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本质上说,翻译是实践、是基于译者的语言知识结构和语言运用技能之上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灵活的思维对于翻译这一创造性的活动十分重要。在翻译教学中,由于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责任,因此教师把实践原则的应用作为了翻译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关键词:翻译教学;实践原则;实践性
翻译教学是以理论为主还是突出翻译的实践性,这一直是我国翻译教学界所争论的话题。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尽管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学者们足够的重视,但这些理论还只是局限在比较狭隘的学术圈子里,对于实际翻译工作的影响并没有一些专家们估计的那样大。实际情况是,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许多从事翻译工作的专业人员对于近年来在翻译研究上所取得的理论进展普遍抱着一种比较冷漠的态度。在他们看来,翻译的理论研究,与他们所从事的实际翻译工作并没有多少直接的关联。对于理论的冷漠似乎已经形成一种风气,这就使很多人认为翻译研究都是空谈,对于第一线的翻译工作并没有多少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意义。
虽然这种忽视理论研究的风气是有偏颇的,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教科书式的翻译理论并不足以承担全面指导实际翻译工作的任务。就连大名鼎鼎的翻译家傅雷先生也这样说过:“翻译重在实践,我就一向以眼高手低为苦。文艺理论家不大能兼作诗人或小说家,翻译工作也不例外:曾经见过一些人写翻译理论头头是道,非常中肯,译东西却不高明得很,我常引以为戒。”
诚然,翻译作为一种偏重实务的技能,是与译者的实际操作经验密不可分的。正因为如此,在翻译教学中,实践原则也一直是备受教师重视的基本教学方法。尽管实用主义态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强调翻译教学中的实践效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仍不失为翻译教学中的首要原则。这种实用主义认识,在我国翻译界和翻译教学界,已经被普遍接受,并逐渐成为业界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翻译教学中“来自个人的翻译实践”就成为了翻译实际操作技能的试金石,这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当今尤其如此。
一、实践原则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众所周之,掌握外语的决定因素是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实践活动,这在翻译实践中也是如此。作为译者,翻译能力的形成只有靠大量的、有效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因此,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课内课外具体的翻译活动,在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经验。理论学习是需要的,但是理论的生命在于指导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
那么如何做到翻译理论与实际的相互结合呢?这就需要注重知识系统的实践转换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比较具有针对性的操作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例如,在旅游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语言中的文化现象通过具体的翻译语篇来进行模拟演练,从而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比如自然景观的解说词、民间故事的传说和墓碑石刻等的翻译,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为此,一些具有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可以得到教师的鼓励,例如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实地考察、参观、访谈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翻译资料,开展讨论、交流成果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很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很显然对于学生翻译操作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2.实效性原则
众所周之,注重教学实效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翻译教学中,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这就是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具体的翻译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地反思课程的实施有何重要意义,取得了哪些实际效果,达到了何种目的,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际翻译技能。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翻译能力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翻译教学内容的案例化、实训化,是实施实效性教学原则的关键。坚持理论以“实用为主”的原则,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课程教学实训主导型的特点,增加实训项目,是实践翻译课的主要形式。例如,采用案例教学形式,用实例分析翻译实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翻译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增强技巧的实用性,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安排上,教师应根据英语翻译课的实用性原则,减少理论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在教学组织中,教师的注意力应该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运用案例、讨论、观摩、模拟等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革“先理论讲解、后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采用“先实践操作、后理论分析”“边实践操作、边理论讲解”等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实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强教学效果。
3.技能培养原则
从本质上来说,翻译课是实践课,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应该把这一性质作为教学的主要指导原则,要努力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具体的翻译操作技能。翻译理论知识的选取应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应充分考虑翻译技能对于知识结构和态度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操练为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突出实践课的特色。以日常交际英语翻译为例,实践性的原则可以通过教学任务的细分来进行反复操练,以达到技能培养全面化和熟练化的目的。这些细分的任务包括如下内容:
(1)了解日常交际英语的语体特征;
(2)了解与日常交际中常见的成语、习语和谚语有关的翻译知识;
(3)了解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以及跨文化交际目的对翻译的影响;
(4)通过实例操练日常词语翻译的四种主要技巧:对等译法、具体译法、抽象译法及词类转换译法,会翻译各类词语;
(5)通过实例操练交际英语翻译的三种主要方法:长句与短句的翻译方法、被动句的翻译方法、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
(6)通过实例操练交际英语语篇翻译的基本概念:衔接、连贯等。
很显然,影响翻译技能提高的因素既包括语言结构知识,又包括了相关的文化知识。翻译技能的操练要综合这两个因素反复进行,以强化学生的语言反应机制,提高翻译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结语
由于翻译的实践性特征,教师应在翻译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而翻译课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训练基本翻译技能和复合型翻译技能为一体的课程。所以翻译实践课始终应以训练学生较强的独立实践能力为目标。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沟通和互动,因而,检验翻译教学效果的标尺就是学生从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能。基于实践原则的翻译教学能够以较为直接的方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并激发他们学习翻译和从事翻译工作的积极性,这正是翻译教学中实践原则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四龙.重新认识翻译理论的作用[J].中国翻译,2001(2).
