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学习过程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tou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预习是指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之前所发起的预先学习活动。通过预习,学生能够结合个人的学习能力、所学内容预先分析学习任务,进而缓解自身的学习压力。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入手,探究教师应如何发起高效、长期的预习指导活动。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前预习;自主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6-0120-02
  数学课程不仅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技能,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理性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全新的教学任务下,教材主导的教学模式正逐步“退居二线”,如今更强调学生能力在教学环节的表现。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对症下药,才能进一步保障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布置预习活动,在教学前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预先学习教学内容,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1   预习需管理,确定预习方向
  实际预习中,教师会发现部分学生虽然完成了预习任务,但存在预习效率低、方法混乱、预习目的不明等问题。要保证高效的预习活动,教师必须管理学生的预习方法、目的,以发挥预习活动的价值。针对预习活动的基本要求,教师可设计预习计划、预习方法与预习结果三大板块,约束学生的预习活动,使学生形成规范的预习思路。
  以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预习为例,教师可借助三大板块帮助学生理清预习思路。首先,确定预习计划和目标。要求学生完成解读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任务。其次,确定预习方法。一元一次方程与传统的整式方程相似,只是多了未知数,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代数计算、消元计算等角度入手,尝试规划解题思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最后,可要求学生将预习结果记录下来,整理预习结果。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答技巧、解题难点进行记录。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动笔、动脑、动手、动口,使其形成明确的预习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管理预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可对预习活动进行调整,教师应避免管理僵化,鼓励学生结合个人能力制订预习计划,进而完成预习任务。
  2   预习要自由,激发学生热情
  学生在预习中得到的知識更加符合其个人的认知特点。由此,教师要将学生的预习转化为一个自由的过程,教师不干预、不指导,强调学生自由发挥[1]。部分教师过于强调预习的教育功能,要求学生在预习中不断学习、积累,在加强预习活动目的性的同时,也压制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初中生往往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预习技巧,能在预习中融合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方法,所以只有保留预习活动的开放性、自由性特点,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预习热
  情[2]。教师应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将多元化的数学技巧带入预习活动。
  以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多项式的计算,探究多项式的计算原则。以(5x+6)×(3x?1)的计算为例,在预习中,学生可利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一问题。部分学生运用转化法进行计算:将5x+6与3x?1分别转化为A、B两个部分,然后进行计算,但将分散的多项式转化为整数项之后,多项式中的常数项、变量等概念容易被忽略,学生往往只能得出AB这一错误结果。部分学生会从乘法的基本计算规律入手,将5x+6与3x?1之间的各项分别相乘,得出答案,这是标准的计算方法。一些学生则会利用连线法进行计算,将5x+6分为5x和+6两部分罗列在左侧,将3x和?1罗列在右侧,分别连线相乘,计算最终的和,这种计算方式更具有趣味性,学生更容易接受,但要注意漏项、错项等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完成预习任务,抓住数学预习活动的趣味性、科学性特点,能使其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
  3   预习要多元,应用所学知识
  预习是对新知识进行预先处理的过程。从活动内容来看,预习强调的是对新知识的利用,但对学生的预习过程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只有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技能,才能进一步开展预习活动。由此,教师必须强调预习活动的多元性特点,在预习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解读新知识,更要鼓励学生应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以推动教学工作有效开展。教师可借助以往的数学知识训练学生的预习思路,进而完成预习指导任务。
  以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平方根”的教学为例,在预习中,教师可借助幂的指数运算知识开展预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首先,教师给出数学平方数,要求学生计算有关数字的根,以4、36等数字为例,学生能够得出其根为2和6,教师进一步发起预习指导:探究2与6的根。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学生只能用“两个数相乘等于2或6”的形式来表示有关数字。虽然教师强调学生对“平方”的应用,但学生并不能由此理解基本的平方根知识,因此,教师可导入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如何表示2与6的根。在阅读教材后,学生得出平方根这一概念,并借由与表示相关数学概念。结合先前所学的平方知识,学生会主动提出以下观点:平方后得到的数的最终取值不会小于0,换言之,平方根的值必然大于0。这种结论明显是错误的,因为“负负得正”,平方根可以为负数。部分学生又会根据乘法的特点得出新的数学结论:对于数字-4,其可能有两个平方根,一个是,另一个则是?,从计算结果上来看,这一观点完全正确。由此,学生能区分平方与平方根之间的差别。在预习中合理应用先前学过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扫清预习盲点[3]。
  4   预习可互动,构建互动机制
  学习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带动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时,必须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借由学生的智慧、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的互动中找到新的学习灵感。教师可在预习指导环节导入互动版块,建立全新的互动关系,为学生创造分享预习经验的机会。   以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不等式的解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给出不等式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求解的同时完成预习任务,思考不等式的解题特点。以不等式6x+8≤14的计算为例,解答过程中,文字表述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对算式进行重新表述:有6个完全相同的数,在与8相加之后小于14,请问这个数是多少?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是多少”的表述将原不等式转化成了等式,让学生重新表述这一计算流程,将“是多少”表述为“这些数有哪些”。此时,学生意识到不止一个数符合相关的数学关系,可看出能取的值成千上万,列举难度极大。一些学生依旧尝试利用文字进行表述:在6x+8≤14中,不等式的解为所有不大于14的数。这种文字表述较复杂,且并未出现在数学解题中,因而学生会重新探究不等式解的表述方法,并向解集的方向靠拢。单人预习活动可能存在较明显的问题,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不高,盲点较多,而小组形式的预习活动则能够在学生不断得出结论、推翻结论的过程中确定正确答案,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5   预习得反思,弥补预习漏洞
