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是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和开阔眼界的重要学科.而根据小学生年龄与认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合理利用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学,从而显得尤为突出.那么如何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而有效的开展教学呢?
关键词: 小学数学;注意力;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123-01
一、创设情境调控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的开始,学生的兴奋点有时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有效导入,可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内心,提高教学效果,调制孩子们注意力。能否把学生由“课下”导入“课上”,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新课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别出心裁。 例如:我在教学“确定位置”这一节时,我利用给三毛贴鼻子的课前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学生对位置的关注,并从给三毛鼻子位置的确定迁移到生活中一些物体位置的确定。从而很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中来,这样的导入,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精心设问调控作用
实际数学学科的本源就是为了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好奇是儿童的天性,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问,制造悬念,有意识地把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孩子们的注意力是被完全调动起来的,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除不完和怎么辦都是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他们对答案的渴求是非常有动力的。那么老师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体会到“心通达,言而知”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鸡兔同笼”这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巧妙设计问题的:1.假设笼中全是鸡怎样解答?2.假设笼中全是兔子怎样解答?3.列方程又如何解答?这样提出问题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启发学生去多思。当然问题设计要短而精,过长的问题也会让学生失去听下去的耐心,就不会达到注意力集中的效果。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太难的问题一般都会出现懈怠感,那也和注意力集中有一定的关系,投入到解题时都是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如果问题太难了,会让孩子产生急躁心理,有些孩子甚至会有骚动,那时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分散了。如果这样了,老师就要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再次投入到学习中。
三、时间分配调控作用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是逐渐增强的,并不会在课的一开始就高度集中了,老师教学的内容也不会在上课铃响的第一分钟起就能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我想根据课的不同安排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会在40分钟里摆在不同的位置。
比如认识钟表第一课时,因为是新单元的开始,学生们在平时的预习时就已经表现得兴趣盎然了,那么从课的一开始就能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注意力。那么认识钟表的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甚至更后面的内容时,注意力的最强部分就需要放在课中的不同时间,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实际上就是在体现学科内容的安排上。
四、练习中的调控作用
数学教学中经常会有“练”不够的感觉,我也常常会觉得,有些题目要再讲讲再练练,似乎觉得数学就是在不停地学不停地练当中过来的,实际上是我们忘却了孩子们注意力所能承受的时间,他们的大脑在三四十分钟后就开始疲劳了,这时再讲再练学习效果就开始不理想了。
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分布总是能被调动起来,但是练习时这种效果往往会被忽视,只有新授内容而没有扎实有效的练习,那么知识终将再次被放回到课本中,而不是牢牢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古人说“勤学苦练”,用我们现代眼光看,更要注重“巧练”,对学生一堂课学习的新知识要进行点对点的练习,也就需要针对性的练习,课堂上这样的练习比较多也比较突出,并且这种练习必须是每人都要掌握的,把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地纠正,促使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那么教师在练习中也要重视注意力的调控,在练习设计时,要有侧重,要有“陷阱”,好让学生的注意力在逐渐放松中又有“紧一紧”的感觉,把练习中碰到的特殊之处有个特定的记忆,那时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
五、学以致用调控作用
学生的出发点是“知”,但最终目标却是“行”。“行”就是“用”,只有会用才有价值。而当学生一旦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得上,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增添学习的动力,引起高度的重视和注意。
例如:我在教学生认识“人民币”时,让学生在认币、换币、取币和付币这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使学生体悟到生活素材中的数学价值。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去学数学,在用中提高注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就能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才能实现少教多学快乐进步。
参考文献
[1] 甄晓慧.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聊城大学,2017.
[2] 刘艳平. 小学数学个性化单元教学改革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 小学数学;注意力;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123-01
一、创设情境调控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的开始,学生的兴奋点有时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有效导入,可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内心,提高教学效果,调制孩子们注意力。能否把学生由“课下”导入“课上”,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新课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别出心裁。 例如:我在教学“确定位置”这一节时,我利用给三毛贴鼻子的课前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学生对位置的关注,并从给三毛鼻子位置的确定迁移到生活中一些物体位置的确定。从而很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中来,这样的导入,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精心设问调控作用
实际数学学科的本源就是为了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好奇是儿童的天性,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问,制造悬念,有意识地把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孩子们的注意力是被完全调动起来的,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除不完和怎么辦都是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他们对答案的渴求是非常有动力的。那么老师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体会到“心通达,言而知”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鸡兔同笼”这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巧妙设计问题的:1.假设笼中全是鸡怎样解答?2.假设笼中全是兔子怎样解答?3.列方程又如何解答?这样提出问题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启发学生去多思。当然问题设计要短而精,过长的问题也会让学生失去听下去的耐心,就不会达到注意力集中的效果。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太难的问题一般都会出现懈怠感,那也和注意力集中有一定的关系,投入到解题时都是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如果问题太难了,会让孩子产生急躁心理,有些孩子甚至会有骚动,那时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分散了。如果这样了,老师就要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再次投入到学习中。
三、时间分配调控作用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是逐渐增强的,并不会在课的一开始就高度集中了,老师教学的内容也不会在上课铃响的第一分钟起就能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我想根据课的不同安排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会在40分钟里摆在不同的位置。
比如认识钟表第一课时,因为是新单元的开始,学生们在平时的预习时就已经表现得兴趣盎然了,那么从课的一开始就能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注意力。那么认识钟表的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甚至更后面的内容时,注意力的最强部分就需要放在课中的不同时间,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实际上就是在体现学科内容的安排上。
四、练习中的调控作用
数学教学中经常会有“练”不够的感觉,我也常常会觉得,有些题目要再讲讲再练练,似乎觉得数学就是在不停地学不停地练当中过来的,实际上是我们忘却了孩子们注意力所能承受的时间,他们的大脑在三四十分钟后就开始疲劳了,这时再讲再练学习效果就开始不理想了。
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分布总是能被调动起来,但是练习时这种效果往往会被忽视,只有新授内容而没有扎实有效的练习,那么知识终将再次被放回到课本中,而不是牢牢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古人说“勤学苦练”,用我们现代眼光看,更要注重“巧练”,对学生一堂课学习的新知识要进行点对点的练习,也就需要针对性的练习,课堂上这样的练习比较多也比较突出,并且这种练习必须是每人都要掌握的,把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地纠正,促使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那么教师在练习中也要重视注意力的调控,在练习设计时,要有侧重,要有“陷阱”,好让学生的注意力在逐渐放松中又有“紧一紧”的感觉,把练习中碰到的特殊之处有个特定的记忆,那时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
五、学以致用调控作用
学生的出发点是“知”,但最终目标却是“行”。“行”就是“用”,只有会用才有价值。而当学生一旦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得上,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增添学习的动力,引起高度的重视和注意。
例如:我在教学生认识“人民币”时,让学生在认币、换币、取币和付币这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使学生体悟到生活素材中的数学价值。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去学数学,在用中提高注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就能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才能实现少教多学快乐进步。
参考文献
[1] 甄晓慧.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聊城大学,2017.
[2] 刘艳平. 小学数学个性化单元教学改革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