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新认识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mama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生成,在课本中增加了很多几何知识的内容。对于这一变化,如何更有效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以教材为依托,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在初中学习数轴、平面几何,高中学习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数学内容,非常重要的基础在小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新课标的内容之一,也是初中与小学联系较为密切的部分,因此,在教与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初中的平面几何中的添辅助线,非常重要的要有一种对图形的切拼构造能力和图形的对称、旋转和平移的几何变换能力。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复杂的几何知识,需要丰富的空间观念。这种能力一方面当然主要是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的,但另一方面也要依赖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几何图形的经验、感觉的积累。如果在小学阶段不积累这些空间感觉和经验,到后来这种感觉就失去了,到要用这种感觉时就困难了。
  二、对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们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的理解,不象对解决问题教学理解得那么系统。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着总结,并且在此过程中去辨析、实践与反思,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识。
  1.空间观念是各方面整体协调的结果。
  空间观念是对现实中的物体和几何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的整体把握。从现实中的物体和几何体出发,就会涉及把现实空间中的经验迁移到几何空间中,以此把握几何空间,再用在几何空间中抽象而成的特征、性质来解释现实空间、解决现实空间中的问题,在这样抽象、还原的过程中空间观念才能建立。
  2.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的特点。
  儿童在几何方面的发展顺序似乎正好同历史上发现(几何)的顺序相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是通过空间中的运动生成的,如儿童接触一个物体时,用手指和手把物体翻转并沿着物体的轮廓移动等动作,儿童才开始明白他周围世界的真实面貌;儿童头脑的工作不象一只照相机拍照片那样,摄下的形象就能成为头脑里的一个“印象”,有时在头脑中构成的东西并非象真实的物体那样。
  三、通过研究,促进了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是结合教学现实,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编写的,它是一个系统的知识链。整套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首先在内容选择上以“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切入口。孩子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是孩子展开课程内容学习的基础。从对教材的具体设计中,我们观察到,怎样让课程学习的具体内容一头连着孩子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以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一头又连着数学概念、数学模型是设计者思考最多的问题。比如三年级上册中四边形单元首先出现的就是一幅操场的画面,里面蕴含着很多的平面图形,这样一幅图就让本来抽象的四边形“儿童化”、“生活化”、“现实化”起来。对学生的学习而言,这个抽象的概念就不仅仅是从教师那里获得,更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提取后自主加工和构建的结果;其次,在内容呈现形式上“强调数学学习是一种过程性學习和体验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当今学校的数学课程,可能越来越开始将重心放在人类关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因为只有人在数学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的获得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对现实生活地价值,感受到用数学来解决日常问题的价值。比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周长一课,教材先让学生通过直观和模型感知周长概念,再安排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和物体让学生解决“有没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通过测量的过程和活动的体验,深入对周长的认知,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上述“注重过程学习和体验学习的价值取向”,在内容的组织结构上倾向“强调数学学习应是儿童启己探索与发现的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数学学习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包括探究、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思考等諸多要素,教材给出的知识不是仅仅为了证明结论的正确性,而是提供多样化的素材,启发学生进行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并以自身为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
其他文献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对学生习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为重要。过去学生习作获得的只是一钱不值的框框条条,失去的却是人生中最具价值的个性的展现和发展,学生“怕”,老师“烦”,成了习作教学一道不可逾越的槛。因为学生习作需要一点灵气,教师需要从中获得一种特殊的愉悦,一种对教学的激情。下面,就多年习作实践,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习作习趣  首先,广泛收集阅读材料,打下习作基础
期刊
一、精心设计基本练习,培养學生思维的正确性  如果说课堂练习是一个登楼梯的过程的话,那么,基本练习就是这楼梯中的第一阶。只有这第一阶踩稳、踩实,才能使后面的问题迎刃而解,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顺利发展。因此,教者要根据所授课的内容,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一些基本习题,突出习题设计的目的性、针对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消。在完成基本练习这个环节中,同学们根据刚学到的解题路径和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期刊
一、加强感情朗读训练,激活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方法和技巧特别多。但是通过教低年级这两年,我感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采取一种既简单又灵活的朗读策略就行,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天都有机会大声地带着表情自由朗读。但是大声读不是喊着读,比平时说话声音略大一些就行。以前我总在高年段教学,我班学生的朗读和语感都比较好。自从教了一年级后,孩子小,语感也不好,我就很着急,我用这种方法试了不到一个学期,学生的语
期刊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的老师往往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无视学生的学习需要,把学生当作识字的容器,任意进行“灌输”“注入”,致使一些学生对识字感到厌烦。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改变教学方法,以培养兴趣入手,再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一、激发识字兴趣,培养识字习惯  孩子初入学,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我就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初浅地讲解中国的文字来历,使学生了解汉字的
期刊
我们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近三年来在参与“名师培养工程”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知道在课堂教学中怎样给你的学生一根点燃思维的火柴,又怎样让思维的火焰越燃越旺。  一、注重知情交融,启迪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只有在温馨、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积
期刊
一、发展创造思维,按创造思维的特征进行训练  创造思维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流畅性、灵活性 、独创性。流畅性是指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作出众多反应的能力。灵活性是指思路开阔、善于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能作出不同寻常的新奇反应的能力。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按创造思维的特征进行训练,即要训练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活动,教学时鼓励学生求异,引导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我在给四
期刊
熟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主动地学习,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求知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投入到孜孜以求的体验、探索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情感体验,是理想的教育学模式。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在实现中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以下几点是我成熟的体会,希望能与教育同仁共勉。  一、教学内容及方法应建立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谁都希望自己的学
期刊
自从课程改革以来,作为一线数学教师的我,曾多次参加各类数学培训活动,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收获了一点心得体会,数学教学要追寻知识的本源,为学生搭建平缓的台阶,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轻松地获得数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2010年11月我参加了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其中让我思考最多、感悟最多的,要数柏继明老师老师的课和讲座了。  柏继明老师讲的《鸡兔同笼》这一数学趣题,将本节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期刊
新课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实施教学时,首先应向学生提出巧妙、新颖,而又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疑问,造成悬念。以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再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成功的目的。通过我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小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规律,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课引入,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导入新课力求有趣  大家知道
期刊
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小学課堂上如何让课堂生成更加有效,如何让有效生成成为课堂主流。  (一)学情了解与通晓教材是促进有效生成的前提  教师的积累和睿智首先充分预设学生对教学环节的可能反应以及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要预设学生的反应,常用的方法有:课前谈话了解,课中随机了解等方法,为课堂有效生成作充分准备。因此,了解学生的经验和旧知是有效生成的必然准备。其次要通晓教材,判断生成信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