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馆前教育是学生认识图书馆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快速使用图书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馆前教育能够使得图书馆在其职能上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图书馆 馆前教育 方式 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及办学思路的转变,图书馆在学校教学和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愈加重要和突出。虽然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但纸质文献依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体,这促使学院图书馆必须实行科学的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来大大方便学生的借阅,提高图书资源的使用效率。为了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很好地服务大学生。学院应该对新生进行入馆前教育,让新生更早地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明确图书馆的功能及相关规章制度,保证新生合理有序地利用图书资源,因此馆前培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的方式
(一)宣传式教育:
图书馆每年在新生办理借阅证之前,就要开展导读工作,利用黑板报、宣传单、计算机局域网等多种方式对图书馆收藏的图书种类和数量、借阅制度进行广泛宣传,要以直观的形式向新生介绍图书馆所设读者服务项目、馆藏图书的排架与查找,并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在图书馆网上查询书目数据和读者数据,教会同学们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告诉同学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文明行为,对于营造图书馆阅读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专题讲座式教育:
学院在图书馆规划与建设中,应按“教育职能与信息服务结合”的原则,努力改善办馆条件,积极充实馆藏文献,采用现代技术,来提供优质的服务。因为在信息化大潮中,要想使图书馆所拥有的文献真正被学生所了解和更好地利用,只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应举办电子资源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学院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类电子资源(数据库),掌握使用这些资源(数据库)的方法和技巧。讲座采取教师讲解和上机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使新生快捷、准确地在图书馆获取信息、知识。
(三)课程式教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闭门造车只会重复别人的劳动或者走弯路。而通过信息检索就避免了重复研究或走弯路,节省了读者更多的时间,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所以以选修课(或课外兴趣课)的方式增加信息检索课。该课程通过教师的指导、讲授,让学生了解当今信息的类型、特点及掌握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更便捷、更高率地掌握电子图书的检索和使用方法,让学生找到一条吸收和利用大量新知识的捷径,将学生引导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中去,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在德国柏林图书馆门前有这样一段话:“这里是知识的宝库,你若掌握了它的钥匙,这里的全部知识都是属于你的。”可以说这里所说的“钥匙”即是指信息检索的方法了。
二、馆前教育的作用:
(一)引导作用:
使学生了解馆内布局、各项规章制度、读者行为规范,合理利用五大部类、二十二个大类,当面对馆内万册图书时,能快速准确找到所需图书位置,提高图书借阅量。长期以来,图书馆虽然也开展馆前教育,但是没有完全经常化,也不是很到位。其实,馆前教育不是教给学生用书和读书的知识,而是交给学生用书、读书的方法。馆前教育是引导学生获取一种知识的方法教育,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学会自己便捷地找书,用书的同时擅读、擅用,从而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身力量。
(二)激励作用:
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心,所以不断地通过专题讲座和上机互动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源能够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然后相互渗透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自然成习惯地形成一种自主“学习型”,规范了自己,从而也辅助了学校的教育工作,激励了校图书馆自身,努力形成内涵丰富的第二课堂,最终来展现出校园整体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三)交流作用:
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就是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就是学生,所以通过每年的馆前教育,其实也是搭建了一个图书馆与学生交流的好机会,学生也是图书馆的有力支持者,如果失去他们,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图书馆也一直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这一理念通过优质服务来体现其价值,所以通过这个机会和他们进行交流,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读者群的需要,这也是对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的指导,因为图书馆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与学生多交流,争取学生读者群的关心和支持。
馆前教育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和相关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地积累文献检索知识,为今后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使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育为课堂内外教育相结合,变单一的学校模式为教学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三者一体化的新格局,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图书馆 馆前教育 方式 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及办学思路的转变,图书馆在学校教学和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愈加重要和突出。虽然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但纸质文献依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体,这促使学院图书馆必须实行科学的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来大大方便学生的借阅,提高图书资源的使用效率。为了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很好地服务大学生。学院应该对新生进行入馆前教育,让新生更早地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明确图书馆的功能及相关规章制度,保证新生合理有序地利用图书资源,因此馆前培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的方式
(一)宣传式教育:
图书馆每年在新生办理借阅证之前,就要开展导读工作,利用黑板报、宣传单、计算机局域网等多种方式对图书馆收藏的图书种类和数量、借阅制度进行广泛宣传,要以直观的形式向新生介绍图书馆所设读者服务项目、馆藏图书的排架与查找,并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在图书馆网上查询书目数据和读者数据,教会同学们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告诉同学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文明行为,对于营造图书馆阅读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专题讲座式教育:
学院在图书馆规划与建设中,应按“教育职能与信息服务结合”的原则,努力改善办馆条件,积极充实馆藏文献,采用现代技术,来提供优质的服务。因为在信息化大潮中,要想使图书馆所拥有的文献真正被学生所了解和更好地利用,只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应举办电子资源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学院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类电子资源(数据库),掌握使用这些资源(数据库)的方法和技巧。讲座采取教师讲解和上机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使新生快捷、准确地在图书馆获取信息、知识。
(三)课程式教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闭门造车只会重复别人的劳动或者走弯路。而通过信息检索就避免了重复研究或走弯路,节省了读者更多的时间,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所以以选修课(或课外兴趣课)的方式增加信息检索课。该课程通过教师的指导、讲授,让学生了解当今信息的类型、特点及掌握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更便捷、更高率地掌握电子图书的检索和使用方法,让学生找到一条吸收和利用大量新知识的捷径,将学生引导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中去,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在德国柏林图书馆门前有这样一段话:“这里是知识的宝库,你若掌握了它的钥匙,这里的全部知识都是属于你的。”可以说这里所说的“钥匙”即是指信息检索的方法了。
二、馆前教育的作用:
(一)引导作用:
使学生了解馆内布局、各项规章制度、读者行为规范,合理利用五大部类、二十二个大类,当面对馆内万册图书时,能快速准确找到所需图书位置,提高图书借阅量。长期以来,图书馆虽然也开展馆前教育,但是没有完全经常化,也不是很到位。其实,馆前教育不是教给学生用书和读书的知识,而是交给学生用书、读书的方法。馆前教育是引导学生获取一种知识的方法教育,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学会自己便捷地找书,用书的同时擅读、擅用,从而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身力量。
(二)激励作用:
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心,所以不断地通过专题讲座和上机互动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源能够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然后相互渗透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自然成习惯地形成一种自主“学习型”,规范了自己,从而也辅助了学校的教育工作,激励了校图书馆自身,努力形成内涵丰富的第二课堂,最终来展现出校园整体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三)交流作用:
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就是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就是学生,所以通过每年的馆前教育,其实也是搭建了一个图书馆与学生交流的好机会,学生也是图书馆的有力支持者,如果失去他们,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图书馆也一直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这一理念通过优质服务来体现其价值,所以通过这个机会和他们进行交流,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读者群的需要,这也是对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的指导,因为图书馆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与学生多交流,争取学生读者群的关心和支持。
馆前教育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和相关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地积累文献检索知识,为今后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使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育为课堂内外教育相结合,变单一的学校模式为教学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三者一体化的新格局,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