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恨水与陈独秀,非亲非故,素昧平生,年龄上,陈独秀长张恨水近三十岁,一个搞政治,一个写小说,一个创建了共产党,一个终生信守“君子而不党”。但是在陈独秀被开除党沦落到四川江津农村的日子里,张恨水却在重庆的《新民报》上写了三篇文章,为陈独秀进言、惋惜、悼唁,表现了知识分子之间那种非常纯洁的惜才、重才的感情。
第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念陈独秀》。文章说:“对陈先生晚境如此,是相当同情的。”又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旗手,和胡适共同倡导了文化革命,令他钦佩,但对陈先生后来的做法很不理解,他说:“我们真的不解陈先生何以把‘五四’以来那番精神,都用到政治上去了”,“陈先生不是一个文学家吗?便是仅在文学一方面,也有他许多独特的见解。谈谈这个,也未尝不是对国家的贡献(也可以说是对人类)”,“做一个胡适,做一个傅斯年,做一个郭沫若,又怎么样了不起?做一个鲁迅,做一个章太炎,未尝也就有愧此生吧?”他是多么希望陈独秀能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啊!但他只知其才,却不解其志。
第二篇文章的题目是:《陈独秀自有千秋》。是在得到陈独秀去世消息后,有感“同是天涯沦落人”,张恨水写道:“我们这间关入川,久栖山野的逃难文人,真有说不出的一种辛酸之味,‘知尔远来原有意,愿收吾骨葬江边。’”虽然他对陈独秀的政治斗争不理解,但对陈的学术风骨十分佩服。他说:“在学说上论,陈先生是忠诚的。虽不能说他以身殉道,可以说他以身殉学……我们敬以一瓣心香,以上述一语慰陈先生在天之灵。”
第三篇文章的题目是:《吊陈独秀先生》。他说:陈仲甫先生死了一个月了,生前凄凉,死后也就寂寞。比之鲁迅先生死了五年,还劳动许多文豪去作起居注(自然不少‘我与鲁迅’之类),真有天壤之别。我们不害政治病,也不怕人家说恭维倒霉蛋。佣书小闲,作小诗(六首)以吊之。“六首诗的最后两首是:
闭户三年做野民,
安徽故旧遍江津。
如何收拾残存者,
还是江津姓邓人?
道德文章一笔勾,
当年好友隔鸿沟。
故人未必痴聋尽,
总为官阶怕出头。
张恨水对陈独秀晚景的凄凉,死后的寂寞,耿耿于怀。他把陈独秀与鲁迅比,何以鲁迅死了五年了,还有那么多人写文章?还有那么多人尾随其后,摇旗呐喊?张恨水当然不会看到,鲁迅先生死后三十年、四十后,尾随其后、摇旗呐喊的人更多了。他不明白这就是中国的政治,他说陈独秀是个“倒霉蛋”,其实他自己也是个“倒霉蛋”。他死后,为他说公道话的,实事求是地对他和他的作品进行评价的,又有几人?
