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以学养书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aris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军磊,字子尧,师从山东大学书法博士生导师徐超先生,现任山东省检察官书画协会理事。2016年11月,获山东省检察机关书法大赛二等奖;2017年6月,获临沂市纪念建党96周年书法大赛二等奖;2017年8月,入展全国首届海峡两岸青年书法作品展。
  从小到大听无数人说过,光练字是不行的,必须多读书才能学好书法。后来又知道有个更高大上的说法是“以学养书”。什么是以学养书?
  首先要弄明白学的含义。学,既是学习知识的动作,也是学习活动本身以及学习的对象,同时具有动词和名词的属性。这个概念过于广泛,学的内容太多,未必每一种都对书法有积极作用,所以,在以学养书的视野下,可以对学作缩小解释,界定为“对书法水平有促进作用的学习活动和知识体系的总称”较为适宜。这一概念既包括书法的技巧学习,也包括技巧之外的其他门类的学习,概念依然广泛,可称之为广义上的学。但是,我们在讨论以学养书、批判纯技巧论的时候,其实已经暗含有区分学和纯技巧的意图,此时的学可以界定为“技巧之外的书法学习活动和知识体系”,这是狭义范畴学的概念。
  如果采用广义上学的概念,以学养书论可以完整包含技巧论的学习内容,这将一定程度上消解以学养书论和纯技巧论之间的矛盾,弱化进一步区分探讨的价值。所以,拟在狭义学的概念基础上进行讨论。
  按照和技巧的关联度,可以把学分为直接的学和间接的学。直接的学可以直接转化为创作技巧的一部分,如背诵一首唐诗。间接的学则需要中介转化才能变为创作技巧,如学习古诗词的写作,这也是学,之后还需要进行诗词创作,才能转化为创作技巧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采用当今普遍存在的抄录式创作,学的要求会变得很低,甚至不需要掌握字词含义,也不需要知道繁简区别,找一本繁体竖排版的书照抄就行。
  从学问到成品书法之间,有个四段式结构。首先,学问影响审美价值取向的养成,继而影响书法学习的类型取舍,然后才是体现在作品中的不同审美取向和面貌。因此,学问转化为成品书法的路径是:学问——审美取向养成——书法学习取舍——作品。
  而我们在讨论以学养书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学的神秘作用和强大,省略了中间步骤,而让以学养书显得神秘莫测、无从捉摸,也让部分人觉得这个说法不可靠。
  这和我国传统文人过分依赖于主观感受的艺术审美观有关,传统文人往往把个人感受通过丰富的修辞方式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缺乏具体技巧分析,让后来者很难找到学习门径。此外,“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等经典论述,也让很多位于书坛高端或者希望位于书坛高端的人们刻意弱化了对技巧的关注,转而强调更抽象也更无法量化分析的人品和学问。这和“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做法何其相似!
