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嘘——别说话!(打一中国知名作家)
答案是——莫言。你猜对了吗?
提起莫言,很多同学都知道,他是中国文坛出现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小档案。
作家档案
姓名:管谟业
籍贯:山东省高密市
出生年月:1955年2月17日
主要成就: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红高粱》《生死疲劳》《蛙》
可能有同学会感到惊讶——原来莫言不姓莫!是的,莫言真名叫管谟业,“莫言”只是他的笔名。关于起这样的笔名,莫言的解释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为什么要这样告诫自己呢?说来话长,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莫言从小就是个多话的孩子,爱说话,总也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用当地的话讲,就是个“炮孩子”——就像他的小说《四十一炮》里的人物罗小通。放牛的时候,没有人可以说话,他就躺在草地上,对着天上飞过的鸟儿,或者跟身边的花花草草讲话。有一次,他对着一棵树自言自语,母亲见了大吃一惊,连忙问父亲:“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了?”
长大了一些,莫言开始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因为喜欢说话,给家人带来了很多麻烦,也因此挨过父亲不少打骂。母亲痛苦地劝告他:“孩子,你能不能不说话?”他当时被母亲的表情感动得鼻酸眼热,发誓再也不乱说话了,可是一到了旁人跟前,“肚子里的话就像一窝老鼠似
的奔突而出”。话说过之后,他又无比后悔,感到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教导。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时,他就为自己起了一个“莫言”的笔名,告诫自己要少说话。
是不是很好奇,这个爱说话的“炮孩子”,是怎么成长为一个闻名于世的大作家的呢?他那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莫言说过这样一句话:“苦难的童年是作家最好的学校。”他的童年,是在饥饿、恐惧和孤独中度过的。在那个年代,对于小莫言来说,如果能捉到几只蚂蚱,放在火上烤一烤,就是一顿美味。有时候逮到一只老鼠,用泥巴包了,放在锅灶里烤熟了,就算开了一次大荤。三年自然灾害时,为了填肚子,他整天低着头到处寻觅,就想找一点能吃的东西。地下的蚯蚓,草里的蚂蚱,榆树的叶子,他什么都吃,上小学时还啃过煤块。
由于饥饿,童年时的莫言就像一只丑小鸭。莫言曾经描述童年时的自己:“相貌奇丑、喜欢尿床、嘴馋手懒,在家庭中是最不讨人喜欢的一员。”有一次,莫言在极度饥饿下,偷吃了生产队地里的一个红萝卜,被人发现揍了一顿,还让他当着二百多人的面罚跪。回家后,他又遭到了父亲的毒打……因为这段遭遇,莫言写出了成名之作《透明的红萝卜》。
我们来看看他笔下的红萝卜——
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想一想:为什么莫言眼里的红萝卜会有这样的魅力?仅仅是因为作家的文字功底深厚吗?
在那段笼罩着饥饿、孤独的时光里,书成了莫言最好的伙伴。那时的书非常少,一个村子也没几本。为了顺利借到书看,莫言就主动帮别人干一些推磨、割麦子之类的农活,博得别人的好感,再开口借阅。有时借一本书得推一整天磨。尽管累得脸色发青,只要能捧着书回来,莫言都是满脸春风。凭着这份痴迷,很快,附近十几个村庄的书就都被他看完了。
因为爱读书,小莫言在作文中表现出了过人的天分。三年级时,老师要求大家写一篇关于学校“五一”节活动的作文。别的同学都像记流水账,莫言却别出心裁,详细写了活动里的篮球比赛,将运动员如何运球、传球,如何打配合,以及观众如何喝彩等细节写得格外传神。这篇作文后来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朗读,莫言也因此爱上了写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可是,因为家庭贫困,加上调皮,莫言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回家了,这也成了他一辈子的痛。
莫言的故乡在山东的农村,那儿是一片广袤(mào)沃野,天地空旷。童年时割草、放牛的经历,使他获得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也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特殊情感,这成了他日后创作的灵感之源。他在小说中对自然的描写,对动植物、声音和颜色的细腻感知,
就源自那段时期的生活。
莫言的家乡和蒲松龄的家乡离得很近,是个故事成山的地方。小时候,莫言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缠着爷爷给他讲故事。听来的故事五花八门,有神怪故事,也有真人真事。与严肃的历史记载不同,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大多带有修饰夸张的成分,无形中丰富了莫言的想象。
“少时的记忆是无法磨灭的,对故乡的浓厚感情就像酵母一样总是在我的创作中发酵……”莫言是山东高密人,他创作的小说中,很多地方都能寻觅到山东高密的影子。故乡的高粱地、故乡的水灾、故乡的隆冬……太多太多的题材可写了!莫言从来没感到过素材的匮乏或灵感的枯竭,只要一想到家乡,脑海中那些乡亲们便会奔涌前来,让他有写不完的故事。
童年时的苦难,故乡的记忆,若干年后成了莫言最宝贵的财富,为他的文学创作铺设了一条成功之路。
从《透明的红萝卜》到《红高粱》《生死疲劳》,再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莫言凭借得天独厚的想象力和语言艺术,创作了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更像一位神奇的语言魔术师,用手中的笔灵活地指挥汉字,为我们变幻出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梦”。
读到这里,同学们是不是还有许多疑问:摘取大奖后,莫言还会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吗?他的下一部作品会写什么?那就请大家一同关注莫言吧!也可以在班里开个小小的主题会,相互交流。
答案是——莫言。你猜对了吗?
