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自然博物馆是社会教育机构,在自然博物馆内进行环境教育不仅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需求。湿地生态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湿地环境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湿地环境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湿地生态环境的教育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相应的价值观、技能及行为模式的培养,在培养公众和中小学生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尤显薄弱。
作为湿地类专业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因地制宜,开展以湿地环境教育为主线的“西溪湿地环境教育活动”。通过大量借鉴国外,尤其是德国的环境教育经验,在注重严谨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编制以体验、探究和趣味性为主的原创性西溪湿地环境教育活动方案,在传播湿地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对湿地以及大自然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们在体验自然发生过程的同时,意识到湿地资源和环境保护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分组游戏等环节,鼓励学生体验与团队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表达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湿地植物和循环系统初体验
“西溪湿地环境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强调参与者在体验中发现、欣赏、深化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学习,借此培养参与者的创新思维与反思能力。以“湿地植物”这一主题为例,课程方案设计围绕“湿地植物是有生命的,参与者应将其作为一种鲜活的生命体去理解和体验”为目标,通过对湿地物种的解释以及不同物种特点的阐述,既能让参与者了解湿地植物的基础知识及其对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又能轻松掌握简易有效的湿地植物鉴定技巧。在“认识湿地植物”这个活动中,学生置身于湿地中一处多种植物生长的场所,随后戴上眼罩,通过双手触摸植物,认真体验不同植物种类间的区别,并通过记忆最后付诸纸上。通过盲眼触摸体验,学生们能发现湿地中水生美人蕉的叶片较大,呈阔椭圆形,而香蒲的叶片则呈长条形,且光滑无毛;水杉的表皮常呈片状剥落,而柳树的树干则呈条状开裂。这一系列有关湿地植物特征及区别的“发现”,是校内课程或室外观察很难获得的体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知,也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带来的缺陷。
在中小学生物课程中,“自然界的生态循环系统”是个公认的知识难点,不仅概念较难理解,记忆难度也较高。而在“西溪湿地环境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中,“湿地生态循环系统”知识点的传授以DIY体验活动为载体,却意外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授课人员首先带领学生进入西溪湿地,观察湿地中常见的水生动、植物种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其内在的联系;随后带领学生利用玻璃瓶、水草泥、鱼、虾、硝化细菌等水生动、植物制作生态瓶,由每个学生动手建立独一无二的微观生态循环系统;最后,授课人员介绍生态瓶中蕴含的生态循环原理。通过一个浓缩了的“微观湿界”小小生态瓶,学生不仅体会到动手制作的愉悦,更在寓教于乐的方式中加深了对湿地知识的认知,可谓一举两得。
情境式学习模式深探究
“西溪湿地环境教育活动”传递的学习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人与环境发生作用的情境式学习模式。情景式学习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向参与者传播了多少知识或信息,而且通过为其提供的教育活动,培养其主动学习、发现问题、享受体验乐趣的良好习惯。“西溪湿地环境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正是注重这一导向,在引导学生们亲自体验自然发生过程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分组游戏等环节,鼓励学生体验与团队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他们可以通过观察、调研、讨论、查阅资料、动手制作等多种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
