺术毫无兴趣,那么最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对他们来说也是一剂黄连苦药;如果学生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最难懂的知识和最难练的技能对他们来说也如同一针兴奋剂。学生一旦对艺术发生了兴趣并获得了艺术的快乐,就会产生一种为增加快乐或获得更高级的体验而追求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渴望,学习本身因此也就成了一种享受。就我而言,作为一名艺术教师,我更喜欢的是一个对艺术产生了强烈兴趣但暂时还不具备丁点儿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生,而不是一个已掌握了高超的艺术技能技巧却开始对艺术失去兴趣的学生。
三、结语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兴趣可能陪伴他的一生,技能却随时都有可能被丢掉。中学艺术教育应该奉献给全体学生的,是那些在他们离开学校以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享用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只有从事艺术职业的人才有机会派上用场的东西。因此,我们对学校艺术教育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应该老盯着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成果展览和汇报演出,也不要为考上一两名特长生而欣喜若狂,而应该把考察的重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去体会一下教师的课是否具有令人愉快的感觉,去看一看学生们参与艺术活动是否是出于内心的冲动,去问一问学生自己是不是真的对艺术产生了兴趣。这样,艺术教育才能够成为成功的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全民审美修养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范梦.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黄壬来.艺术与人文教育[M].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5]土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关键词: 中学艺术教育评价 全体性 愉悦性
所谓评价即是“衡量人或事物的价值”,平常我们对人或事物做出主观的“是好是坏”的判断,实际上是一种评价行为。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人们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如何进行艺术教育的评价呢?何谓好的或成功的艺术教育,何谓坏的或失败的艺术教育?评价的惟一标准只能是看它是否实现了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既定目标。艺术教育已经初步达成共识的是: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的基本素质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职业培训教育。由此得出结论,成功的艺术教育必然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质为标志,同时也必然以注重教学过程的愉悦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表现、创作水平为准绳。弄清了这一点,艺术教育评价就不会误入歧途,从而使学校艺术教育能够健康蓬勃地发展,更好地实现学校艺术教育的既定目标。
一、全体性:艺术教育的对象问题
目前,很大一部分学校的艺术教育普遍存在一种弊端,即主要是针对极少数学生,而不是全体学生。把学生的艺术作品在比赛中的获奖情况或是艺术特长生是否考上专业艺术院校视为艺术教育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当然,无论是比赛获得好的成绩,还是考试有个好结果,如果不究其原委,那的确是可喜可贺的事。但依据我们的艺术教育评价思路,对诸如上述之类的艺术教育成果和业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之前,我们不妨追问几个问题:整个学校或班级除了那一两个获奖的或考上学校的艺术精英之外,其余绝大多数的学生的艺术教育状况怎么样?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比赛的目的是有效地推动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是为了培养艺术尖子?
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这就意味着评价艺术教育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看其着眼点是否是放在全体学生身上。有人会问,如果全体学生都在艺术比赛中获奖,那是不是就是最成功的艺术教育?我想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可能,那无疑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教育为代价的,那样的话,整个教育都是失败的。还有人会问,如果全体学生都以艺术特长生的身份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考上艺术专业院校,那又算不算是最成功的艺术教育呢?我的回答依然是,那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要的。长期以来艺术教育不受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的科目,也就是说艺术教育是所谓“应试教育”的受害者。然而被认为是最能促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的一个得力措施——艺术特长生在升学考试中能获得加分的褒奖,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这种“应试教育”之风,同时也明白无误地鼓励了普通艺术教育面向个别尖子的错误做法。在高考指挥棒仍然发挥魔力的今天,给艺术特长生加分,将会把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引向何方,答案是明摆着的。况且,艺术特长的加分换个角度看就是文化成绩的减分,这实际上无形中助长了高等教育中的文化侏儒,艺术教育一旦与升学考试“搅”在一起,那么我们教给学生的将极有可能不是艺术本身,而是如何应付艺术考试的方法。因此,我们真的希望让艺术教育远离让人恐慌的升学考试,不要急功近利,以免葬送艺术教育的良好前程。
不难设想,在目前艺术教育依然不被重视的处境下,要在艺术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要在各类考级中考出高级别,要训练出艺术特长生,学生和老师要流下多少辛勤的汗水,然而,且不谈因此会冷落不少同样有权力并渴望享受艺术教育的学生,单看那些从中受益的艺术骄子,他们受到的是真正的学术艺术教育吗?不一定,他们更多接受的只不过是一种与艺术教育的理想背道而驰的近乎冷酷的特艺训练罢了。因此,评价学校艺术教育的成败,不能只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某种技能技巧,而要看通过艺术教育,是否培养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表现、创作水平。简言之,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重寓教于乐,重含笑的过程而不是重含泪的结果,这是我们在进行艺术教育评价时必须把握的又一基本点。这就涉及另一个重要的元素:教学过程的愉悦性。
二、愉悦性:艺术教育的衡量标准
在我看来,为了达到某种功利目的而实施的压抑人性、无法使人愉悦的艺术教育,哪怕其结果多么令人羡慕,都是一种反艺术的教育,这种教育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学生都大可不必存在。真正的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是,与教育结果相比其教育过程更能给人们快乐和享受,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能给人以快乐。绘画如此,音乐舞蹈更是如此。成功的艺术教育能在确保艺术教学过程的愉悦性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艺术兴趣和艺术鉴赏、艺术表现及艺术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在对学校艺术教育进行评价的时候必须注意,艺术教育毕竟不是玩游戏,艺术教育重过程而不重结果不是不要结果,但在给结果下结论之前,我们还是要对教学过程加以考察,看一看结果的获得是否是以牺牲过程的愉悦性为代价的。
事实上,艺术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是紧密相连的,教学过程的愉悦性必然会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而艺术兴趣的提高又必然会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求艺术的奥秘。在艺术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牢记自己所从事的是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切不可以专业艺术标准去要求和规范学生,要降低难度。关于如何进行艺术知识与技能教育的问题,我们认为,就普通学校艺术教育而言,只有把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具有浓厚的艺术兴趣的基础之上,前者才有价值和可能。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样,兴趣也是确保艺术教学过程的愉悦性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对艺术毫无兴趣,那么最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对他们来说也是一剂黄连苦药;如果学生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最难懂的知识和最难练的技能对他们来说也如同一针兴奋剂。学生一旦对艺术发生了兴趣并获得了艺术的快乐,就会产生一种为增加快乐或获得更高级的体验而追求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渴望,学习本身因此也就成了一种享受。就我而言,作为一名艺术教师,我更喜欢的是一个对艺术产生了强烈兴趣但暂时还不具备丁点儿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生,而不是一个已掌握了高超的艺术技能技巧却开始对艺术失去兴趣的学生。
三、结语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兴趣可能陪伴他的一生,技能却随时都有可能被丢掉。中学艺术教育应该奉献给全体学生的,是那些在他们离开学校以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享用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只有从事艺术职业的人才有机会派上用场的东西。因此,我们对学校艺术教育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应该老盯着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成果展览和汇报演出,也不要为考上一两名特长生而欣喜若狂,而应该把考察的重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去体会一下教师的课是否具有令人愉快的感觉,去看一看学生们参与艺术活动是否是出于内心的冲动,去问一问学生自己是不是真的对艺术产生了兴趣。这样,艺术教育才能够成为成功的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全民审美修养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范梦.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黄壬来.艺术与人文教育[M].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5]土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