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工程力学与结构》课程理论较深且知识点抽象,尤其是对于土建类的高职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有效解决以上教学问题,并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的高职教育理念,课题组对学生开展了调研,结合调研结果设计了信息化仿真、课内互动试验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方法,学情分析,信息化仿真,课内互动,以赛促学
《工程力学与结构》课程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可以初步培养学生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工作需要夯实基础。然而,本课程具有知识点抽象、前后知识点关联紧密、理论难度较大等特点,同时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如按照“灌输式”教学方式,一方面,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1-2],与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大相径庭;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产生畏学、厌学的情绪,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局面。为深刻解决以上问题,有效完成教学和育人目标,课题组从学情分析、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一、学情调查分析
为准确掌握学生关于本课程的学习情况,熟悉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便于调整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课题组对两个专业的学生开展了的问卷调查,部分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清楚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但苦于课程难度较大,且不喜欢互动环节较少教学方式,课内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全面,部分学生不愿意花较多的时间用来复习,往往会使课内学的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周而复始,最终导致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鉴于以上存在的客观问题,结合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课题组课前进行认真备课,充分收集并整理相关教学资源,并根据各知识点的特点,主要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方法:
一、信息化仿真教学,促使知识点可视化
信息化仿真教学,可以将本课程中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地展现出来,给学生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感,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点。课题组以REVIT、ABAQUS等三维仿真软件为载体,开发了诸多信息化教学资源,如图1所示的支座组成、低碳钢拉伸模拟、梁的弯曲变形等三维模型及动态演示视频,并将它们穿插于课程的部分教学环节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二、课内互动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中知识点丰富且较枯燥,利用课内互动试验可以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感,也可增强课程学习的趣味性[3]。如在讲解简支梁的弯矩草图绘制时,可安排学生利用绳索悬挂砝码加载演示,则绳索在加载之后的变形图(见图2)即为其弯矩草图;同理,在分析拱的合理拱轴线时,也可借助对称的思想,利用此法得到(见图3)。
3、真实案例引导,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工程经验匮乏,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因而会导致少部分学生认为课程知识并无实际应用价值。为此,适量的工程案例引导是必要的,以压杆稳定知识点为例,引入施工脚手架倒塌的事故案例(如图4所示),然后请学生思考事故发生的力学背景,再分小组讨论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故发生,进而引出知识点。通过对知识点的学习,可使学生明白知识点在工程应用中的具体作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增强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
4、以赛促学,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以本课程桁架内力分析的知识点为例,课题组在教学过程中分组安排学生设计结构模型(见图5),主要教学活动分为赛题解读、模型制作、小组汇报、加载测试等环节。教师通过赛题解读,布置设计任务,安排学生分团队讨论并设计模型,学生在制定模型方案的同时可提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模型制作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分组制作PPT汇报各自的模型设计方案,可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载测试环节既可丰富课堂趣味性,也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以上幾种课内教学方法的使用之外,课题组还创建了“力学与结构综合素养提升”QQ群,在群里共享课件及相关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另外,借助此QQ群,可实现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后与学生讨论交流,并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等功能。真正做到课前、课内、课后三管齐下,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也确保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
三、结语
《工程力学与结构》课程属于土建类职业基础课程之一,具有知识点抽象、难度较大等特点。另外,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往往会存在诸多学习困难。为有效解决以上教学难题,课题组在进行了充分调研之后,根据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结合本课程特点,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信息化仿真教学、课内互动试验、案例引导、以赛促学等教学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和育人效果,最直接的体现主要有:1、学生课内听课积极性显著提高,课程考核的成绩大幅提升;2、我校学子近年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模型比赛,获得的成绩逐年提高,其中2021年获省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这些成绩都证明了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本课程中是行之有效的,值得在同类课程教学活动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青伟.多元化教学在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应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04):91-94.
2.董静雅,董事尔.“工程流体力学”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14)72-74.
3.单建.趣味结构力学.[M]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0.
