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8年秋,福州、郑州、西宁、西昌等城市试点的“时间银行”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经过10年的摸索,瑞士的“时间银行”养老方式在我国开始落地生根……
储蓄爱心 上网“兑现”
2018年12月5日,在郑州市金水区南阳新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志愿者刘女士在微信公众号“绿城社工服务站”上的“时间银行”界面。根据操作提示,申请用225积分兑换一个3层保温盒。绿城社工爱心“时间银行”副行长负责人扫了一下刘女士手机上生成的二维码,手机立刻显示“兑换成功,已核销”字样。刘女士的服务时长也随之减少225小时。这是绿城社工服务站线下爱心“时间银行”开业后实现的第一例兑换。
据绿城社工服务站“时间银行”行长刘芳介绍,在“时间银行”的探索上,郑州绿城社工已经走了近7个年头。在2011年至2013年,绿城社工服务站依托其官网在郑州市率先开通了电子“时间银行”,并在线下发行《爱心时间存折》小红本,主要功能是帮助志愿者记录服务时长,用于志愿者评优评先、开具社会实践证明之用。同时,当志愿者有需要时,可凭借志愿服务时长申请相关服务。2014年至2017年,该站依托手机微信技术,在河南省率先开通了手机微信“时间银行”,“时间银行”不仅能够帮助志愿者线上记录服务时长,还能够在线上申请兑换。“考虑到不少老年志愿者不会用手机微信的情况,我们就专门为他们量身订制了《爱心时间存折》小红本,只要活动负责人签字盖章确认,持小红本也能来线下的‘时间银行’申领心仪的物资或服务。”
瑞士首创 多国尝试
2007年,瑞士非营利组织施善基金会在小城圣加仑和阿彭策尔地区展开了一项有趣的尝试:鼓励人们照顾陌生老人,并将做义工的时间积累起来,等将来自己年老或生病需要照顾时,再接受他人的义工服务。这个项目被形象地称为“时间银行”。
据“瑞士资讯”网站报道,项目的参与者们一般每周进行两次上门服务,每次劳动两小时,任务包括替老人整理房间、购物及推老人出门晒太阳、陪聊等。一年后,时间银行统计出服务者的工作时长,并发给他们储蓄卡,当服务者需要别人照顾时,可以凭卡去时间银行支取“时间和时间利息”,换取免费服务。如果服务者直到去世也没用完卡中的时间,银行会把“余额”折算成一定的金钱或物质奖励,交给其遗产继承人。
这一项目要求申请者是健康、善于沟通、充满爱心的本地人,最重要的是时间充裕,因此服务者几乎都是退休人士。事实上,在这一项目中,主要是60多岁的老人在照顾80多岁的老人。
事情进展颇为顺利,因此在2012年,瑞士联邦社会保险部将之纳入国家政策,成立时间银行基金会,并整合了其他地区性公益团体的资源。
时间银行最早的倡导者是美国人埃德加·卡恩,他希望“人们互助互惠、分享价值”的模式能为社会变革带来一些精神和经济效益。在瑞士之前,有不少国家将相似的理念贯彻于养老事业。
20世纪90年代,时间银行进入了中国。据报道,上海市虹口区晋阳社区居委会1998年就创立了“时间储存式为老人服务模式”。2013年9月28日,武汉成立首家时间银行,一个月内有30多人通过志愿服务“存入”了时间。今年7月18日,南京市鼓楼区时间银行互联网服务平台上线,志愿者可以在线“接单”。
观念与制度 与时俱进
有专家指出,通过时间银行养老,本质上是一种民间互助的循环服务模式,这对社会资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人们缺乏义务感和认同感,人际关系淡漠疏远,社会资本匮乏,组织集体行动就会十分困难,而时间银行着眼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的未来,这更加挑战人们对社会的信任。
即使在炒热了时间银行养老概念的瑞士,这一模式也尚未得到大规模推行。据报道,迄今实验仍然仅限于人口7.4万的小城圣加仑。经验可资借鉴,民众却心里没底,虽然有评估报告支撑,时间银行基金会和瑞士政府仍然持保守觀望态度,迟迟不敢扩大实施范围。
毫无疑问,“时间银行”的模式确实是值得推广的互助式养老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剂了忙与闲、身体健康状况不同、年龄不同、小区养老服务人员短缺等矛盾,非常实用。只是因为国情和人员素质的不同,暂时还无法全面推广,但相信将来它一定是我国的养老方式中极好的补充。
