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段近現代史,改變了中圍,改變了香港,也改變了郭啟興先生的一生。他滿懷對教育的一片熱忱,追尋着赤子之夢。
70年代,香港還處於英國的統治之下。郭啟興先生在香港出生長大,上中學時,每當讀到近代中國歷史,郭啟興先生內心的情感總是激憤不已,甚至留下悲憤的淚水。”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創造了多少輝煌和文明,而到了近代卻如此落後,飽受欺凌,甚至割地賠款求和,作為中國人怎不痛心!”然而他心裏一直存在着疑惑:為何香港的教科書裏有關中國歷史到1945年就斷了,而去問老師得到的答案卻是“這是不能在課堂上教的”。
70年代末,新中國的建設有了很大的變化,香港同胞每天都能從報紙上看到很多有關中國的情况,也有不少好或不好的評論,讓年少的郭啟興先生對深圳河以北、那片與香港一水之隔的地方非常好奇,想了解而去問老師得到的卻是同樣的答案。
於是他和幾個同學課後找到老師們交流,關於什麼是文化大革命、什麼是大躍進、什麼是新中國、二戰後中國經歷了什麼等等問題,老師都從歷史的客觀角度一一爲他們講解,消除了他心中已久的疑慮。而也是從那時起,他心中萌發了報效祖國的理想。
1982年,郭啟興先生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立刻投入到了金融領域的工作之中,幾年後,漸漸地他發現,從物質層面來說這份工作待遇是優越的,然而長此以往自己並沒有很開心,反而內心是空虛的。循着內心的想法,他找到了原因:一是作為一名中國人,而自己卻仍不能在國籍那一欄寫上“中國”兩個字,渴望回歸的心與日俱增;二則是從工作上僅憑一己之力,之於國家發展畢竟杯水車薪,回歸在即,怎樣才能在有生之年,多爲貢獻祖國、貢獻香港做一些事情呢?
郭啟興先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棄商從教。”受老師影響,我也希望能把我認識到的中國、看到的發展,傳授給下一代,利用我對教育的熱忱以及對年輕人的期望,將身為中國人的這種民族自豪感傳承下去。”1989年,進入屯門工商學院任工商管理專業的講師,開啟了職業培訓的生涯,也開啟了以教育促發展的赤子之夢。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透過職業培訓,讓年輕人更好地掌握技能,去參與祖圍的建設,實現共同的中圍夢,這是郭啟興先生最大的心願。
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爲祖國的發展開啟了一個好的勢頭,郭啟興先生在工作中發現,香港的年輕人越來越不了解國家的情况,也很少有機會去參與到祖國的發展中。1995年,他進入黃克競工業學院擔任高級講師,回歸前他心裏已經有了一個很大的構想:透過職業培訓去推動年輕人去了解國情,去參與中國的發展。
香港回歸後,郭啟興先生第一個提出在大專院校裏面成立中國商業系,推動年輕人去參與中國的商業發展。這個提議到了香港政府的肯定,當時董建華特首在施政報告裏提到:香港終於有人專門去研究推動年輕人共同參與中國的商業發展。他首先創系並擔任系主任,2002年擔任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黃克競分校院長。經過郭啟興先生等人的一番努力,各院校紛紛加入了中國商業元素,後由於課程的變化,中國商業系併入到了工商管理的整體課程之中,不再單獨設系,會計、管理、金融發展、國際貿易各個課程裏面都融入了中國商業元素,有關於中國情况的介紹。如此一來,每一個學生對祖國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任院長期間,為了能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提高,2009年,郭啟興先生在職業訓練局裏全面推動學生去內地訪問、交流。他介紹說:”那時職業訓練局約有四萬多學生,我們每年有四分之一多的學生能有去內地一兩天交流的機會,另外每年會組織一千多學生在暑假與內地的高校舉辦一周左右的夏令營活動,此外每年都有一百多學生去到內地企業實習一個多月。”如今,這個傳統一直延續着。
在香港的大專院校裏面一直有郭啟興先生這些人努力推動兩地交流,此外他還擔任了香港經貿商會的副會長,跟內地的交流有日漸頻繁,包括重慶、成都、常州、山東等很多地方,參與合作發展。2002年他被推薦委任馬重慶市政協委員,現已13年,在參政議政方面他也非常關注教育方面的問題,作為資深教育專家,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爲重慶市的職業教育發展出心出力。
無論是殖民地時期,還是現在的世界金融中心,香港始終是祖國的一部分,而在郭啟興先生心中,這種對於國家的感情是與生俱來、且至死不渝的。“我們八十年代出來工作的這一輩,普遍都有這樣的期待:一是希望香港能回歸祖國,二是希望改革開放後中國能崛起,屹立於世界强國之列。”