课题名称: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工程力学与结构》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项目属性: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改课题
项目立项号:HKYJG-2020-12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方法,学情分析,信息化仿真,课内互动,以赛促学
《工程力学与结构》课程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可以初步培养学生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工作需要夯实基础。然而,本课程具有知识点抽象、前后知识点关联紧密、理论难度较大等特点,同时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如按照“灌输式”教学方式,一方面,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1-2],与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大相径庭;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产生畏学、厌学的情绪,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局面。为深刻解决以上问题,有效完成教学和育人目标,课题组从学情分析、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一、学情调查分析
为准确掌握学生关于本课程的学习情况,熟悉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便于调整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课题组对两个专业的学生开展了的问卷调查,部分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清楚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但苦于课程难度较大,且不喜欢互动环节较少教学方式,课内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全面,部分学生不愿意花较多的时间用来复习,往往会使课内学的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周而复始,最终导致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鉴于以上存在的客观问题,结合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课题组课前进行认真备课,充分收集并整理相关教学资源,并根据各知识点的特点,主要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方法:
一、信息化仿真教学,促使知识点可视化
信息化仿真教学,可以将本课程中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地展现出来,给学生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感,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点。课题组以REVIT、ABAQUS等三维仿真软件为载体,开发了诸多信息化教学资源,如图1所示的支座组成、低碳钢拉伸模拟、梁的弯曲变形等三维模型及动态演示视频,并将它们穿插于课程的部分教学环节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二、课内互动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中知识点丰富且较枯燥,利用课内互动试验可以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感,也可增强课程学习的趣味性[3]。如在讲解简支梁的弯矩草图绘制时,可安排学生利用绳索悬挂砝码加载演示,则绳索在加载之后的变形图(见图2)即为其弯矩草图;同理,在分析拱的合理拱轴线时,也可借助对称的思想,利用此法得到(见图3)。
3、真实案例引导,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工程经验匮乏,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因而会导致少部分学生认为课程知识并无实际应用价值。为此,适量的工程案例引导是必要的,以压杆稳定知识点为例,引入施工脚手架倒塌的事故案例(如图4所示),然后请学生思考事故发生的力学背景,再分小组讨论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故发生,进而引出知识点。通过对知识点的学习,可使学生明白知识点在工程应用中的具体作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增强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
4、以赛促学,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以本课程桁架内力分析的知识点为例,课题组在教学过程中分组安排学生设计结构模型(见图5),主要教学活动分为赛题解读、模型制作、小组汇报、加载测试等环节。教师通过赛题解读,布置设计任务,安排学生分团队讨论并设计模型,学生在制定模型方案的同时可提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模型制作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分组制作PPT汇报各自的模型设计方案,可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载测试环节既可丰富课堂趣味性,也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以上幾种课内教学方法的使用之外,课题组还创建了“力学与结构综合素养提升”QQ群,在群里共享课件及相关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另外,借助此QQ群,可实现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后与学生讨论交流,并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等功能。真正做到课前、课内、课后三管齐下,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也确保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
三、结语
《工程力学与结构》课程属于土建类职业基础课程之一,具有知识点抽象、难度较大等特点。另外,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往往会存在诸多学习困难。为有效解决以上教学难题,课题组在进行了充分调研之后,根据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结合本课程特点,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信息化仿真教学、课内互动试验、案例引导、以赛促学等教学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和育人效果,最直接的体现主要有:1、学生课内听课积极性显著提高,课程考核的成绩大幅提升;2、我校学子近年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模型比赛,获得的成绩逐年提高,其中2021年获省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这些成绩都证明了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本课程中是行之有效的,值得在同类课程教学活动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青伟.多元化教学在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应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04):91-94.
2.董静雅,董事尔.“工程流体力学”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14)72-74.
3.单建.趣味结构力学.[M]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0.
课题名称: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工程力学与结构》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项目属性: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改课题
项目立项号:HKYJG-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