储蓄爱心 上网“兑现”
2018年12月5日,在郑州市金水区南阳新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志愿者刘女士在微信公众号“绿城社工服务站”上的“时间银行”界面。根据操作提示,申请用225积分兑换一个3层保温盒。绿城社工爱心“时间银行”副行长负责人扫了一下刘女士手机上生成的二维码,手机立刻显示“兑换成功,已核销”字样。刘女士的服务时长也随之减少225小时。这是绿城社工服务站线下爱心“时间银行”开业后实现的第一例兑换。
据绿城社工服务站“时间银行”行长刘芳介绍,在“时间银行”的探索上,郑州绿城社工已经走了近7个年头。在2011年至2013年,绿城社工服务站依托其官网在郑州市率先开通了电子“时间银行”,并在线下发行《爱心时间存折》小红本,主要功能是帮助志愿者记录服务时长,用于志愿者评优评先、开具社会实践证明之用。同时,当志愿者有需要时,可凭借志愿服务时长申请相关服务。2014年至2017年,该站依托手机微信技术,在河南省率先开通了手机微信“时间银行”,“时间银行”不仅能够帮助志愿者线上记录服务时长,还能够在线上申请兑换。“考虑到不少老年志愿者不会用手机微信的情况,我们就专门为他们量身订制了《爱心时间存折》小红本,只要活动负责人签字盖章确认,持小红本也能来线下的‘时间银行’申领心仪的物资或服务。”
瑞士首创 多国尝试
2007年,瑞士非营利组织施善基金会在小城圣加仑和阿彭策尔地区展开了一项有趣的尝试:鼓励人们照顾陌生老人,并将做义工的时间积累起来,等将来自己年老或生病需要照顾时,再接受他人的义工服务。这个项目被形象地称为“时间银行”。
据“瑞士资讯”网站报道,项目的参与者们一般每周进行两次上门服务,每次劳动两小时,任务包括替老人整理房间、购物及推老人出门晒太阳、陪聊等。一年后,时间银行统计出服务者的工作时长,并发给他们储蓄卡,当服务者需要别人照顾时,可以凭卡去时间银行支取“时间和时间利息”,换取免费服务。如果服务者直到去世也没用完卡中的时间,银行会把“余额”折算成一定的金钱或物质奖励,交给其遗产继承人。
这一项目要求申请者是健康、善于沟通、充满爱心的本地人,最重要的是时间充裕,因此服务者几乎都是退休人士。事实上,在这一项目中,主要是60多岁的老人在照顾80多岁的老人。
事情进展颇为顺利,因此在2012年,瑞士联邦社会保险部将之纳入国家政策,成立时间银行基金会,并整合了其他地区性公益团体的资源。
时间银行最早的倡导者是美国人埃德加·卡恩,他希望“人们互助互惠、分享价值”的模式能为社会变革带来一些精神和经济效益。在瑞士之前,有不少国家将相似的理念贯彻于养老事业。
20世纪90年代,时间银行进入了中国。据报道,上海市虹口区晋阳社区居委会1998年就创立了“时间储存式为老人服务模式”。2013年9月28日,武汉成立首家时间银行,一个月内有30多人通过志愿服务“存入”了时间。今年7月18日,南京市鼓楼区时间银行互联网服务平台上线,志愿者可以在线“接单”。
观念与制度 与时俱进
有专家指出,通过时间银行养老,本质上是一种民间互助的循环服务模式,这对社会资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人们缺乏义务感和认同感,人际关系淡漠疏远,社会资本匮乏,组织集体行动就会十分困难,而时间银行着眼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的未来,这更加挑战人们对社会的信任。
即使在炒热了时间银行养老概念的瑞士,这一模式也尚未得到大规模推行。据报道,迄今实验仍然仅限于人口7.4万的小城圣加仑。经验可资借鉴,民众却心里没底,虽然有评估报告支撑,时间银行基金会和瑞士政府仍然持保守觀望态度,迟迟不敢扩大实施范围。
毫无疑问,“时间银行”的模式确实是值得推广的互助式养老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剂了忙与闲、身体健康状况不同、年龄不同、小区养老服务人员短缺等矛盾,非常实用。只是因为国情和人员素质的不同,暂时还无法全面推广,但相信将来它一定是我国的养老方式中极好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