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回归“生生之美”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hei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多年前,康有为就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教育是直面人的成长的,德性的培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教育不应该是灌输、控制、否定,也不应是对个人的规范约束,应是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和提升,应体现为唤起学生成长的内需,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给予学生成长的助力。德育需要回归“生生之美”,回归生命之创造、生活之趣味、生态之和谐,用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引导学生成为规范的社会人的同时,更具有高尚的心灵、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生生之美”的时代意趣
  
  “生生之美”首先是动态和谐的“生生之境”。《周易》有言:“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静态的人的生命存在只是“生物”,动态的创造的过程则是“生产”,而超越静态与动态,将“生物”和“生产”融合于一身的是第三种状态“生态”,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生生之境”。
  “生生之美”还表现为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升华的“生生之德”。这种“德”来自于学生在完善自己的德性、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境界中得到的满足感、价值感和幸福感。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社会的浮躁、物质化的理想、虚拟化的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在削弱内心道德力量的建立,阻碍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引导学生去探寻意义,在追寻意义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德育的人文价值所在,是德性培育、心灵成长的支撑。
  “生生之美”的教育价值:
  营造新的德性文化
  
  德性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力量,是人的生命力的体现。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古人认为,培养一个人的德性才是教育之根本。德性可以引发人的道德情感、道德信仰,并成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学校文化应充盈着德性的互动,塑造向善、求美的学校精神。如杭州青春中学提出“让每一个学生心中有蓝天”的学校愿景,以此为内涵,努力培育“智慧青春、幸福人生”的德育文化,把“让才能独特的学生有展示的舞台,让心怀梦想的学生有圆梦的智慧,让懂得关爱的学生有快乐的心情,让需要助力的学生有多元的支持”作为具体的校园行动,让学生能在蓝天下成长为一个心怀他人、心怀天下、心胸宽阔、勇于担当的人。
  德性校园中的老师热爱学生、懂得学生、懂得尊重、懂得垂范;学生拥有自信、拥有梦想、拥有责任、懂得自律。理性可以使人成为有责任心和自律性的道德主体,而德性可以使人体会到责任、自律、崇高的幸福。
  
  “生生之美”的实践着力点:
  引导成长的幸福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幸福感是生命成长的意义所在,是人的精神生命的创造力所在。幸福感一方面是人的主观感受,有着个体的特征,甚至有着利己的因素;另一方面,幸福感也蕴含着社会的特征,有着价值内涵和道德信仰。把幸福和道德结合起来,在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中追求幸福、体验幸福,让学生认识到,幸福的追求和获得必须以正确道德信仰的追求为前提,“体验并创造幸福”。获得与感受幸福都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杭州青春中学近年来一直在持续推动幸福教育,从关注学生幸福感的“幸福指数”调查分析,到幸福班集体的创建,再到“智慧青春、幸福人生”的主题系列活动。幸福教育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将幸福作为教育内容,即“教幸福,学幸福”;另一种则是将幸福看成教育过程中人的情感体验,视教育本身为一个幸福的过程和幸福的创造,即“幸福地教、幸福地学、幸福地成长”。
  “生生之美”的生命诉求:
  培植美善相谐的心境
  
  费孝通老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真正和谐的生命、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文化就应该是这样的境界。如果把人比成大树,我想,这棵大树的根基应该是人性、德性、理性与灵性,而审美应该是人性与德性、理性与灵性的综合,审美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人生态度和价值引导的结合。有美的心境,才能及时感受生生不息的美,感受无处不在的美,这种心境,一定是源自充分接纳、认可、鼓励的人际环境,源自充满期待、充满活力的内心感受,源自教育者宽厚的胸怀、善意的关怀。美的心境能让教师在课堂上传达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与学生的对话有更多的心灵共鸣,看到的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而不是那些题、那些分数;而学生拥有美的心境会更懂得如何相处,更懂得生命、生活的美好。
  
  【刘惊铎,国家开放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婷婷,杭州市青春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闫益佳
其他文献
您好,陶老师。您每次做“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报告,都说阅读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您是如何看待阅读与教师生命成长关系的?
遵循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山东省济南市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整个进程中,创新机制,扎实推进,为教育寻找“回家的路”。
题目:如果木块密度是0.5×10~3kg/m~3,那么1dm~3 木块在水中最多能托起多重的铁块而不下沉?(ρ铁=7.9×10~3kg/m~3) 错解:木块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Title: If the woo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鲜活的生命,尊重生命的存在,关爱生命的整体,成就生命的价值,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围绕“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核心理念,石家庄市长安东路小学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步骤地实施“国学经典进课堂,传统艺术风采秀,民俗文化七彩板,传统游戏我能行,中华美德浸润心”五大启蒙工程,丰富学生的成长历程,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    国学经典进课堂,浸润儿童精神生命     国学经典是民族精
三年过去了,一千多个日子,我用忙碌来麻痹自己,从来不敢去触摸心里的那道疤——虽然结痂,但仍会刺痛。  琪琪是初三转到我们班的,那天的接待工作略显匆忙。一个身材孱弱的女人带着一个和我一般高的女孩站在我面前。女人显得很干练,女孩则很瘦小。转学原因是原班级没有竞争对手,所以学习没有动力。初始印象:妈妈从容,孩子优秀。  转来不久,琪琪的阳光、上进、热情就博得了老师同学的喜爱。很快,我知道她是个单亲孩子,
教学伦理是指内化的应然价值,能够作为教学行为、教学目的的指引。按照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学的过程就是“师道”的过程,教学伦理即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为师之道、求学之道。“道”犹如无形之手,把控着教与学全过程的正义与公平,明确了教与学的本质都是道法自然、遵循规律、保守本真;要求教师之“教”必须有人性的光辉,学生之“学”必须有成人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追寻
问:实施新课改以来,老师“一言堂”现象确实少了,课堂热闹很多。但在评课时,大家把“热闹”作为一个硬指标,难道热闹的课就是好课吗?    答:新课改以来,中小学课堂的确“热闹”了很多,但有些课堂一味追求“热闹”的形式,偏离了新课改的真正理念。要知道,“热闹”的课并非都是好课。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关键要看它是否把握住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课堂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无论什么形式
泉城济南,美丽潇洒。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之滨、泰山之阴。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这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济南的冬天
榜样教育不是一味铺陈榜样的伟大事迹,而是用榜样富有人情味的轶事、佳话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榜样应该有丰富的故事,一个没有故事的榜样,犹如干枯了的动物样本,激发不起任何的生命激情。    榜样,是教育尤其是德育不可或缺的载体。没有榜样,就没有富有感召力的教育,就难以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多年来,我们的榜样教育取得了预期效果,但同时也面临着动力不足的危机。  首先,榜样教育说教色彩过于浓重,大
目前,中小学德育课程普遍缺乏吸引力,同时还背负着“道德说教”“道德灌输”的恶名,教授课程的教师也因此不受欢迎。事实上,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思想层面的内容,靠讲解、灌输是形成不了的,中小学教师必须认清传统学校德育的弊端,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德育观。以人为本,落实到教学中,就是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过有意义的生活,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深圳市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提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