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柴禾飘香的日子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M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下,柴禾是最不起眼的东西,但它却在母亲的手里绽放着不一样的芳香。母亲用柴禾蒸腾出一锅锅简朴而美味的餐食,用柴禾燃烧了一段段艰苦而安稳的岁月。关于农村的记忆中,永远都弥漫着熟悉的柴禾味道。一个锅台,一口大铁锅,一个不规则圆形的菜板,成为母亲一生的信仰,她把人生的光景细碎成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日子。
  我所在的农村老家,几乎每家都有后院。每年收秋,以玉米为主的各种庄稼秸秆儿被拉回家后,都堆在后院。到了冬天,还会被父亲堆成一个棚子的形状,让房屋的后门位于棚子当中,棚子里可以存放盛冻豆包的皮缸,还可以在棚子里储存一些干葱,看似不起眼儿的秸秆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温暖着农村人的光景。
  推开岁月的门扉,我看见母亲从后院抱回一捆干黄的玉米秸秆儿,放在了灶台边。母亲早已围好围裙,蹲在灶膛口儿,用火柴点燃了塞进灶膛里的柴禾,继而再添一些柴禾,一边拉着风匣,一边忙着用水将铁锅刷干净,以备蒸煮之用。做饭时,倘若从外面玩耍归来,还未拐进家门前的胡同,就会闻到一股柴火燃烧的味道,那味道,只有真正生活在乡下的人才有记忆,才能铭记,才能在多年以后清晰地忆起。走进院子里,不仅可以闻到饭的香味儿,还可以瞥见房顶上的烟囱里,冒出一股股烟,那是炊烟,是柴禾的另一种存在,有一种“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味道。当然,如果风向不合适,烟就不会顺畅地从烟囱里冒出,反而会逗留在整个屋子里,让人体会到烟熏火燎的真正含义。这时,母亲赶紧打开门窗,让弥漫在屋子里的烟飘出去,飘向更远的地方,烟太大太浓时,母亲还会拿着扫地的笤帚,轻轻地扇着,让烟快点儿散去,仿佛在说着:“出去走走,好男儿志在四方。”
  在乡下,柴禾是除了粮食外,庄稼地儿给予人们的另一种恩赐。可以说,没有柴禾,便没有办法过日子。柴禾就像一支支生花妙笔,浸润着乡村的气息,将生活临摹成一幅幅岁月的剪影。每年秋收之后,我都会和小伙伴儿相约去漫地里捡柴禾,这柴禾,其实就是从玉米秸秆儿上掉下的大片叶子,或是遗留在地里的零星秸秆儿。捡到一定数量,就拿一条小细绳从中间捆好,或者直接在漫地里找一根细长又稍微儿湿软的高粱秸秆儿,从中间打个结儿。那时,捡柴禾纯粹是一种乐趣,小伙伴儿们还一边捡,一边比较着谁捡的多,谁捡的少。
  风起时,眼看一条宽大的叶子就要被吹向远方,还会紧跑几步,把它抓回来,让它回到自己掌控下的柴禾队伍里。那时,也感觉不到冷,心里反而暖暖的,许是因为年纪小,不知道冷,只想着和小伙伴儿比赛谁捡的柴禾多,好拿回家里更多的柴禾。每当背着一大捆儿柴禾走进村里,遇见婶婶大娘,他们都会夸赞一句,“这孩子,真能干,真会过日子。”那个年代,捡柴禾的乐趣早已占据了整个内心,也不知道什么是日子,但对于这种夸赞,却毫不推辞地欣然接受。现在想想,捡柴禾,捡起的是一股家庭力量,是对农村生活的热恋。母亲当初用柴禾点亮老家的日子,那红通通的火光,肯定也有我的一份儿。
  在乡下,除了庄稼地儿回馈给农民的庄稼秸秆儿,柴禾还可以是各种树枝树棒。在老家的东边,有一片树林。夏天里,树林是小伙伴们追逐游戏的乐园,过了树林便是河套,可以摸鱼捉虾;到了秋冬季节,树林里仍然会看见很多小伙伴儿的身影,那是在捡地上的树枝。干一点儿的树枝比较轻,打成捆儿,背起来不费劲儿;潮湿一些的树枝,就背回去晒干再烧。那时的我年纪不大,用一根绳子绑不出能固定树枝两边的系法儿,就带上两根比较短的绳子,在捆绑树枝时,一边用上一条,树枝就比较固定了,不会散落,每一边还会系出一个小圈,胳膊正好可以伸进去,我背起来就格外轻松。每当夕阳快要吻到东边的山尖儿,就背起树枝往家走,不停地走着,不知劳累,没有停歇的意思。于是,走着走着,在树林里捡树枝当柴禾的日子,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儿了。
  在平常的日子里,庄稼秸秆儿、细碎的树枝,都可以成为灶台旁的绝对主角。但是,同样是烧火做饭,谁家办喜事儿时,这庄稼秸秆儿、细碎的树枝就需要往后站了,庄稼秸秆儿、细碎的树枝烧得快。这个时候,粗壮的木头是烧火材料的不二之选。办喜事儿的人家,会提前几天把粗壮的木头劈成细一些短一些的木段儿,方便使用。小伙子娶媳妇,客人非常多,除了媳妇的娘家人成为了座上宾,同村的左邻右舍,厨房做饭的,简直都忙得不可开交。办喜事儿,饭食是最重要的,体现着家庭的生活水平,更彰显着对媳妇娘家人的诚意。像样一点儿的家庭,在院子的某个角落砌一个灶台,方方正正的;省事儿一点的,用一些石头固定住一口大铁锅,留一个填柴禾的门儿。当然,旁边还会摆上几张桌子,摆放各种作料。一切准备就绪,办喜事儿的当天,厨师就要在铁锅里大显身手做足文章,各种颜色你来我往,各种瓶瓶罐罐接踵摩肩。整个院子里,除了人声鼎沸唢呐欢腾,便是烟雾缭绕香味儿飘飞。红通通的灶火,噼噼啪啪的声响,值得让你找一个角落,悄悄地发上一会儿呆,多么喜人的颜色,多么清脆的声响,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的烟火,你会发现乡下的日子是那么质朴,那么热闹,乡下的日子可能不像城里那样富足,却在每个人的心里烙上了祥和安稳。