目標明確,主抓全局,抓大放小,郭啟興先生有着自己的一套管理經驗。他樂觀進取,積極地焉師生做表率,樂此不疲,甘為教育奉獻一生。
在學院的管理方面,作為院長的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目標明確,主抓全局。
學生是一個學校的主體,而職業教育與普通大學教育不同,是直接為學生步入職場做準備,所以他對每一位入學的學生有雨點要求:一是在學習期間掌握好專業知識,把企業、行業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掌握好;二是要調整心態,明白自己的現狀,從以往的失敗中走出來,盡快地融入到工作與社會之中。
老師是課堂的主導,對學校老師,郭啟興先生既充分放權又嚴格要求。一方面,他充分給予老師空間,老師是課室的主人,老師有百分之百的權利去選擇如何教學生,這也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而作為院長,他只要向老師們指明教育的方向,傳達好職業訓練局的教育方針即可。另一方面,他嚴抓教師專業素養,確保教學質量。除了專業知識過硬以外,作為職業培訓學校的老師,還必須要有至少三年以上的企業工作經驗,郭啟興先生解釋說:“實踐是非常重要的,作為老師我們需要向學生講解書本知識,還需要分享我們在工作中積累的經驗,以及知識與技能的應用。如果我們的老師只是照本宣科的話,是不能勝任的。”
在管理上,郭啟興先生推行着”嚴格管理,解決新問題”的方法,主抓全局,使得各個系統有條不紊。”要學會抓大放小,因為最明白我們學生需要的是我們前綫的老師,最能直接管理老師就是他們系的系主任。要利用集體的智慧去解決問題。”
身爲院長,郭啟興先生自己一直都在積極地做表率,他在1994年修讀了香港城市理工大學進修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以後,2013年又在攻讀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現在要求的越來越高了,雖然我們是專科,同樣需要不斷地吸收知識和最新的發展。”他開玩笑說,”我們有很多老師進來時已經是碩士學歷了或者還在進修,作為院長我也不能落後,否則會掉隊的。”雖然對於他這個年齡來說,要考這麼多門功課,看這麼多書,要取得學位非常不容易,但人生就是要不斷追求進步,學海無涯,他想人生過得更加充實。”通過不斷的學習也可以給自己很大的推動力,因為需要經常看書,把經驗吸收,也是其他老師和主任的表率和榜樣。”
在26年職業和人才培訓中,有雨點是郭啟興先生一直追求的:一是技能的要求,教育應該配合社會的需求;二是年輕人的教育。他分析說:”年輕人熱情、年輕人投入、年輕人要求改革這都無可厚非,但表達方式不能極端,不應該偏離為人民謀求幸福這個軌道。年輕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年輕人的教育不容忽視。”
身在崗位上一天,肩上就擔着一份責任,郭啟興先生心中一直銘記着自己的社會責任,無論是為教育,為香港,還是為祖國,他都義無反顧。教育心,中國夢,為此,他甘願奉獻一生。
70年代,香港還處於英國的統治之下。郭啟興先生在香港出生長大,上中學時,每當讀到近代中國歷史,郭啟興先生內心的情感總是激憤不已,甚至留下悲憤的淚水。”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創造了多少輝煌和文明,而到了近代卻如此落後,飽受欺凌,甚至割地賠款求和,作為中國人怎不痛心!”然而他心裏一直存在着疑惑:為何香港的教科書裏有關中國歷史到1945年就斷了,而去問老師得到的答案卻是“這是不能在課堂上教的”。
70年代末,新中國的建設有了很大的變化,香港同胞每天都能從報紙上看到很多有關中國的情况,也有不少好或不好的評論,讓年少的郭啟興先生對深圳河以北、那片與香港一水之隔的地方非常好奇,想了解而去問老師得到的卻是同樣的答案。
於是他和幾個同學課後找到老師們交流,關於什麼是文化大革命、什麼是大躍進、什麼是新中國、二戰後中國經歷了什麼等等問題,老師都從歷史的客觀角度一一爲他們講解,消除了他心中已久的疑慮。而也是從那時起,他心中萌發了報效祖國的理想。
1982年,郭啟興先生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立刻投入到了金融領域的工作之中,幾年後,漸漸地他發現,從物質層面來說這份工作待遇是優越的,然而長此以往自己並沒有很開心,反而內心是空虛的。循着內心的想法,他找到了原因:一是作為一名中國人,而自己卻仍不能在國籍那一欄寫上“中國”兩個字,渴望回歸的心與日俱增;二則是從工作上僅憑一己之力,之於國家發展畢竟杯水車薪,回歸在即,怎樣才能在有生之年,多爲貢獻祖國、貢獻香港做一些事情呢?
