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是苦是乐,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
2016年2月,篮球明星姚明在参加NBA全明星比赛活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正在为拿到上海交大的学位而努力撰写论文。在拿到学位前,他需要交一份20000字的论文,当记者问他难度大不大时,姚明说道:“是的,我也许会上网站搜索。”5年前,为了充实自己,姚明进入上海交大读书。大学的课程对他来讲显然太难,他曾在晚会上半开玩笑的说:“我现在完成作业有很大困难,如果可以的话借我抄一下,这样大家都可以完成作业。”虽然太难,但是姚明凭借加倍的付出和努力坚持了过来,并即将拿到学位。
就人具有惰性、贪图轻松安逸的习性而言,学习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管得住自己,需要自己跟自己较劲、摒弃惰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从满足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人成长成才来说,学习也是一件让人能够体验成就感、感到充实快乐的事情。
学习到底是苦还是乐,很关键的因素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在普遍追求人性化和人文关怀的今天,如“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寒窗苦读”、“死读书、读死书”等陈旧的事越来越被人们所抛弃,整个社会更加推崇和提倡的是快乐学习。
有同学说“我天生不是学习的材料”,对学习感到头痛、甚至厌倦,这显然是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任和对学习的推脱。生来就喜欢学习的人毕竟少之又少,那些喜欢学习的同学的热情更多是后天培养、不断强化的结果。他们之所以喜欢学习,是因为他们清楚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能自觉投入到学习中。
退役后的姚明本已“功成名就”,即便想学习,也可以请老师“开小灶”,但他却“自讨苦吃”地选择进入大学,和普通学生一样严谨地按照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50个学分、通过考试的程序获得学位。姚明说:“我需要一个学习氛围,而我相信校园里有最好的学习氛围。”他还说:“学习不是为了单一的某样东西去学习。而我就是有强烈的愿望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对姚明来说,上学同样是够苦够累。上海交大距离他家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在上课期间,为了避开上、下班的交通高峰,他通常早上6点就要出门,带上妻子做的午餐,在学校里和师生们一起度过一天。当记者问他:“读书苦还是训练苦?”他幽默地说:“回答问题最苦!没有一个东西是简单的,想做最好都是很难的,关键是兴趣,能不能苦中作乐。”
要喜欢学习,就要像姚明说的这样,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待学习的快乐心态;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就会不以苦为苦,而是愉快地自讨苦吃、苦中作乐、乐在其中,甚至乐此不疲。
有的同学因为喜欢教某门功课的老师而开始喜欢学习这门功课,而且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就充分说明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有了兴趣,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坚持,我们就会渐渐喜欢上学习,就会把苦差事变成乐趣,带着乐趣去学习。
讲究方法,学习变轻松
有的同学觉得学习苦、学习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习不得法,只知苦读、死读,不知活学、乐学。因为学习不得法,所以事倍功半、劳神费力,觉得苦、觉得累;而学习得法,就会事半功倍、乐在其中,不仅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更加充分地发现、体验学习的乐趣,促进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更加自觉自愿地投身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而且学得轻松、得心应手;而有的同学学得很卖力、很拼搏,学习成绩却不够理想,这其中除了智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等因素之外(就绝大多数人而言,智力上的差异并不明显),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学习方法不够得当。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我们可能就会觉得学习很轻松,也就能够开心的学习。
对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人们已研究、积累了重复学习法、形象化学习法、知识浮现学习法、多方式交替学习法等许多富有成效的方法和经验。我们可以通过虚心听取老师指点、阅读课外读物、上网搜索知道点等途径,了解、掌握这些方法和经验,并运用到学习中,使我们的学习如虎添翼。
我们既要参照、借鉴他人成功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更应根据自身实际,多动脑筋,勤于思考,逐渐摸索、总结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只要我们能够投入学习、用心学习,时时处处存心留意,肯动脑子,就自然会发现、总结出各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从而帮助我们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刻苦勤奋,永远是学习的“王道”
