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含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地图、图表的基本技能,是国家地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地理教学目标之一。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也是地理教学特殊之所在。因为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其范围十分广,大到全球,小到某个区域,如此广阔的研究对象,单凭眼睛是不能直接把它收尽眼底的,只有通过地图,才能一览无余。
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是中学地理教学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同时也是当前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中学地理学科具体教学过程的一项内容。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在国家急需创新型、能力型人才的今天,鉴于地理教学的特殊性,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地图的突出作用,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以确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地理能力。在教育部最近新制定的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对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方面提出了要求:“能够独立阅读和使用地理图像并用于解释一定的地理现象,分析和解决一定的地理问题,独立绘制简单的地图、示意图和统计图表。”如何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地理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详解读图知识,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初中生第一次正规地学习地理和学习地图,首先要从认识地图的基本要素开始,如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位置、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内容及用途,进一步认识各种等值线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剖面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图等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如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同时还要注意纠正学生在用图中的不正确习惯和方法。如把地图上的方向不说东南西北,而是说成“上下左右”;有时对不同图例分辨不清,如国界线与省界线、淡水湖与咸水湖、铁路线与公路线或高速公路线等;看河流不注意分清上游和下游;看地形图不知道要先看高度表等等。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是提高读图能力的基础。
二、养成读图、用图习惯,提高读图技能
阅读地图的过程与文字学习不同,读图不是简单的感知,而必须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学生的读图能力是由图表感知能力、空间与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基础知识和基本读图方法等因素构成,是在对一幅新的地理图表的综合、整合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学生能够独立地从一幅没有读过的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叫做地图的判读能力。读图能力的认知过程一般分为两个能力层次:一是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即获取“那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能力,如地名、位置、数字、零散的分布知识等。此阶段不需要思维加工,直接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事物的表面特征,该过程反映了读图的感性认知过程,即地图的初读阶段。二是显性和隐性信息的获取能力,即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分布规律、解释原因的能力。如从《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图》中得出,此图的表层信息是那些具体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而深层信息则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这一分布位置恰好在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转换地带,又是大江大河的中游地段等。学生地图表象积累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其地理思维能力就会越强,所能获取的深层信息量就越丰富,读图能力也会越强。
三、以图导学,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图作为多种地理要素组合及分布的图象,具有极强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它的吸引力和可读性极强,有利于学生大脑的开发和形象思维的发展。在新编的初中地理教材中许多的地理课文,其内容几乎囊括在一两幅地图中。在教这样的课文时,笔者往往采用以图导学、读图为主的方法。其做法是首先由学生观察地图,获取表层地理信息,进而由表层信息到深层思考,一步步深入,解释原因、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广西——祖国的南大门》这一课时,一开始,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广西地形、山河分布图》和《广西城市、交通图》,说出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地理信息?学生通过读图,很快把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了交流,主要信息有:1.地理位置方面:(1)海陆位置:广西位于祖国的南部沿海,南临南海。(2)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广西中部,广西大部分位于亚热带。(3)邻国位置:与东南亚国家越南山水相连,与东盟国家隔海相望。(4)邻省位置(邻省有4个)。2.地形、地势特点:以山地、丘陵为主。3.河流方面:珠江水系遍布全境,水能丰富。4.主要城市。5.主要铁路、公路……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表面信息中分析广西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广西地形、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如粮食作物、亚热带经济发展的优势)等问题,再进一步分析广西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1.发展水电的优势。2.西南出海大通道——交通运输业(铁路、公路、海港)的发展优势。3.泛珠三角工业发展的优势。4.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优势等。通过读图,学生实际上已经把本课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比单纯读文字的印象要深,理解更透彻,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紧密结合地图进行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有人说“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此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对它如何运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这层意义上说,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发展自己的能力。如在上《珠江三角洲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安排学生观察课本中的《珠江三角洲示意图》,注意从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观察。然后要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珠江三角洲为什么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2)深圳和珠海为什么最早被我国设立为经济特区?学生通过读图,很自然地学会从地理位置(沿海、面向东南亚、邻港澳、侨乡)、水陆交通便利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形特点、河流、城市位置关系,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珠江水系由哪些河流组成,在什么地方入海,珠江口的东西两侧各是哪些城市等,要求学生把整幅图的轮廓,以及图中的主要地理事物熟记在心。最后,在学完课文知识后,还布置学生画一幅珠江三角洲简图,把主要的地理事物的特点、位置熟记在心。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中一切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的简化和替代者。地理知识凭借地图呈现出来,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点。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应用地图的方式直接相关。正确用图,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课时脑、手、眼、口等多管齐下,这样知识在大脑中的印象才会更深刻,记忆的知识更牢靠。