以“湿地动物”这一主题为例,在名为“探寻动物踪迹”的活动中,参与者将以小组为单位在湿地里某条特定的路线中行走,并在沿途尽可能多地发现动物的遗留物和痕迹。值得一提的是,此条线路是提前由授课人员经过反复勘察后确定下来的,即在保证参与者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路途中拥有尽可能多的天然痕迹。此外,授课人员还会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摆放在线路的适当位置,诸如不同种类的鸟的羽毛、废弃的蜂窝、被鸟啄食过的水果甚至湿地动物的骨骼等,等待“火眼金睛”的参与者们发现。活动尾声,所有参与者集中在一起,共同讨论沿途发现的有关迹象,并借助授课人员分发的画册和书籍来识别这些动物。通过这种探究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参与者将会在调查、探究的过程中对湿地动物的踪迹建立更为全面的认知(即除了踩踏的痕迹,还包括所有其他的形式,如取食痕迹、粪便、住所等),同时也会对湿地生物多样性这样一个较为宽泛的名词建立更为深入的认知。
“撕名牌”游戏感触湿地趣味
对于任何活动的组织者而言,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提高其兴趣和注意力,是决定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西溪湿地环境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中,“趣味性”成为最大的突破口。以精心设计的“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先玩后悟”,成为授课人员激发青少年兴趣的不二法宝。比如,一个普通的“湿地食物链”游戏,在结合时下流行的“撕名牌”游戏形式后被赋予了新的活力。青少年首先在授课人员的引导下自行编写简单的湿地食物链,随后每个人都被贴上食物链中的动、植物角色的名牌,根据食物链中的捕食法则进行奔跑与追逐的捕食游戏。授课人员甚至可以通过调整不同营养级物种的数量进行分轮对抗,这种游戏规则的复杂化与游戏难度的提升,都将帮助参与者深入了解食物链是一个环环相扣、密切联系的系统。
与此同时,尝试让参与者打开所有的感官器官全方位地尽情体验大自然,也是“西溪湿地环境教育活动”的趣味所在。除了前文提到的用眼罩蒙住眼睛的触觉体验,亦可通过嗅觉(比如闻一闻苔藓植物、树桩、湿地中落叶)、味觉(比如尝一尝水芹、蛇莓、野胡萝卜的味道)、听觉(比如聆听鸟语婉啭,水流潺潺,风声呼啸)等多种传播知识的技巧来提升活动的趣味性。此外,在一定的主题范围内,通过讲述故事、创作诗歌、手工制作、艺术塑造以及角色扮演等娱乐性演示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热情,提升其对活动主题的理解。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尤其是对处于身心正在成长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兴趣更是起着主导的作用。以湿地科普场馆为代表的自然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担负着向青少年普及生态学科学知识、树立生态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任。作为博物馆的科教工作者,应科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通过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去体验、发现、欣赏、深化对自然的理解,为其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树立创造良好条件。
作为湿地类专业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因地制宜,开展以湿地环境教育为主线的“西溪湿地环境教育活动”。通过大量借鉴国外,尤其是德国的环境教育经验,在注重严谨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编制以体验、探究和趣味性为主的原创性西溪湿地环境教育活动方案,在传播湿地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对湿地以及大自然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们在体验自然发生过程的同时,意识到湿地资源和环境保护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分组游戏等环节,鼓励学生体验与团队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表达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湿地植物和循环系统初体验
“西溪湿地环境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强调参与者在体验中发现、欣赏、深化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学习,借此培养参与者的创新思维与反思能力。以“湿地植物”这一主题为例,课程方案设计围绕“湿地植物是有生命的,参与者应将其作为一种鲜活的生命体去理解和体验”为目标,通过对湿地物种的解释以及不同物种特点的阐述,既能让参与者了解湿地植物的基础知识及其对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又能轻松掌握简易有效的湿地植物鉴定技巧。在“认识湿地植物”这个活动中,学生置身于湿地中一处多种植物生长的场所,随后戴上眼罩,通过双手触摸植物,认真体验不同植物种类间的区别,并通过记忆最后付诸纸上。通过盲眼触摸体验,学生们能发现湿地中水生美人蕉的叶片较大,呈阔椭圆形,而香蒲的叶片则呈长条形,且光滑无毛;水杉的表皮常呈片状剥落,而柳树的树干则呈条状开裂。这一系列有关湿地植物特征及区别的“发现”,是校内课程或室外观察很难获得的体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知,也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带来的缺陷。