郭啟興先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棄商從教。”受老師影響,我也希望能把我認識到的中國、看到的發展,傳授給下一代,利用我對教育的熱忱以及對年輕人的期望,將身為中國人的這種民族自豪感傳承下去。”1989年,進入屯門工商學院任工商管理專業的講師,開啟了職業培訓的生涯,也開啟了以教育促發展的赤子之夢。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透過職業培訓,讓年輕人更好地掌握技能,去參與祖圍的建設,實現共同的中圍夢,這是郭啟興先生最大的心願。
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爲祖國的發展開啟了一個好的勢頭,郭啟興先生在工作中發現,香港的年輕人越來越不了解國家的情况,也很少有機會去參與到祖國的發展中。1995年,他進入黃克競工業學院擔任高級講師,回歸前他心裏已經有了一個很大的構想:透過職業培訓去推動年輕人去了解國情,去參與中國的發展。
香港回歸後,郭啟興先生第一個提出在大專院校裏面成立中國商業系,推動年輕人去參與中國的商業發展。這個提議到了香港政府的肯定,當時董建華特首在施政報告裏提到:香港終於有人專門去研究推動年輕人共同參與中國的商業發展。他首先創系並擔任系主任,2002年擔任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黃克競分校院長。經過郭啟興先生等人的一番努力,各院校紛紛加入了中國商業元素,後由於課程的變化,中國商業系併入到了工商管理的整體課程之中,不再單獨設系,會計、管理、金融發展、國際貿易各個課程裏面都融入了中國商業元素,有關於中國情况的介紹。如此一來,每一個學生對祖國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任院長期間,為了能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提高,2009年,郭啟興先生在職業訓練局裏全面推動學生去內地訪問、交流。他介紹說:”那時職業訓練局約有四萬多學生,我們每年有四分之一多的學生能有去內地一兩天交流的機會,另外每年會組織一千多學生在暑假與內地的高校舉辦一周左右的夏令營活動,此外每年都有一百多學生去到內地企業實習一個多月。”如今,這個傳統一直延續着。
在香港的大專院校裏面一直有郭啟興先生這些人努力推動兩地交流,此外他還擔任了香港經貿商會的副會長,跟內地的交流有日漸頻繁,包括重慶、成都、常州、山東等很多地方,參與合作發展。2002年他被推薦委任馬重慶市政協委員,現已13年,在參政議政方面他也非常關注教育方面的問題,作為資深教育專家,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爲重慶市的職業教育發展出心出力。
無論是殖民地時期,還是現在的世界金融中心,香港始終是祖國的一部分,而在郭啟興先生心中,這種對於國家的感情是與生俱來、且至死不渝的。“我們八十年代出來工作的這一輩,普遍都有這樣的期待:一是希望香港能回歸祖國,二是希望改革開放後中國能崛起,屹立於世界强國之列。”
目標明確,主抓全局,抓大放小,郭啟興先生有着自己的一套管理經驗。他樂觀進取,積極地焉師生做表率,樂此不疲,甘為教育奉獻一生。
在學院的管理方面,作為院長的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目標明確,主抓全局。
學生是一個學校的主體,而職業教育與普通大學教育不同,是直接為學生步入職場做準備,所以他對每一位入學的學生有雨點要求:一是在學習期間掌握好專業知識,把企業、行業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掌握好;二是要調整心態,明白自己的現狀,從以往的失敗中走出來,盡快地融入到工作與社會之中。
老師是課堂的主導,對學校老師,郭啟興先生既充分放權又嚴格要求。一方面,他充分給予老師空間,老師是課室的主人,老師有百分之百的權利去選擇如何教學生,這也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而作為院長,他只要向老師們指明教育的方向,傳達好職業訓練局的教育方針即可。另一方面,他嚴抓教師專業素養,確保教學質量。除了專業知識過硬以外,作為職業培訓學校的老師,還必須要有至少三年以上的企業工作經驗,郭啟興先生解釋說:“實踐是非常重要的,作為老師我們需要向學生講解書本知識,還需要分享我們在工作中積累的經驗,以及知識與技能的應用。如果我們的老師只是照本宣科的話,是不能勝任的。”
在管理上,郭啟興先生推行着”嚴格管理,解決新問題”的方法,主抓全局,使得各個系統有條不紊。”要學會抓大放小,因為最明白我們學生需要的是我們前綫的老師,最能直接管理老師就是他們系的系主任。要利用集體的智慧去解決問題。”
身爲院長,郭啟興先生自己一直都在積極地做表率,他在1994年修讀了香港城市理工大學進修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以後,2013年又在攻讀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現在要求的越來越高了,雖然我們是專科,同樣需要不斷地吸收知識和最新的發展。”他開玩笑說,”我們有很多老師進來時已經是碩士學歷了或者還在進修,作為院長我也不能落後,否則會掉隊的。”雖然對於他這個年齡來說,要考這麼多門功課,看這麼多書,要取得學位非常不容易,但人生就是要不斷追求進步,學海無涯,他想人生過得更加充實。”通過不斷的學習也可以給自己很大的推動力,因為需要經常看書,把經驗吸收,也是其他老師和主任的表率和榜樣。”
在26年職業和人才培訓中,有雨點是郭啟興先生一直追求的:一是技能的要求,教育應該配合社會的需求;二是年輕人的教育。他分析說:”年輕人熱情、年輕人投入、年輕人要求改革這都無可厚非,但表達方式不能極端,不應該偏離為人民謀求幸福這個軌道。年輕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年輕人的教育不容忽視。”
身在崗位上一天,肩上就擔着一份責任,郭啟興先生心中一直銘記着自己的社會責任,無論是為教育,為香港,還是為祖國,他都義無反顧。教育心,中國夢,為此,他甘願奉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