  如今,自己也已经真正处于过日子的行列,每一天都是一個日子。过日子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心态。真不知道,那个年代,母亲是如何将这日子一天天地过完,如何将这日子一天天地过好。我的童年时代,生活并不富裕。我清楚地记得,奶奶家的后院,有一棵大榆树,每年春天,都会结出很多榆钱儿,榆钱儿可以生吃,放在嘴里嚼,有一股说不清楚的味道,像是草的味道,但并不难吃;榆钱儿也可以做熟了吃,最为经典的做法便是贴榆钱儿饽饽。大锅里炖着菜,把榆钱儿和玉米面和在一起,揉成一个扁一点儿的面团,靠近菜,贴在铁锅壁上,再用手轻轻地拍几下,既可以使饽饽变得平滑些,也免得饽饽掉进菜里。不一会儿的功夫,锅盖的外沿儿开始冒着白烟,揭开锅盖,一股真正的白气开始升腾,每当我站在灶台旁边,母亲总是着急地催促,“离远点儿,别熏着你。”榆钱儿饽饽和炖菜一起出锅,真是饭香扑鼻,总会忍不住会多吸上几口。每年,母亲都会给全家人贴上几顿榆钱儿饽饽。我很喜欢那种味道,母亲说,榆钱儿饽饽必须贴到火候儿,不然会出溜到菜里,咬下去太夹生,要适当多烧些柴禾。
  柴禾燃烧了乡村的岁月,为乡下人送去了火热的炕,为农村人送去了美味的饭香。其实,柴禾本身也有自己的香味,只是不易察觉而已。三叔家养牛,需要大量的玉米秸秆儿喂牛。壮实的牛伸出舌头,连舔带粘地,就把自己的饭食弄到嘴里,吃得那叫香。我还记得,牛的饭食是用铡刀铡出来的,一个人拿着一捆秸秆儿,另一个人握紧刀柄,用力往下压,秸秆儿就被铡成了一小段儿一小段儿,就像农村人的生活,细碎必不可免,但细品起来,很有嚼头儿。我也曾握住一捆秸秆儿,并没有担心会因粗糙摩擦我的手,反而觉得更踏实,把牛喂好喂壮,讨个好价钱,这不就是我们期盼的好日子嘛!
  普通的玉米秸秆儿是牛最为钟爱的饭食,就像乡下人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在他们心里,乡村生活才是他们释放淳朴,书写春秋的舞台。儿子不到五周岁,却说过“孩子的家,明明就是爸爸妈妈的家。”这样温暖的语言,不知道他从哪里学来的,还是自己想到的,反正让人很感动,以至于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我们家生活中的至理名言。即便这样,父亲还是很少来我城里的家,他说住不习惯。他觉得乡下的家住着才是真正的惬意。父亲常说:“农村多好,有宽敞的院子,常年吃绿色的蔬菜,即使到了秋天冬天,也不缺烧的,柴禾哪里都有,漫地里有,树林子里有,只要勤快,日子照样红红火火,不比城里差。”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想,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带到那个我再熟悉不过的乡下的家。母亲用柴禾充实着一个个蘸着烟火气的日子,也用勤劳的双手抚养我成人。我长大成人,父母却渐渐老去。如今,定居城里多年,我生活过多年的家变成了老家。唯一不变的风景,是母亲依旧将那一根根柴禾填进灶膛,回忆着过去,也刻绘着将来,而烟囱里冒出的缕缕炊烟,必然是我回家的引路人,看到了炊烟,我便找到了家,感到了温暖,看清了自己。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村里,村人称庄稼为庄户,种土地的村人就是庄户人家。在村里居住时,我记得庄户人有个习惯喜欢看庄稼。春天看庄稼出苗状况,夏天看庄稼长势如何,秋天看庄稼有几分成熟。  在我渐进成长中,我不经意就喜欢上了看庄户,加入到看庄户的人流中。觉得好玩,好看。  春日里,庄稼到了快出苗的前夕,庄户人就到田间查看种子发芽状况。按常理庄稼到了出苗的时候,却没有出苗,庄户人的心很纠结。在田地里的垄眼上用手刨开泥土,查看种
期刊
身边的那片田野,手边的稻花香,高梁红了飞满天,九儿送我到远方……  ——题记  一  我身边的那片田野,散落着几个村庄。相邻的村子中间,弯弯曲曲流淌着一条河流,时而平缓时而奔涌着一直蔓延出去。那里便是我的家乡。  童年的美好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一起吃玉米窝窝头,一起去河边抓青蛙,一起爬墙掏鸟窝,去野山坡上摘蒲公英……  顺着老黄牛踩过的土路上拾粪,沿着河畔的围栏旁边走边唱信天游。  二十年前我离