当然,学习方法和技巧只是辅助性的手段,决不能因为有了这些方法和技巧而产生投机取巧心理,企图在学习中图省事、不全心全意投入。这些技巧和手段必须建立在刻苦勤奋的基础之上才能产生作用。
发明大王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如果没有废寝忘食、痴迷忘我的付出,没有一次又一次失败后的坚持,仅凭天才的头脑,他绝对不可能钻研出一项项举世闻名的成果。
在学习上如果不刻苦勤奋,不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再聪明的人也不会“无中生有”、“脑洞大开”。王安石《伤仲永》中的方仲永就是典型例子。他虽然五岁就能作诗,天赋不凡,但由于他父亲每天牵着他四处拜访不同的人,耽误了他的学习,结果“泯然众人矣”,荒废了才华。
再来看看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的成才经历。莫言小时候写作文确实有天赋,但小学五年级时,他被迫辍学回家务农。1976年入伍参军后,他凭借自学,拿起笔开始写作,做起了“作家梦”。当时,莫言写了很多作品,向全国报纸、杂志投稿,被屡屡退稿。那段时间,莫言写得很苦,但并没有什么收获,投出去的稿子都是石沉大海,由于压力大,他开始大把大把地掉头发,被胃病和鼻炎折磨着。莫言发表第一篇小说是在1981年,距他参军做“作家梦”,已苦苦坚持了5个年头。勤奋与坚持,终于让他有所收获,此后他的作品不断发表。1982年,靠着发表的8篇小说,超龄的他被破例留在了部队,并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成名后的莫言写作依然勤奋,他始终是一个有着钢铁般意志、不肯轻易放弃的人。莫言的大哥曾经动情地说,莫言很勤奋,他不会用电脑、用笔写文章,手上的茧子很厚。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全书55万字,写了43天,最多的时候一天写1.65万字,平均一天睡三个小时。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而潜心创作的。
是勤奋与刻苦,让莫言收获了丰硕果实。从1981年发表处女作至今,莫言创作生涯已达34年,共发表81篇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9部影视文学剧本、2部话剧作品。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道理,大概我们都有过切身感受:放暑假或寒假的时候,如果我们因贪玩等原因而荒疏了学业,开学之后就会对功课觉得陌生;而如果我们坚持假期里学习,开学后对新知识的学习就会显得从容顺畅。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付出越多,往往收获越多。任何劳动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勤奋和刻苦,学习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要想取得理想成绩,不可能不劳而获,必须付诸于勤奋与刻苦,并智慧巧妙地讲究学习方法,将学习的“辛苦”转化为乐趣,说服、激励自己以苦为乐,在心态上把学习变成轻松愉快的事情,从而快乐、方法得当、勤奋地投入学习,畅游知识的海洋,增长才智,提升素质。
2016年2月,篮球明星姚明在参加NBA全明星比赛活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正在为拿到上海交大的学位而努力撰写论文。在拿到学位前,他需要交一份20000字的论文,当记者问他难度大不大时,姚明说道:“是的,我也许会上网站搜索。”5年前,为了充实自己,姚明进入上海交大读书。大学的课程对他来讲显然太难,他曾在晚会上半开玩笑的说:“我现在完成作业有很大困难,如果可以的话借我抄一下,这样大家都可以完成作业。”虽然太难,但是姚明凭借加倍的付出和努力坚持了过来,并即将拿到学位。
就人具有惰性、贪图轻松安逸的习性而言,学习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管得住自己,需要自己跟自己较劲、摒弃惰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从满足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人成长成才来说,学习也是一件让人能够体验成就感、感到充实快乐的事情。
学习到底是苦还是乐,很关键的因素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在普遍追求人性化和人文关怀的今天,如“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寒窗苦读”、“死读书、读死书”等陈旧的事越来越被人们所抛弃,整个社会更加推崇和提倡的是快乐学习。
有同学说“我天生不是学习的材料”,对学习感到头痛、甚至厌倦,这显然是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任和对学习的推脱。生来就喜欢学习的人毕竟少之又少,那些喜欢学习的同学的热情更多是后天培养、不断强化的结果。他们之所以喜欢学习,是因为他们清楚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能自觉投入到学习中。
退役后的姚明本已“功成名就”,即便想学习,也可以请老师“开小灶”,但他却“自讨苦吃”地选择进入大学,和普通学生一样严谨地按照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50个学分、通过考试的程序获得学位。姚明说:“我需要一个学习氛围,而我相信校园里有最好的学习氛围。”他还说:“学习不是为了单一的某样东西去学习。而我就是有强烈的愿望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对姚明来说,上学同样是够苦够累。上海交大距离他家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在上课期间,为了避开上、下班的交通高峰,他通常早上6点就要出门,带上妻子做的午餐,在学校里和师生们一起度过一天。当记者问他:“读书苦还是训练苦?”他幽默地说:“回答问题最苦!没有一个东西是简单的,想做最好都是很难的,关键是兴趣,能不能苦中作乐。”
