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生成,在课本中增加了很多几何知识的内容。对于这一变化,如何更有效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以教材为依托,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在初中学习数轴、平面几何,高中学习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数学内容,非常重要的基础在小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新课标的内容之一,也是初中与小学联系较为密切的部分,因此,在教与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初中的平面几何中的添辅助线,非常重要的要有一种对图形的切拼构造能力和图形的对称、旋转和平移的几何变换能力。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复杂的几何知识,需要丰富的空间观念。这种能力一方面当然主要是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的,但另一方面也要依赖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几何图形的经验、感觉的积累。如果在小学阶段不积累这些空间感觉和经验,到后来这种感觉就失去了,到要用这种感觉时就困难了。
二、对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们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的理解,不象对解决问题教学理解得那么系统。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着总结,并且在此过程中去辨析、实践与反思,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识。
1.空间观念是各方面整体协调的结果。
空间观念是对现实中的物体和几何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的整体把握。从现实中的物体和几何体出发,就会涉及把现实空间中的经验迁移到几何空间中,以此把握几何空间,再用在几何空间中抽象而成的特征、性质来解释现实空间、解决现实空间中的问题,在这样抽象、还原的过程中空间观念才能建立。
2.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的特点。
儿童在几何方面的发展顺序似乎正好同历史上发现(几何)的顺序相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是通过空间中的运动生成的,如儿童接触一个物体时,用手指和手把物体翻转并沿着物体的轮廓移动等动作,儿童才开始明白他周围世界的真实面貌;儿童头脑的工作不象一只照相机拍照片那样,摄下的形象就能成为头脑里的一个“印象”,有时在头脑中构成的东西并非象真实的物体那样。
三、通过研究,促进了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是结合教学现实,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编写的,它是一个系统的知识链。整套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首先在内容选择上以“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切入口。孩子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是孩子展开课程内容学习的基础。从对教材的具体设计中,我们观察到,怎样让课程学习的具体内容一头连着孩子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以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一头又连着数学概念、数学模型是设计者思考最多的问题。比如三年级上册中四边形单元首先出现的就是一幅操场的画面,里面蕴含着很多的平面图形,这样一幅图就让本来抽象的四边形“儿童化”、“生活化”、“现实化”起来。对学生的学习而言,这个抽象的概念就不仅仅是从教师那里获得,更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提取后自主加工和构建的结果;其次,在内容呈现形式上“强调数学学习是一种过程性學习和体验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当今学校的数学课程,可能越来越开始将重心放在人类关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因为只有人在数学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的获得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对现实生活地价值,感受到用数学来解决日常问题的价值。比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周长一课,教材先让学生通过直观和模型感知周长概念,再安排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和物体让学生解决“有没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通过测量的过程和活动的体验,深入对周长的认知,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上述“注重过程学习和体验学习的价值取向”,在内容的组织结构上倾向“强调数学学习应是儿童启己探索与发现的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数学学习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包括探究、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思考等諸多要素,教材给出的知识不是仅仅为了证明结论的正确性,而是提供多样化的素材,启发学生进行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并以自身为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
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在初中学习数轴、平面几何,高中学习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数学内容,非常重要的基础在小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新课标的内容之一,也是初中与小学联系较为密切的部分,因此,在教与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初中的平面几何中的添辅助线,非常重要的要有一种对图形的切拼构造能力和图形的对称、旋转和平移的几何变换能力。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复杂的几何知识,需要丰富的空间观念。这种能力一方面当然主要是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的,但另一方面也要依赖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几何图形的经验、感觉的积累。如果在小学阶段不积累这些空间感觉和经验,到后来这种感觉就失去了,到要用这种感觉时就困难了。
二、对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们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的理解,不象对解决问题教学理解得那么系统。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着总结,并且在此过程中去辨析、实践与反思,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识。
1.空间观念是各方面整体协调的结果。
空间观念是对现实中的物体和几何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的整体把握。从现实中的物体和几何体出发,就会涉及把现实空间中的经验迁移到几何空间中,以此把握几何空间,再用在几何空间中抽象而成的特征、性质来解释现实空间、解决现实空间中的问题,在这样抽象、还原的过程中空间观念才能建立。
2.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的特点。
儿童在几何方面的发展顺序似乎正好同历史上发现(几何)的顺序相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是通过空间中的运动生成的,如儿童接触一个物体时,用手指和手把物体翻转并沿着物体的轮廓移动等动作,儿童才开始明白他周围世界的真实面貌;儿童头脑的工作不象一只照相机拍照片那样,摄下的形象就能成为头脑里的一个“印象”,有时在头脑中构成的东西并非象真实的物体那样。
三、通过研究,促进了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是结合教学现实,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编写的,它是一个系统的知识链。整套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首先在内容选择上以“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切入口。孩子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是孩子展开课程内容学习的基础。从对教材的具体设计中,我们观察到,怎样让课程学习的具体内容一头连着孩子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以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一头又连着数学概念、数学模型是设计者思考最多的问题。比如三年级上册中四边形单元首先出现的就是一幅操场的画面,里面蕴含着很多的平面图形,这样一幅图就让本来抽象的四边形“儿童化”、“生活化”、“现实化”起来。对学生的学习而言,这个抽象的概念就不仅仅是从教师那里获得,更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提取后自主加工和构建的结果;其次,在内容呈现形式上“强调数学学习是一种过程性學习和体验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当今学校的数学课程,可能越来越开始将重心放在人类关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因为只有人在数学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的获得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对现实生活地价值,感受到用数学来解决日常问题的价值。比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周长一课,教材先让学生通过直观和模型感知周长概念,再安排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和物体让学生解决“有没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通过测量的过程和活动的体验,深入对周长的认知,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上述“注重过程学习和体验学习的价值取向”,在内容的组织结构上倾向“强调数学学习应是儿童启己探索与发现的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数学学习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包括探究、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思考等諸多要素,教材给出的知识不是仅仅为了证明结论的正确性,而是提供多样化的素材,启发学生进行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并以自身为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