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美术区域活动;幼儿教学;自然材料;投放与运用
在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自然材料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在发展幼儿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为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自然材料的投放和运用要立足于幼儿学习兴趣和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通过形象生动的自然材料的有效收集、科学投放和灵活运用,推进幼儿美术活动多元化、创意化、自由化、灵活化地开展,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享受参与、游戏、创意的无限乐趣。
一、立足幼儿兴趣,强化自然材料收集的生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自然材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强化幼儿的主体参与和有效互动,通过师生互动和亲子活动的开展,实现对于生动有趣的自然材料的有效收集,引导幼儿从生活实践中感兴趣的自然材料进行选择、收集和整理,一方面强化幼儿对于生活和自然的学习和体验,另一方面推进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艺术加工和思维创新。例如,在大班区域活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幼儿收集关于“春天”的自然材料,实现幼儿在展示和讲解材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对于春天的理解和感受。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的区域活动开展中,首先借助于树叶、树木的枝条、花朵、小草、小虫子等自然材料,通过幼儿语言表达中春天故事的讲述,在介绍自然材料收集的过程和幼儿本人對于自然材料理解的同时,实现幼儿对于自然材料形象化、生动化的理解和体验,并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从不同材料的描述中实现了关于自然材料的深入认知,也强化了对于春天里自然事物的集中学习,从自然材料的收集中实现了对于春天内容的深入化、拓展化,以及全面化的认知和理解。然后,在师生互动中将幼儿收集的材料进行美术创造加工,制作成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完成班级文化中“我们的春天”区域角落的美术环境布置,在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师生互动的整体制作中,让幼儿在收集“春天”自然材料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无限美好、享受“春天”的无穷乐趣。
二、把握幼儿特征,定位自然材料投放的准确性
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着重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并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充分重视并实现每个幼儿积极有效参与到活动中,实现对自然材料的投放过程的科学定位和时间上的准确把握,既保障幼儿区域活动的新鲜性、趣味性的注入,又控制材料投放的数量不能超过幼儿创造的能力范围,不能给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造成困扰和负担,要切实保障和有效推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例如,在开展“落叶起舞”的区域活动过程中,依托绘本《落叶起舞》的阅读教学,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落叶这种自然材料进行艺术的构思和表达,通过手工制作和集体创造,实现区域活动中幼儿思维创新化与合作探究化活动的有效发展。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认识到他们的思想世界充满想象力,为此通过简单的几片落叶的自然材料的理解、讲述和加工,实现对于“落叶起舞”内容的个性化加工和创造。指导幼儿从不同形状落叶的观察、思考和想象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生活经验,将落叶通过叠加、裁剪、拼凑等方式创造出不同动物、植物、人物起舞的样子,在对比中体会想象和艺术加工下的自然材料呈现出的不同效果。然后,教师适时进行材料的投放,指导幼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本组的落叶材料进行加工、拼凑、整合,将人物或者动植物的形象更加具体化、生动化,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最后,在集体展示的环节,教师将每个小组的美术作品投放在白板上,让幼儿在不同作品的讲解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创造风格,感悟“落叶起舞”的不同情境。
三、创设自由空间,突出自然材料运用的灵活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自由空间,并在自由化的美术区域活动开展中突出自然材料运用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鼓励幼儿积极创造和创新。例如,在大班区域活动“小小种植园”开展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幼儿认识自然生活中的豆类,让幼儿在收集红豆、绿豆和黄豆等自然资料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这三种豆类在形状、颜色上的不同,然后指导幼儿进行艺术创造,将这三类豆子在分别、集中的不同方法下的拼图中表达不同的形象,实现幼儿灵活自由地进行想象和美术加工。接着在集中展示幼儿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肯定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我们带领幼儿去班级的“小小种植园”中进行实践活动,将这三类豆子分别种在不同的菜畦里,指导幼儿按照分组安排,每天进行浇水、除草和定期施肥,在对豆苗的生长过程的认真观察中,引导幼儿注意对比这三种豆子生长过程中形状的区别,并耐心、认真地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实现幼儿审美教育和区域活动的有效整合,推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实践能力的科学整合与有效提升。