  在预习环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反思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及时纠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师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预习任务。
  以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分享预习经验与预习成果,并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评价。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一些学生采取测量、计算等方式来判断三角形是否属于等腰三角形,方法虽然准确,但应用性不强。还有一些学生借助定理进行判定: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可称为等腰三角形。这是对数学定理的科学应用。而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中,测量、直观猜测等问题依旧存在,教师必须及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反思预习过程,积累预习经验,才能更高效地完成预习指导
  任务。
  总之,科学化的预习指导计划能够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数学技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学习技巧。为发挥预习活动的育人价值,教师必須对预习的过程、方法进行管理,强调预习的多元化、互动化,建立科学化的预习指导机制,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
  素养。
  【参考文献】
  [1]温成才.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J].清风,2020(16).
  [2]欧阳广真,刘艳杰.初中数学课前预习优化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23).
  [3]颜永福.浅析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2018(34).
  【作者简介】
  陆樱花(1987~),女,汉族,江苏武进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初中阶段学习难度的增大,数学学习中的“低效”问题导致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简称“数困生”)人数急剧上升。如何让“数困生”走出“低效”,重拾数学学习的信心,是摆在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任务。本文针对新课改情况下农村“数困生”的现状,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及教育理念,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笔者认为农村数学教师应深入分析农村“数困生”学习低效的原因,和谐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作为能够提升初中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一大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这一问题,从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习力;实施分层教学,深入激发学习力;开展合作学习,巩固完善学习力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力;分层教学
期刊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素质与学习态度的总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围绕核心素养落实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物理情感,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思考如何借助核心素养完成对学生的物理复习指导。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初中生物的教学要求更倾向于对学生价值观的建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作为培养和构建学生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已经逐步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将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以及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项目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为教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验证定律,还应该让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知识点,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实践、创新的物理观念,帮助学生形成真正的物理学科素养,从而具备物理学科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务实的作风,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势在必行。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为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教育對数学教学的要求日益严格,要求数学教师革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类比推理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方法,即对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规律及属性,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以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为基础,重点分析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期刊
【摘 要】本文参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标准,从学生的数学基础、社会参与、实践精神、创新意识、自我反思五个角度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分别用不同的课堂提问形式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建构生活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启发多元思考、挖掘不足之处,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
期刊
【摘 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谈到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时提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高考命题相应地也从传统的重知识技能,向重观察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转变,而数列中的并项求和法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涉及,无疑会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通过三道例题由浅入深地探索
期刊
【摘 要】高阶思维是一种以高层次认知水平为主的综合性能力思维。在数学学科中,高阶思维体现为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需要付出持续努力的高层次认知水平的复杂思维。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高阶思维作为数学学科中十分重要的复杂思维,自然也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众多教师均展开了对高阶思维培养的探究,旨在引导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数学高阶思维。  【关键词】初中
期刊
【摘 要】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发展要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本文以“问题—互动”式教学为基础,阐述了高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通过“问题—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希望在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问题—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