要喜欢学习,就要像姚明说的这样,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待学习的快乐心态;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就会不以苦为苦,而是愉快地自讨苦吃、苦中作乐、乐在其中,甚至乐此不疲。
有的同学因为喜欢教某门功课的老师而开始喜欢学习这门功课,而且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就充分说明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有了兴趣,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坚持,我们就会渐渐喜欢上学习,就会把苦差事变成乐趣,带着乐趣去学习。
讲究方法,学习变轻松
有的同学觉得学习苦、学习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习不得法,只知苦读、死读,不知活学、乐学。因为学习不得法,所以事倍功半、劳神费力,觉得苦、觉得累;而学习得法,就会事半功倍、乐在其中,不仅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更加充分地发现、体验学习的乐趣,促进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更加自觉自愿地投身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而且学得轻松、得心应手;而有的同学学得很卖力、很拼搏,学习成绩却不够理想,这其中除了智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等因素之外(就绝大多数人而言,智力上的差异并不明显),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学习方法不够得当。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我们可能就会觉得学习很轻松,也就能够开心的学习。
对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人们已研究、积累了重复学习法、形象化学习法、知识浮现学习法、多方式交替学习法等许多富有成效的方法和经验。我们可以通过虚心听取老师指点、阅读课外读物、上网搜索知道点等途径,了解、掌握这些方法和经验,并运用到学习中,使我们的学习如虎添翼。
我们既要参照、借鉴他人成功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更应根据自身实际,多动脑筋,勤于思考,逐渐摸索、总结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只要我们能够投入学习、用心学习,时时处处存心留意,肯动脑子,就自然会发现、总结出各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从而帮助我们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刻苦勤奋,永远是学习的“王道”
当然,学习方法和技巧只是辅助性的手段,决不能因为有了这些方法和技巧而产生投机取巧心理,企图在学习中图省事、不全心全意投入。这些技巧和手段必须建立在刻苦勤奋的基础之上才能产生作用。
发明大王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如果没有废寝忘食、痴迷忘我的付出,没有一次又一次失败后的坚持,仅凭天才的头脑,他绝对不可能钻研出一项项举世闻名的成果。
在学习上如果不刻苦勤奋,不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再聪明的人也不会“无中生有”、“脑洞大开”。王安石《伤仲永》中的方仲永就是典型例子。他虽然五岁就能作诗,天赋不凡,但由于他父亲每天牵着他四处拜访不同的人,耽误了他的学习,结果“泯然众人矣”,荒废了才华。
再来看看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的成才经历。莫言小时候写作文确实有天赋,但小学五年级时,他被迫辍学回家务农。1976年入伍参军后,他凭借自学,拿起笔开始写作,做起了“作家梦”。当时,莫言写了很多作品,向全国报纸、杂志投稿,被屡屡退稿。那段时间,莫言写得很苦,但并没有什么收获,投出去的稿子都是石沉大海,由于压力大,他开始大把大把地掉头发,被胃病和鼻炎折磨着。莫言发表第一篇小说是在1981年,距他参军做“作家梦”,已苦苦坚持了5个年头。勤奋与坚持,终于让他有所收获,此后他的作品不断发表。1982年,靠着发表的8篇小说,超龄的他被破例留在了部队,并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成名后的莫言写作依然勤奋,他始终是一个有着钢铁般意志、不肯轻易放弃的人。莫言的大哥曾经动情地说,莫言很勤奋,他不会用电脑、用笔写文章,手上的茧子很厚。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全书55万字,写了43天,最多的时候一天写1.65万字,平均一天睡三个小时。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而潜心创作的。
是勤奋与刻苦,让莫言收获了丰硕果实。从1981年发表处女作至今,莫言创作生涯已达34年,共发表81篇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9部影视文学剧本、2部话剧作品。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道理,大概我们都有过切身感受:放暑假或寒假的时候,如果我们因贪玩等原因而荒疏了学业,开学之后就会对功课觉得陌生;而如果我们坚持假期里学习,开学后对新知识的学习就会显得从容顺畅。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付出越多,往往收获越多。任何劳动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勤奋和刻苦,学习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要想取得理想成绩,不可能不劳而获,必须付诸于勤奋与刻苦,并智慧巧妙地讲究学习方法,将学习的“辛苦”转化为乐趣,说服、激励自己以苦为乐,在心态上把学习变成轻松愉快的事情,从而快乐、方法得当、勤奋地投入学习,畅游知识的海洋,增长才智,提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