提起莫言,很多同学都知道,他是中国文坛出现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小档案。
作家档案
姓名:管谟业
籍贯:山东省高密市
出生年月:1955年2月17日
主要成就: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红高粱》《生死疲劳》《蛙》
可能有同学会感到惊讶——原来莫言不姓莫!是的,莫言真名叫管谟业,“莫言”只是他的笔名。关于起这样的笔名,莫言的解释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为什么要这样告诫自己呢?说来话长,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莫言从小就是个多话的孩子,爱说话,总也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用当地的话讲,就是个“炮孩子”——就像他的小说《四十一炮》里的人物罗小通。放牛的时候,没有人可以说话,他就躺在草地上,对着天上飞过的鸟儿,或者跟身边的花花草草讲话。有一次,他对着一棵树自言自语,母亲见了大吃一惊,连忙问父亲:“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了?”
长大了一些,莫言开始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因为喜欢说话,给家人带来了很多麻烦,也因此挨过父亲不少打骂。母亲痛苦地劝告他:“孩子,你能不能不说话?”他当时被母亲的表情感动得鼻酸眼热,发誓再也不乱说话了,可是一到了旁人跟前,“肚子里的话就像一窝老鼠似
的奔突而出”。话说过之后,他又无比后悔,感到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教导。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时,他就为自己起了一个“莫言”的笔名,告诫自己要少说话。
是不是很好奇,这个爱说话的“炮孩子”,是怎么成长为一个闻名于世的大作家的呢?他那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莫言说过这样一句话:“苦难的童年是作家最好的学校。”他的童年,是在饥饿、恐惧和孤独中度过的。在那个年代,对于小莫言来说,如果能捉到几只蚂蚱,放在火上烤一烤,就是一顿美味。有时候逮到一只老鼠,用泥巴包了,放在锅灶里烤熟了,就算开了一次大荤。三年自然灾害时,为了填肚子,他整天低着头到处寻觅,就想找一点能吃的东西。地下的蚯蚓,草里的蚂蚱,榆树的叶子,他什么都吃,上小学时还啃过煤块。
由于饥饿,童年时的莫言就像一只丑小鸭。莫言曾经描述童年时的自己:“相貌奇丑、喜欢尿床、嘴馋手懒,在家庭中是最不讨人喜欢的一员。”有一次,莫言在极度饥饿下,偷吃了生产队地里的一个红萝卜,被人发现揍了一顿,还让他当着二百多人的面罚跪。回家后,他又遭到了父亲的毒打……因为这段遭遇,莫言写出了成名之作《透明的红萝卜》。
我们来看看他笔下的红萝卜——
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想一想:为什么莫言眼里的红萝卜会有这样的魅力?仅仅是因为作家的文字功底深厚吗?
在那段笼罩着饥饿、孤独的时光里,书成了莫言最好的伙伴。那时的书非常少,一个村子也没几本。为了顺利借到书看,莫言就主动帮别人干一些推磨、割麦子之类的农活,博得别人的好感,再开口借阅。有时借一本书得推一整天磨。尽管累得脸色发青,只要能捧着书回来,莫言都是满脸春风。凭着这份痴迷,很快,附近十几个村庄的书就都被他看完了。
因为爱读书,小莫言在作文中表现出了过人的天分。三年级时,老师要求大家写一篇关于学校“五一”节活动的作文。别的同学都像记流水账,莫言却别出心裁,详细写了活动里的篮球比赛,将运动员如何运球、传球,如何打配合,以及观众如何喝彩等细节写得格外传神。这篇作文后来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朗读,莫言也因此爱上了写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可是,因为家庭贫困,加上调皮,莫言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回家了,这也成了他一辈子的痛。
莫言的故乡在山东的农村,那儿是一片广袤(mào)沃野,天地空旷。童年时割草、放牛的经历,使他获得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也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特殊情感,这成了他日后创作的灵感之源。他在小说中对自然的描写,对动植物、声音和颜色的细腻感知,
就源自那段时期的生活。
莫言的家乡和蒲松龄的家乡离得很近,是个故事成山的地方。小时候,莫言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缠着爷爷给他讲故事。听来的故事五花八门,有神怪故事,也有真人真事。与严肃的历史记载不同,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大多带有修饰夸张的成分,无形中丰富了莫言的想象。
“少时的记忆是无法磨灭的,对故乡的浓厚感情就像酵母一样总是在我的创作中发酵……”莫言是山东高密人,他创作的小说中,很多地方都能寻觅到山东高密的影子。故乡的高粱地、故乡的水灾、故乡的隆冬……太多太多的题材可写了!莫言从来没感到过素材的匮乏或灵感的枯竭,只要一想到家乡,脑海中那些乡亲们便会奔涌前来,让他有写不完的故事。
童年时的苦难,故乡的记忆,若干年后成了莫言最宝贵的财富,为他的文学创作铺设了一条成功之路。
从《透明的红萝卜》到《红高粱》《生死疲劳》,再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莫言凭借得天独厚的想象力和语言艺术,创作了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更像一位神奇的语言魔术师,用手中的笔灵活地指挥汉字,为我们变幻出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梦”。
读到这里,同学们是不是还有许多疑问:摘取大奖后,莫言还会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吗?他的下一部作品会写什么?那就请大家一同关注莫言吧!也可以在班里开个小小的主题会,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