在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自然材料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在发展幼儿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为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自然材料的投放和运用要立足于幼儿学习兴趣和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通过形象生动的自然材料的有效收集、科学投放和灵活运用,推进幼儿美术活动多元化、创意化、自由化、灵活化地开展,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享受参与、游戏、创意的无限乐趣。
一、立足幼儿兴趣,强化自然材料收集的生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自然材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强化幼儿的主体参与和有效互动,通过师生互动和亲子活动的开展,实现对于生动有趣的自然材料的有效收集,引导幼儿从生活实践中感兴趣的自然材料进行选择、收集和整理,一方面强化幼儿对于生活和自然的学习和体验,另一方面推进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艺术加工和思维创新。例如,在大班区域活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幼儿收集关于“春天”的自然材料,实现幼儿在展示和讲解材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对于春天的理解和感受。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的区域活动开展中,首先借助于树叶、树木的枝条、花朵、小草、小虫子等自然材料,通过幼儿语言表达中春天故事的讲述,在介绍自然材料收集的过程和幼儿本人對于自然材料理解的同时,实现幼儿对于自然材料形象化、生动化的理解和体验,并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从不同材料的描述中实现了关于自然材料的深入认知,也强化了对于春天里自然事物的集中学习,从自然材料的收集中实现了对于春天内容的深入化、拓展化,以及全面化的认知和理解。然后,在师生互动中将幼儿收集的材料进行美术创造加工,制作成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完成班级文化中“我们的春天”区域角落的美术环境布置,在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师生互动的整体制作中,让幼儿在收集“春天”自然材料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无限美好、享受“春天”的无穷乐趣。
二、把握幼儿特征,定位自然材料投放的准确性
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着重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并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充分重视并实现每个幼儿积极有效参与到活动中,实现对自然材料的投放过程的科学定位和时间上的准确把握,既保障幼儿区域活动的新鲜性、趣味性的注入,又控制材料投放的数量不能超过幼儿创造的能力范围,不能给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造成困扰和负担,要切实保障和有效推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例如,在开展“落叶起舞”的区域活动过程中,依托绘本《落叶起舞》的阅读教学,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落叶这种自然材料进行艺术的构思和表达,通过手工制作和集体创造,实现区域活动中幼儿思维创新化与合作探究化活动的有效发展。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认识到他们的思想世界充满想象力,为此通过简单的几片落叶的自然材料的理解、讲述和加工,实现对于“落叶起舞”内容的个性化加工和创造。指导幼儿从不同形状落叶的观察、思考和想象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生活经验,将落叶通过叠加、裁剪、拼凑等方式创造出不同动物、植物、人物起舞的样子,在对比中体会想象和艺术加工下的自然材料呈现出的不同效果。然后,教师适时进行材料的投放,指导幼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本组的落叶材料进行加工、拼凑、整合,将人物或者动植物的形象更加具体化、生动化,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最后,在集体展示的环节,教师将每个小组的美术作品投放在白板上,让幼儿在不同作品的讲解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创造风格,感悟“落叶起舞”的不同情境。
三、创设自由空间,突出自然材料运用的灵活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自由空间,并在自由化的美术区域活动开展中突出自然材料运用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鼓励幼儿积极创造和创新。例如,在大班区域活动“小小种植园”开展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幼儿认识自然生活中的豆类,让幼儿在收集红豆、绿豆和黄豆等自然资料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这三种豆类在形状、颜色上的不同,然后指导幼儿进行艺术创造,将这三类豆子在分别、集中的不同方法下的拼图中表达不同的形象,实现幼儿灵活自由地进行想象和美术加工。接着在集中展示幼儿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肯定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我们带领幼儿去班级的“小小种植园”中进行实践活动,将这三类豆子分别种在不同的菜畦里,指导幼儿按照分组安排,每天进行浇水、除草和定期施肥,在对豆苗的生长过程的认真观察中,引导幼儿注意对比这三种豆子生长过程中形状的区别,并耐心、认真地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实现幼儿审美教育和区域活动的有效整合,推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实践能力的科学整合与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