[2] 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3] 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 傅雷.翻译经验点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 邵志洪.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6] 黄和斌,等.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关键词:翻译教学;实践原则;实践性
翻译教学是以理论为主还是突出翻译的实践性,这一直是我国翻译教学界所争论的话题。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尽管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学者们足够的重视,但这些理论还只是局限在比较狭隘的学术圈子里,对于实际翻译工作的影响并没有一些专家们估计的那样大。实际情况是,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许多从事翻译工作的专业人员对于近年来在翻译研究上所取得的理论进展普遍抱着一种比较冷漠的态度。在他们看来,翻译的理论研究,与他们所从事的实际翻译工作并没有多少直接的关联。对于理论的冷漠似乎已经形成一种风气,这就使很多人认为翻译研究都是空谈,对于第一线的翻译工作并没有多少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意义。
虽然这种忽视理论研究的风气是有偏颇的,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教科书式的翻译理论并不足以承担全面指导实际翻译工作的任务。就连大名鼎鼎的翻译家傅雷先生也这样说过:“翻译重在实践,我就一向以眼高手低为苦。文艺理论家不大能兼作诗人或小说家,翻译工作也不例外:曾经见过一些人写翻译理论头头是道,非常中肯,译东西却不高明得很,我常引以为戒。”
诚然,翻译作为一种偏重实务的技能,是与译者的实际操作经验密不可分的。正因为如此,在翻译教学中,实践原则也一直是备受教师重视的基本教学方法。尽管实用主义态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强调翻译教学中的实践效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仍不失为翻译教学中的首要原则。这种实用主义认识,在我国翻译界和翻译教学界,已经被普遍接受,并逐渐成为业界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翻译教学中“来自个人的翻译实践”就成为了翻译实际操作技能的试金石,这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当今尤其如此。
一、实践原则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众所周之,掌握外语的决定因素是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实践活动,这在翻译实践中也是如此。作为译者,翻译能力的形成只有靠大量的、有效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因此,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课内课外具体的翻译活动,在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经验。理论学习是需要的,但是理论的生命在于指导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
那么如何做到翻译理论与实际的相互结合呢?这就需要注重知识系统的实践转换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比较具有针对性的操作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例如,在旅游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语言中的文化现象通过具体的翻译语篇来进行模拟演练,从而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比如自然景观的解说词、民间故事的传说和墓碑石刻等的翻译,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为此,一些具有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可以得到教师的鼓励,例如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实地考察、参观、访谈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翻译资料,开展讨论、交流成果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很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很显然对于学生翻译操作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2.实效性原则
众所周之,注重教学实效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翻译教学中,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这就是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具体的翻译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地反思课程的实施有何重要意义,取得了哪些实际效果,达到了何种目的,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际翻译技能。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翻译能力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翻译教学内容的案例化、实训化,是实施实效性教学原则的关键。坚持理论以“实用为主”的原则,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课程教学实训主导型的特点,增加实训项目,是实践翻译课的主要形式。例如,采用案例教学形式,用实例分析翻译实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翻译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增强技巧的实用性,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安排上,教师应根据英语翻译课的实用性原则,减少理论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在教学组织中,教师的注意力应该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运用案例、讨论、观摩、模拟等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革“先理论讲解、后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采用“先实践操作、后理论分析”“边实践操作、边理论讲解”等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实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强教学效果。
3.技能培养原则
从本质上来说,翻译课是实践课,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应该把这一性质作为教学的主要指导原则,要努力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具体的翻译操作技能。翻译理论知识的选取应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应充分考虑翻译技能对于知识结构和态度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操练为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突出实践课的特色。以日常交际英语翻译为例,实践性的原则可以通过教学任务的细分来进行反复操练,以达到技能培养全面化和熟练化的目的。这些细分的任务包括如下内容:
(1)了解日常交际英语的语体特征;
(2)了解与日常交际中常见的成语、习语和谚语有关的翻译知识;
(3)了解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以及跨文化交际目的对翻译的影响;
(4)通过实例操练日常词语翻译的四种主要技巧:对等译法、具体译法、抽象译法及词类转换译法,会翻译各类词语;
(5)通过实例操练交际英语翻译的三种主要方法:长句与短句的翻译方法、被动句的翻译方法、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
(6)通过实例操练交际英语语篇翻译的基本概念:衔接、连贯等。
很显然,影响翻译技能提高的因素既包括语言结构知识,又包括了相关的文化知识。翻译技能的操练要综合这两个因素反复进行,以强化学生的语言反应机制,提高翻译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结语
由于翻译的实践性特征,教师应在翻译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而翻译课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训练基本翻译技能和复合型翻译技能为一体的课程。所以翻译实践课始终应以训练学生较强的独立实践能力为目标。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沟通和互动,因而,检验翻译教学效果的标尺就是学生从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能。基于实践原则的翻译教学能够以较为直接的方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并激发他们学习翻译和从事翻译工作的积极性,这正是翻译教学中实践原则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四龙.重新认识翻译理论的作用[J].中国翻译,2001(2).
[2] 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3] 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 傅雷.翻译经验点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 邵志洪.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6] 黄和斌,等.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