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仍然和以往一样被动地去接受,并没有体现自己在阅读之中的主体地位。本文借助接受美学理论,以《哈姆雷特》为例,尝试打破过去阅读教学的模式,探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關键词:整本书阅读;接受美学;《哈姆雷特》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7-087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单篇选文或者节选较长文本的教学方式,文本有一定的长度更能促进学生进入沉浸阅读状态,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限于课时,课堂上的指导主要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让学生知晓该如何去进行整本书阅读,这样他们在课外也可以自主地进行阅读。整本书阅读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对选定篇目的整本书阅读和探讨,掌握如何去自主阅读更多书籍。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仍然和以往一样被动地去接受,并没有体现自己在阅读之中的主体地位。
接受美学突出了读者在阅读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作品的意义乃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的产物。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打破以往阅读教学的局限,重视学生对文本意义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与方法。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接受美学力倡读者中心论,相较于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该理论更看重读者自身在阅读时发挥的作用。受读者中心论启发,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时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本书阅读所需要花费的时长比传统阅读要长,学生无法做到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阅读任务,因而课堂的指导变得尤为重要。通过教师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知晓该如何去进行整本书阅读,如何在课外也可以自主地进行整本书阅读。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课堂的积极性,笔者先安排了一节导读课来介绍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因为在过去学生已经学习过《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片段,所以学生对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风格有一点的了解。在布置完整本书篇目之后,有学生反映了版本较多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于是笔者让这一学生所在的小组搜集各个版本的译作,在课堂上展示相同的篇章,由全班一起选择出大家比较喜欢的版本,以便开始进行整本书阅读时读本能够统一。之所以要选择同一个译本是为了之后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和讨论更加方便。译本搜集小组的几位同学很积极地去搜集各种译本,并且在课堂中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所找的版本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选择译本的活动不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提升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者创作的文本是“第一文本”,而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成为“第二文本”。这是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课堂,所以译本的决定权在于学生而不是教师,当然笔者也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讨论,选出自己喜欢的版本并讲明理由。
这节导读课气氛很热烈,尤其是探讨选择哪一个译本时,学生们各抒己见,看得出学生们课下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尤其是搜集版本小组的几位同学,很好地使用了自己的选择权。在这节课中,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也看到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提升。
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如果遇到类似的版本选择问题,应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而不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规定学生作品的版本。教师在教学充当及时接收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角色,而不是包办一切的决策者。
二、重视学生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指在阅读之前读者的大脑并非是一块干净的“白板”,而是已会形成对文本的“预定图示”,这种对作品的心理预期会指引读者的阅读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的期待视野决定了他们对整本书阅读作品的投入程度。对教师而言,“期待视野”值得关注,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后续阅读的情况。
在整本书阅读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发挥学生期待视野所起到的正向期待作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
当被告知这学期的整本书阅读书目为《哈姆雷特》后,不少学生表现出对作品没兴趣,不想去读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三个原因:学生学习过课本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选读,读不惯作者的文风;学生认为莎士比亚笔下的丹麦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离自己很远,读起来没有任何代入感;戏剧作品人物对话太多,情节不够精彩。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去阅读作品,但是已经受到之前的经验影响而失去了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如果教师不对此加以干预,学生依据现有的期待视野是无法对他们的整本书阅读起正向作用的。
为了唤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在导读课中笔者选择用迪士尼经典动画片《狮子王》来引入这部经典戏剧作品。不少学生在看到“辛巴”非常疑惑,为什么在《哈姆雷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会用这部动画片来引入。笔者提示学生这部备受大众喜爱的动画片正是以大家接下来阅读的作品为蓝本而完成的。不少学生表示不可置信,自己从小看过的动画片怎么会和这部经典戏剧有关联呢?一个发生在非洲大草原动物王国的故事怎么就成了莎翁笔下的经典作品的改编?笔者鼓励学生与其坐着空想不如赶紧进入阅读,自己去一探究竟。这一环节的创设旨在调整学生的视野结构,发挥期待视野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去对待文本。
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前,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了解学生们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积累,依照学生们的“预定图示”来调动或者调整学生们的态度,充分发挥期待视野的正向指导作用。