期刊
小时候,听过一则极其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它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它,就是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故事,也是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长大后,关于这个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人,看过很多史料,发现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
期刊
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环县,如果要我说环县的山,那还真让人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说起。因为环县的山除了地形地貌比较独特以外,好像就真的再没有让人觉得有什么让人说的地方了,个人觉得所能说的也就是环县“四季的山”了。  环县的山一座连着一座,塬峁交错,沟壑相间,连绵起伏,重峦叠嶂。但是这里的小伙们都热情好客,姑娘们都贤惠善良。每逢过年过节,他们都会拿出最好的礼物来招待亲戚朋友,正如“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
期刊
这个金秋十月,《南国文学》在长江边上的重庆渝中区举办了全国郦道元山水文学奖颁奖盛典及《南国文学》成立二周年座谈会。活动其间,我们穿梭在嘉陵江与长江的边上,游览了重庆大部分的景点。当我站在朝天门码头面对烟波浩渺的长江,我的心是激越奔腾的———几十年来,我还是第一次真真切切走在长江岸上。一个想法油然诞生,我要横渡长江!  这几天的行程,从重庆到宜昌、到屈原故里,从历史到山水,从近代到古代,沿途历史人物
期刊
水乡绕梦  十多年前,有幸畅游了新疆喀納斯。  这里不仅有成吉思汗后裔图瓦人的杳渺传说,还有充满魔幻的喀纳斯湖水怪的故事。然而,能慰藉我漂泊异域心灵的莫过于澄净的喀纳斯湖水。那片神奇土地上的诸多记忆,我似乎早已忘却,但那满湖的碧蓝,多年来却一直占据着我的思绪。  身处大漠,我割舍不下的似乎总是水。对水的这种情有独钟和理性参悟,不仅仅是缘于新疆水的珍贵,更多的是来自对故乡水的初恋。  我的故乡是黄冈
期刊
记忆中的冬天更像是冬天,天总是那么寒冷,冷的钻心,冷的入骨,不似现在,季节模糊的像是一张涂了太多脂粉的脸庞,掩盖了它原有的温度。西北风吹着哨子,尖叫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地上白了,风掀起一层薄霜,地上有积水的地方结了一层透明的冰。早起的人缩着脖子,低着头,弓着腰,两只手抄在袖口里走路。灰黑色的天空像是一口大锅,扣在人们的头上,阴沉沉的压下来,地面上铺了一地的断树枝。强劲的风把树枝摔落在寡黄寡黄的土地
期刊
丙申年初,闻南地有惠州佳处,心向往之,与挚友相携同行,一路驱车向南,尽兴而归。  一、小渔村与海  对海的向往,从来比爱情更远。  入住的旅店临海,窗下即是海滩。晴雨不同,风光不一。  夜间的沙滩风很大,沙子总细软,浪花拍岸的声音与风声相和,此起彼伏,仿若遥远的絮语叨叨。我们站着不说话,并肩听潮声涨落,思念远方的谁。清晨的海是小渔村风景的一部分,未见波光粼粼,只像一张老旧的相片,也似一纸泛黄的信笺
期刊
麻雀三三两两地在低矮的树丛里觅食,滚圆的身体不时跳跃着,并不时呼朋引伴叽叽喳喳叫着。  几只喜鹊不断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上,压得柔软的枝条颤颤的,打闹了一会儿以后,他们倏地不见了,太阳已在西端,三月初的鄂尔多斯高原还是寒冷的,它们可能要回家了吧。  斜阳的光依旧把挂在卧室的阳台照得暖暖的,母亲又坐在这个不足十平米的小屋里看书了。一个书柜,一张写字台,一把椅子——都是纯木、纯手工制作的,三十多年了,这
期刊
自从签了“限时售房”合同之后,一种担忧和疼痛就犹如万千蚂蚁在心头啃噬,我开始夜不能寐。  房子是家安身立命的地方。决定卖掉它的时候,心中那道安全防线就兀自先垮了。即使是因买房而卖房,心中仍然满是伤感和无奈。这种别无选择的割舍,时时让我痛到骨髓深处。机遇有时候对于穷人来说就是昙花一现,要想抓住它,就必须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这套房始购于2004年冬季,是我人生中第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初到这个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