在中小学生物课程中,“自然界的生态循环系统”是个公认的知识难点,不仅概念较难理解,记忆难度也较高。而在“西溪湿地环境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中,“湿地生态循环系统”知识点的传授以DIY体验活动为载体,却意外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授课人员首先带领学生进入西溪湿地,观察湿地中常见的水生动、植物种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其内在的联系;随后带领学生利用玻璃瓶、水草泥、鱼、虾、硝化细菌等水生动、植物制作生态瓶,由每个学生动手建立独一无二的微观生态循环系统;最后,授课人员介绍生态瓶中蕴含的生态循环原理。通过一个浓缩了的“微观湿界”小小生态瓶,学生不仅体会到动手制作的愉悦,更在寓教于乐的方式中加深了对湿地知识的认知,可谓一举两得。
情境式学习模式深探究
“西溪湿地环境教育活动”传递的学习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人与环境发生作用的情境式学习模式。情景式学习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向参与者传播了多少知识或信息,而且通过为其提供的教育活动,培养其主动学习、发现问题、享受体验乐趣的良好习惯。“西溪湿地环境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正是注重这一导向,在引导学生们亲自体验自然发生过程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分组游戏等环节,鼓励学生体验与团队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他们可以通过观察、调研、讨论、查阅资料、动手制作等多种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
以“湿地动物”这一主题为例,在名为“探寻动物踪迹”的活动中,参与者将以小组为单位在湿地里某条特定的路线中行走,并在沿途尽可能多地发现动物的遗留物和痕迹。值得一提的是,此条线路是提前由授课人员经过反复勘察后确定下来的,即在保证参与者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路途中拥有尽可能多的天然痕迹。此外,授课人员还会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摆放在线路的适当位置,诸如不同种类的鸟的羽毛、废弃的蜂窝、被鸟啄食过的水果甚至湿地动物的骨骼等,等待“火眼金睛”的参与者们发现。活动尾声,所有参与者集中在一起,共同讨论沿途发现的有关迹象,并借助授课人员分发的画册和书籍来识别这些动物。通过这种探究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参与者将会在调查、探究的过程中对湿地动物的踪迹建立更为全面的认知(即除了踩踏的痕迹,还包括所有其他的形式,如取食痕迹、粪便、住所等),同时也会对湿地生物多样性这样一个较为宽泛的名词建立更为深入的认知。
“撕名牌”游戏感触湿地趣味
对于任何活动的组织者而言,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提高其兴趣和注意力,是决定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西溪湿地环境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中,“趣味性”成为最大的突破口。以精心设计的“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先玩后悟”,成为授课人员激发青少年兴趣的不二法宝。比如,一个普通的“湿地食物链”游戏,在结合时下流行的“撕名牌”游戏形式后被赋予了新的活力。青少年首先在授课人员的引导下自行编写简单的湿地食物链,随后每个人都被贴上食物链中的动、植物角色的名牌,根据食物链中的捕食法则进行奔跑与追逐的捕食游戏。授课人员甚至可以通过调整不同营养级物种的数量进行分轮对抗,这种游戏规则的复杂化与游戏难度的提升,都将帮助参与者深入了解食物链是一个环环相扣、密切联系的系统。
与此同时,尝试让参与者打开所有的感官器官全方位地尽情体验大自然,也是“西溪湿地环境教育活动”的趣味所在。除了前文提到的用眼罩蒙住眼睛的触觉体验,亦可通过嗅觉(比如闻一闻苔藓植物、树桩、湿地中落叶)、味觉(比如尝一尝水芹、蛇莓、野胡萝卜的味道)、听觉(比如聆听鸟语婉啭,水流潺潺,风声呼啸)等多种传播知识的技巧来提升活动的趣味性。此外,在一定的主题范围内,通过讲述故事、创作诗歌、手工制作、艺术塑造以及角色扮演等娱乐性演示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热情,提升其对活动主题的理解。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尤其是对处于身心正在成长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兴趣更是起着主导的作用。以湿地科普场馆为代表的自然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担负着向青少年普及生态学科学知识、树立生态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任。作为博物馆的科教工作者,应科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通过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去体验、发现、欣赏、深化对自然的理解,为其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树立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