三、创造多元化的文本解读
从学生们上交的读后感中,笔者发现一个整本书阅读中常见的问题——阅读视角的雷同。班级中绝大多数人对这出戏剧的解读都侧重在“复仇”这一角度,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应该是一种创造性阅读,然而作业所反馈的却是千篇一律地品读,这是无趣甚至不动脑筋的阅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复仇”这一角度的确是学生们在阅读时最容易关注到的,可以认为学生们习惯性地从一个非常普遍且常见的视角去阅读。 接受美学理论提出文本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需要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完成对文本意义的探索。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文本是一种召唤结构,该结构要求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实现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作用是在作品、作者和学生之间搭起桥梁,帮助学生完成“第二文本”的建构。在课堂中教师应改变过去以标准化解读替代学生阅读实践活动的旧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重视每一个学生从文本之中读出了什么。
笔者决定从“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入手,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鉴于学生们的阅读视角单一,深思熟虑后,笔者选择“成长”作为带领学生们再读作品的线索,以这个角度为例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解读。
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只是简单地重读也仍然难以快速找到全新的视角,笔者便要求学生整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心路历程,并在课堂中带着学生探索文本。考虑到发现“成长”这个视角有些难度,笔者在和同学们分析心路时会有一些提示,比如提到哈姆雷特前后心路的區别,是否有变化等等。经过课堂热烈的讨论,笔者再让学生试着概括《哈姆雷特》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班级中有几个学生一下子能答到“成长”这个关键词。这节课的主要目的至此已达到,即学生经过精读文本,赋予了这个传统复仇故事一个全新的视角,做到了去读出不同的“哈姆雷特”而非千篇一律的复仇王子。
课堂上对文本的梳理旨在让学生意识到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不应该拘泥于传统视角,要读出自己的版本。这也是每一次进行整本书阅读都应该做到的——创造性地去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视角。整本书阅读强调开阔学生的视野,那么势必需要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与作品对话,从而领悟作品的意义。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借助接受美学理论指导教学,更能发挥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更好地去完成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己在课外进行更多整本书作品阅读的兴趣。当然,阅读教学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也需要我们教师吸收更先进的理论和策略,进一步丰富高中语文阶段的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余党绪,叶开.为什么我们都主张“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6(7/8A).
[2]余党绪.“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J].语文学习,2016(07).
[3]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苏州市木渎金山高级中学,江苏 苏州215000)
關键词:整本书阅读;接受美学;《哈姆雷特》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7-087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单篇选文或者节选较长文本的教学方式,文本有一定的长度更能促进学生进入沉浸阅读状态,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限于课时,课堂上的指导主要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让学生知晓该如何去进行整本书阅读,这样他们在课外也可以自主地进行阅读。整本书阅读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对选定篇目的整本书阅读和探讨,掌握如何去自主阅读更多书籍。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仍然和以往一样被动地去接受,并没有体现自己在阅读之中的主体地位。
接受美学突出了读者在阅读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作品的意义乃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的产物。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打破以往阅读教学的局限,重视学生对文本意义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与方法。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接受美学力倡读者中心论,相较于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该理论更看重读者自身在阅读时发挥的作用。受读者中心论启发,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时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本书阅读所需要花费的时长比传统阅读要长,学生无法做到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阅读任务,因而课堂的指导变得尤为重要。通过教师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知晓该如何去进行整本书阅读,如何在课外也可以自主地进行整本书阅读。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课堂的积极性,笔者先安排了一节导读课来介绍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因为在过去学生已经学习过《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片段,所以学生对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风格有一点的了解。在布置完整本书篇目之后,有学生反映了版本较多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于是笔者让这一学生所在的小组搜集各个版本的译作,在课堂上展示相同的篇章,由全班一起选择出大家比较喜欢的版本,以便开始进行整本书阅读时读本能够统一。之所以要选择同一个译本是为了之后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和讨论更加方便。译本搜集小组的几位同学很积极地去搜集各种译本,并且在课堂中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所找的版本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选择译本的活动不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提升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者创作的文本是“第一文本”,而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成为“第二文本”。这是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课堂,所以译本的决定权在于学生而不是教师,当然笔者也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讨论,选出自己喜欢的版本并讲明理由。