(责编 庞丹丹)
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是中学地理教学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同时也是当前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中学地理学科具体教学过程的一项内容。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在国家急需创新型、能力型人才的今天,鉴于地理教学的特殊性,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地图的突出作用,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以确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地理能力。在教育部最近新制定的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对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方面提出了要求:“能够独立阅读和使用地理图像并用于解释一定的地理现象,分析和解决一定的地理问题,独立绘制简单的地图、示意图和统计图表。”如何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地理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详解读图知识,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初中生第一次正规地学习地理和学习地图,首先要从认识地图的基本要素开始,如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位置、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内容及用途,进一步认识各种等值线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剖面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图等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如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同时还要注意纠正学生在用图中的不正确习惯和方法。如把地图上的方向不说东南西北,而是说成“上下左右”;有时对不同图例分辨不清,如国界线与省界线、淡水湖与咸水湖、铁路线与公路线或高速公路线等;看河流不注意分清上游和下游;看地形图不知道要先看高度表等等。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是提高读图能力的基础。
二、养成读图、用图习惯,提高读图技能
阅读地图的过程与文字学习不同,读图不是简单的感知,而必须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学生的读图能力是由图表感知能力、空间与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基础知识和基本读图方法等因素构成,是在对一幅新的地理图表的综合、整合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学生能够独立地从一幅没有读过的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叫做地图的判读能力。读图能力的认知过程一般分为两个能力层次:一是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即获取“那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能力,如地名、位置、数字、零散的分布知识等。此阶段不需要思维加工,直接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事物的表面特征,该过程反映了读图的感性认知过程,即地图的初读阶段。二是显性和隐性信息的获取能力,即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分布规律、解释原因的能力。如从《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图》中得出,此图的表层信息是那些具体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而深层信息则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这一分布位置恰好在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转换地带,又是大江大河的中游地段等。学生地图表象积累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其地理思维能力就会越强,所能获取的深层信息量就越丰富,读图能力也会越强。
三、以图导学,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图作为多种地理要素组合及分布的图象,具有极强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它的吸引力和可读性极强,有利于学生大脑的开发和形象思维的发展。在新编的初中地理教材中许多的地理课文,其内容几乎囊括在一两幅地图中。在教这样的课文时,笔者往往采用以图导学、读图为主的方法。其做法是首先由学生观察地图,获取表层地理信息,进而由表层信息到深层思考,一步步深入,解释原因、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广西——祖国的南大门》这一课时,一开始,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广西地形、山河分布图》和《广西城市、交通图》,说出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地理信息?学生通过读图,很快把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了交流,主要信息有:1.地理位置方面:(1)海陆位置:广西位于祖国的南部沿海,南临南海。(2)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广西中部,广西大部分位于亚热带。(3)邻国位置:与东南亚国家越南山水相连,与东盟国家隔海相望。(4)邻省位置(邻省有4个)。2.地形、地势特点:以山地、丘陵为主。3.河流方面:珠江水系遍布全境,水能丰富。4.主要城市。5.主要铁路、公路……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表面信息中分析广西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广西地形、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如粮食作物、亚热带经济发展的优势)等问题,再进一步分析广西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1.发展水电的优势。2.西南出海大通道——交通运输业(铁路、公路、海港)的发展优势。3.泛珠三角工业发展的优势。4.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优势等。通过读图,学生实际上已经把本课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比单纯读文字的印象要深,理解更透彻,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紧密结合地图进行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有人说“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此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对它如何运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这层意义上说,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发展自己的能力。如在上《珠江三角洲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安排学生观察课本中的《珠江三角洲示意图》,注意从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观察。然后要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珠江三角洲为什么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2)深圳和珠海为什么最早被我国设立为经济特区?学生通过读图,很自然地学会从地理位置(沿海、面向东南亚、邻港澳、侨乡)、水陆交通便利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形特点、河流、城市位置关系,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珠江水系由哪些河流组成,在什么地方入海,珠江口的东西两侧各是哪些城市等,要求学生把整幅图的轮廓,以及图中的主要地理事物熟记在心。最后,在学完课文知识后,还布置学生画一幅珠江三角洲简图,把主要的地理事物的特点、位置熟记在心。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中一切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的简化和替代者。地理知识凭借地图呈现出来,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点。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应用地图的方式直接相关。正确用图,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课时脑、手、眼、口等多管齐下,这样知识在大脑中的印象才会更深刻,记忆的知识更牢靠。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