陈独秀确实是个倒霉蛋(应该说有些责任他是必须要承担的)。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是第一届到第五届党的总书记。他的某些建党思想和革命理论至今仍有“普世价值”。就在他辞世之前,他还在贫病交加中拼着老命写了三篇文章:《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再论世界大趋势》、《被压迫民族之命运》,表明了一个革命者对祖国和人民死不瞑目的深情厚谊。“此骨非饥寒所困,一身为人类之桥”。但是,潦倒于江津的他,又有谁是知音呢?他的文章在国民党那里通不过,延安的《解放日报》却说他的文章是“汉奸理论”,反映了“陈独秀的汉奸本质”,说“只有悲观动摇、倒行逆施的人才需要这种理论”。难怪陈独秀死后送葬的人,除了他家属和几个非党派的朋友之外,就是当地的农民和小学生了。张恨水劝勉、怀念陈独秀的三篇文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他和陈独秀,没有亲情,没有友情,也不是同志,“文为心声”,就是凭着做人的真实,有感而发的。
“何处渔歌警醒梦,一江凉月载孤舟。”陈独秀晚年的这两句诗,倒像是预支给张恨水的。■
第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念陈独秀》。文章说:“对陈先生晚境如此,是相当同情的。”又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旗手,和胡适共同倡导了文化革命,令他钦佩,但对陈先生后来的做法很不理解,他说:“我们真的不解陈先生何以把‘五四’以来那番精神,都用到政治上去了”,“陈先生不是一个文学家吗?便是仅在文学一方面,也有他许多独特的见解。谈谈这个,也未尝不是对国家的贡献(也可以说是对人类)”,“做一个胡适,做一个傅斯年,做一个郭沫若,又怎么样了不起?做一个鲁迅,做一个章太炎,未尝也就有愧此生吧?”他是多么希望陈独秀能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啊!但他只知其才,却不解其志。
第二篇文章的题目是:《陈独秀自有千秋》。是在得到陈独秀去世消息后,有感“同是天涯沦落人”,张恨水写道:“我们这间关入川,久栖山野的逃难文人,真有说不出的一种辛酸之味,‘知尔远来原有意,愿收吾骨葬江边。’”虽然他对陈独秀的政治斗争不理解,但对陈的学术风骨十分佩服。他说:“在学说上论,陈先生是忠诚的。虽不能说他以身殉道,可以说他以身殉学……我们敬以一瓣心香,以上述一语慰陈先生在天之灵。”
第三篇文章的题目是:《吊陈独秀先生》。他说:陈仲甫先生死了一个月了,生前凄凉,死后也就寂寞。比之鲁迅先生死了五年,还劳动许多文豪去作起居注(自然不少‘我与鲁迅’之类),真有天壤之别。我们不害政治病,也不怕人家说恭维倒霉蛋。佣书小闲,作小诗(六首)以吊之。“六首诗的最后两首是:
闭户三年做野民,
安徽故旧遍江津。
如何收拾残存者,
还是江津姓邓人?
道德文章一笔勾,
当年好友隔鸿沟。
故人未必痴聋尽,
总为官阶怕出头。
张恨水对陈独秀晚景的凄凉,死后的寂寞,耿耿于怀。他把陈独秀与鲁迅比,何以鲁迅死了五年了,还有那么多人写文章?还有那么多人尾随其后,摇旗呐喊?张恨水当然不会看到,鲁迅先生死后三十年、四十后,尾随其后、摇旗呐喊的人更多了。他不明白这就是中国的政治,他说陈独秀是个“倒霉蛋”,其实他自己也是个“倒霉蛋”。他死后,为他说公道话的,实事求是地对他和他的作品进行评价的,又有几人?
陈独秀确实是个倒霉蛋(应该说有些责任他是必须要承担的)。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是第一届到第五届党的总书记。他的某些建党思想和革命理论至今仍有“普世价值”。就在他辞世之前,他还在贫病交加中拼着老命写了三篇文章:《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再论世界大趋势》、《被压迫民族之命运》,表明了一个革命者对祖国和人民死不瞑目的深情厚谊。“此骨非饥寒所困,一身为人类之桥”。但是,潦倒于江津的他,又有谁是知音呢?他的文章在国民党那里通不过,延安的《解放日报》却说他的文章是“汉奸理论”,反映了“陈独秀的汉奸本质”,说“只有悲观动摇、倒行逆施的人才需要这种理论”。难怪陈独秀死后送葬的人,除了他家属和几个非党派的朋友之外,就是当地的农民和小学生了。张恨水劝勉、怀念陈独秀的三篇文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他和陈独秀,没有亲情,没有友情,也不是同志,“文为心声”,就是凭着做人的真实,有感而发的。
“何处渔歌警醒梦,一江凉月载孤舟。”陈独秀晚年的这两句诗,倒像是预支给张恨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