这节导读课气氛很热烈,尤其是探讨选择哪一个译本时,学生们各抒己见,看得出学生们课下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尤其是搜集版本小组的几位同学,很好地使用了自己的选择权。在这节课中,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也看到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提升。
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如果遇到类似的版本选择问题,应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而不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规定学生作品的版本。教师在教学充当及时接收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角色,而不是包办一切的决策者。
二、重视学生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指在阅读之前读者的大脑并非是一块干净的“白板”,而是已会形成对文本的“预定图示”,这种对作品的心理预期会指引读者的阅读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的期待视野决定了他们对整本书阅读作品的投入程度。对教师而言,“期待视野”值得关注,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后续阅读的情况。
在整本书阅读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发挥学生期待视野所起到的正向期待作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
当被告知这学期的整本书阅读书目为《哈姆雷特》后,不少学生表现出对作品没兴趣,不想去读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三个原因:学生学习过课本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选读,读不惯作者的文风;学生认为莎士比亚笔下的丹麦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离自己很远,读起来没有任何代入感;戏剧作品人物对话太多,情节不够精彩。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去阅读作品,但是已经受到之前的经验影响而失去了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如果教师不对此加以干预,学生依据现有的期待视野是无法对他们的整本书阅读起正向作用的。
为了唤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在导读课中笔者选择用迪士尼经典动画片《狮子王》来引入这部经典戏剧作品。不少学生在看到“辛巴”非常疑惑,为什么在《哈姆雷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会用这部动画片来引入。笔者提示学生这部备受大众喜爱的动画片正是以大家接下来阅读的作品为蓝本而完成的。不少学生表示不可置信,自己从小看过的动画片怎么会和这部经典戏剧有关联呢?一个发生在非洲大草原动物王国的故事怎么就成了莎翁笔下的经典作品的改编?笔者鼓励学生与其坐着空想不如赶紧进入阅读,自己去一探究竟。这一环节的创设旨在调整学生的视野结构,发挥期待视野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去对待文本。
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前,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了解学生们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积累,依照学生们的“预定图示”来调动或者调整学生们的态度,充分发挥期待视野的正向指导作用。
三、创造多元化的文本解读
从学生们上交的读后感中,笔者发现一个整本书阅读中常见的问题——阅读视角的雷同。班级中绝大多数人对这出戏剧的解读都侧重在“复仇”这一角度,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应该是一种创造性阅读,然而作业所反馈的却是千篇一律地品读,这是无趣甚至不动脑筋的阅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复仇”这一角度的确是学生们在阅读时最容易关注到的,可以认为学生们习惯性地从一个非常普遍且常见的视角去阅读。 接受美学理论提出文本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需要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完成对文本意义的探索。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文本是一种召唤结构,该结构要求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实现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作用是在作品、作者和学生之间搭起桥梁,帮助学生完成“第二文本”的建构。在课堂中教师应改变过去以标准化解读替代学生阅读实践活动的旧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重视每一个学生从文本之中读出了什么。
笔者决定从“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入手,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鉴于学生们的阅读视角单一,深思熟虑后,笔者选择“成长”作为带领学生们再读作品的线索,以这个角度为例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解读。
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只是简单地重读也仍然难以快速找到全新的视角,笔者便要求学生整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心路历程,并在课堂中带着学生探索文本。考虑到发现“成长”这个视角有些难度,笔者在和同学们分析心路时会有一些提示,比如提到哈姆雷特前后心路的區别,是否有变化等等。经过课堂热烈的讨论,笔者再让学生试着概括《哈姆雷特》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班级中有几个学生一下子能答到“成长”这个关键词。这节课的主要目的至此已达到,即学生经过精读文本,赋予了这个传统复仇故事一个全新的视角,做到了去读出不同的“哈姆雷特”而非千篇一律的复仇王子。
课堂上对文本的梳理旨在让学生意识到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不应该拘泥于传统视角,要读出自己的版本。这也是每一次进行整本书阅读都应该做到的——创造性地去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视角。整本书阅读强调开阔学生的视野,那么势必需要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与作品对话,从而领悟作品的意义。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借助接受美学理论指导教学,更能发挥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更好地去完成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己在课外进行更多整本书作品阅读的兴趣。当然,阅读教学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也需要我们教师吸收更先进的理论和策略,进一步丰富高中语文阶段的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余党绪,叶开.为什么我们都主张“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6(7/8A).
[2]余党绪.“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J].语文学习,2016(07).
[3]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苏州市木渎金山高级中学,江苏 苏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