  学的确能养书,可是有局限。因为学对书法的作用是间接的,而间接作用一般小于直接作用,即便是具有长远意义上的影响,比如大学问家更有可能具备广阔的眼界和敏锐的洞察力,更可能站在历史高度把握书法潮流等等,但总要把这些把握转化为直接作用才能体现在书法作品中。
  书法的独特性,决定了必须在技巧上下大工夫,学问再好,也得苦练。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王献之写字用尽十八缸水;智永居阁楼三十年,书不成不下楼;王铎作书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这都是勤奋的例子。相反,有些光炳千秋的大学问家,字只能说写得很有风格,很可能是并没有投入大量时间练字。
  书法形成之后可以分解为各种有形状态的要素,形成这些要素的直接方法就是书法技巧。个人认为,在书法作品客观形态可以无限分解、技巧可以无限精致的理想状态下,对传世名作的复制完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而复制者可能并不需要具备原作者的学问深度和厚度。即,书法离不开技巧,但一定程度上可以离开学问。
  过分强调学的作用,其实不利于书法水平的提高。在重义轻利的时代,会有人高喊人品即书品,对居于道德底端人士的书法予以彻底否定;在提倡游于艺的时代,同样会有人以学问替代技巧,毕竟在传统语境中,“技”往往是较低层次的内容,和学问相比处于弱势地位。事实上,当代书法教育早就开始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认为书法创作可以“不甚依赖诗文内容而是注重艺术表现”“与其取与写字、学问有关的诗书兼长的一类,毋宁取书画兼长的一类”;激进点的认为文学修养只需要满足不写错别字即可;更激进的甚至提倡解构汉字,进行纯抽象书法创作。
  当然,过分强调技巧,虽然也可以创作出好作品,但是因为缺少了内容的原创性,格调先天不足,如果放在书法史的范围来看,的确要比那些耀眼的传世名作逊色得多。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很喜欢学,也希望当代书坛能有大量内容和形式俱佳的作品出现,比如自作诗词的书法作品等等,所以我至少會认为学和书的作用都一样重要,都不可偏废。
其他文献
漢族,1971年8月出生。1993年毕业于山东省烟台师范学院美术系,先后参加区内外书法展并获奖。
期刊
摘要:南宋高似孙著《砚笺》四卷,四库提要记《砚笺》原有砚图四十二式,已佚失。明清文献中存在高似孙《砚笺》的四类残本及片段。首先是以四库本为代表的各清本《砚笺》,列无图砚式二十四种,是较为完整的第一类残本;其次是收录于《说郛续》的沈仕《砚谱》,列有图砚式十五种,实为《砚笺》第二残本,沈仕是该残本的收藏者或誊抄者,并非作者;再者是收录于《欣赏编》的《砚谱图》,列有图砚式二十三种,实为《砚笺》第三残本;
期刊
漢族,籍贯河南南阳。现为西藏云端红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藏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被大千故里中国书画收藏馆等单位收藏,并被录入文化部、中国书协等单位编纂的《世界华人书画家作品选集》等数十种书籍。
期刊
汉族,生于1967年3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藏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協会西藏自治区书法考级中心主任。担任西藏人民出版社“藏羚羊丛书”(文学)、“喜马拉雅丛书”(文化)主编。
期刊
1965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書协刻字专业委员会主任、西藏刻字篆刻协会副会长。
期刊
汉族,祖籍陕西。西藏自治区书法美术培训中心主任、西藏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拉萨市书法家协副秘书长、教育培训與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
期刊
漢族,1968年人,自幼喜欢书画艺术,多次参加国内书法比赛,2015年参加第二届西部书界新秀篆书篆刻研修班学习。现为西藏书法家协会理事、拉萨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西藏刻字篆刻协会会长。2014年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十届刻字艺术展,10幅刻字作品入选,刻字作品《珠穆朗玛》和其他6幅刻字作品入展。
期刊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理事、拉萨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书协刻字艺术研究会理事、漳州市书协刻字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主攻书法、刻字艺术創作和学术研究,崇尚国学。
期刊
我原名陈熙春,湖南邵阳市人,1929年12月13日出生。父亲陈子述是蔡锷将军的启蒙老师,四叔陈子藻是蔡锷将军的秘书,1932年至1934年,父母相继去世,我由长嫂黄菊华抚养,长嫂系蔡锷将军亲外甥女,1952年去世。我小学、初中都在本县读,那个年代,邵阳为县编制,初中是偕进中学,是回族学校。1943年,日冦逼近湘中,随长嫂逃难到四川重庆,当时亲兄陈丹白在中国农民银行下属一个中农小学任美术教师,当时国
期刊
前言  时光荏苒,四年匆匆,长沙师范学院首届美术学(书法)专业毕业生作品展在2018年5月29日开幕了。  《左传》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回顾四年前专业初创,一路艰辛。学生由2014年第一届的42名到目前的236名;教室由两间变成20间,其中书画临摹与创作教室8间、书画临摹实验室1间、书画装裱实验室1间、篆刻和现代刻字实验室1间、中国画工作室1间、书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