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教学?我觉得,要想适应新课程及其教法,就必须弄清楚高中历史新课程有三个特点:一是《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即由原来的单纯知识教育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做人;二是要求学生在知识的全面化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和认知;三是要求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要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教师要明确历史课教学中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能结合新标准理解和阐释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对比,找到新旧教材的不同和相同。例如,新教材的编写模式是引入了“模块”式的新历史教材的编写,一改原来教材的“线形”模式。所以,重新认识和熟悉教材,包括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有关的教学参考书籍,弄清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目标,制订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以便使历史与现实相得益彰,真正体现学习的历史“古为今且,以史为鉴”的目标。
其次,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新课标要求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作为历史课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创设多种多样的历史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正确把握学生情感,形成动态的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担当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引导者、合作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把课堂变成师生学习的共同场所,做到师生人格主体的平等,展开教学的互动,让他们在具体的、自主的历史情景下去感悟,进而生发历史情感,这样产生的情感既真实又印象深刻。
再次,历史课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新课程强调了学生在多样化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历史课教师必须提倡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使每个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把原来的“一言堂”或“填鸭式”教学营造成一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保障学生的思考、讨论、争辩,才能最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而历史上除了一些原则性问题外,没有一成不变的、非彼即此的答案,而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的。发展思维成果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可以折射出学生的差异,老师只要抓住了这个特点,就可以使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得到发展。
最后,历史课教师要多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新课程标准》虽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但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强化。在许多具体问题上要求教师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入和发散,可以有效地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有效地培养了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先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竞相发表各自的意见。当出现争执时,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方,并鼓励求异思维,让各方面的观点都摆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尽情地发挥他们思维的潜力,广泛地进行交流。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交流沟通,对历史的感悟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有关如何才能适应新课改,怎样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而这些文章的核心无非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偏向调动学生的积极、趣味性。于是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时我们的教学会被一些假象迷惑,如课堂上学生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历史剧,活动一个接着一个,这时我们会想:学生的思维真的活动了吗,有时我们到外校去听课,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大部分学生貌似认真,参与程度却很低。教育智慧的特征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有时看似平静的课堂,通过教师启迪思维,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同样也会在学生脑海中激起阵阵涟漪,这种内在活动的效果并不比看似热闹的活动差。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其前提就是要充分利用课本,反复阅读课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同时也就能熟练掌握知识,真正达到素质教育所提出的目标。
总之,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历史新课程具体实施的一线教师正是这一改革的担负者,新课标的实施也正是我们教学相长的良好机遇和挑战。所以,只有不断地苦练内功,多学习、多钻研、多思考,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我們也才有可能走向更光明的坦途。
要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教师要明确历史课教学中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能结合新标准理解和阐释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对比,找到新旧教材的不同和相同。例如,新教材的编写模式是引入了“模块”式的新历史教材的编写,一改原来教材的“线形”模式。所以,重新认识和熟悉教材,包括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有关的教学参考书籍,弄清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目标,制订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以便使历史与现实相得益彰,真正体现学习的历史“古为今且,以史为鉴”的目标。
其次,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新课标要求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作为历史课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创设多种多样的历史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正确把握学生情感,形成动态的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担当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引导者、合作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把课堂变成师生学习的共同场所,做到师生人格主体的平等,展开教学的互动,让他们在具体的、自主的历史情景下去感悟,进而生发历史情感,这样产生的情感既真实又印象深刻。
再次,历史课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新课程强调了学生在多样化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历史课教师必须提倡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使每个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把原来的“一言堂”或“填鸭式”教学营造成一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保障学生的思考、讨论、争辩,才能最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而历史上除了一些原则性问题外,没有一成不变的、非彼即此的答案,而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的。发展思维成果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可以折射出学生的差异,老师只要抓住了这个特点,就可以使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得到发展。
最后,历史课教师要多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新课程标准》虽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但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强化。在许多具体问题上要求教师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入和发散,可以有效地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有效地培养了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先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竞相发表各自的意见。当出现争执时,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方,并鼓励求异思维,让各方面的观点都摆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尽情地发挥他们思维的潜力,广泛地进行交流。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交流沟通,对历史的感悟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有关如何才能适应新课改,怎样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而这些文章的核心无非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偏向调动学生的积极、趣味性。于是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时我们的教学会被一些假象迷惑,如课堂上学生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历史剧,活动一个接着一个,这时我们会想:学生的思维真的活动了吗,有时我们到外校去听课,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大部分学生貌似认真,参与程度却很低。教育智慧的特征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有时看似平静的课堂,通过教师启迪思维,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同样也会在学生脑海中激起阵阵涟漪,这种内在活动的效果并不比看似热闹的活动差。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其前提就是要充分利用课本,反复阅读课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同时也就能熟练掌握知识,真正达到素质教育所提出的目标。
总之,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历史新课程具体实施的一线教师正是这一改革的担负者,新课标的实施也正是我们教学相长的良好机遇和挑战。所以,只有不断地苦练内功,多学习、多钻研、多思考,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我們也才有可能走向更光明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