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主科科目,但学生却普遍认为物理这门学科较难,不愿意主动学习,这主要是由于物理属于科学范畴,且形式较为抽象化,学生的思维若不够敏捷很难掌握学习物理的技巧,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将核心素养作为一切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物理为研究对象,探究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以期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人教版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狀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观念落后
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观念较为落后,许多高中学校重视理论知识,但是却忽略了高中物理实验。许多指导教师只是对相应的高中物理知识进行讲解,还有另外一些指导教师甚至认为高中物理只需适应考试即可,忽略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许多指导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只是对高中物理知识单一进行实验讲解,更多地将实验的具体情况通过记忆和熟背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这种落后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单一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许多高中学校的物理实验教学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在实验的内容和具体操作上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许多高中物理实验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安排,使学生在没有进行高中物理实验前就已经了解了实验结果,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许多学校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缺乏更为健全的评价体系,教学不仅形式化,而且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同时,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更好的评价体系,教学缺乏更有效的建议和方法,而且,指导教师不能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更好的判断和创新,这种不健全的评价体系不利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使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缺乏更为鲜活的动力,不能促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降低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充分认识实验对于物理教学的意义
高中物理问题比较抽象难懂,需要实验、观察、思考。为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用实验激发兴趣,用情景贴近生活,让学生有所感知。否则,无法形成正确概念,无法理解方法,更难解决综合性物理问题。
教师要自觉学习新课改理论,研究新课标,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每学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则必做实验,在做中学,使学生从感性上把握并理解这些定理
定律的物理含义。教师进行物理教学必做实验,节节有实验,“无实验不算是物理课”,基本实验做全,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课本上的实验必须做,难做也要想法做并且做好,不轻易放弃教材安排的实验,真正发挥实验的功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例如: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第23页的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一方面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由重力及拉力的方向角求小球所受的合力(即向心力),另一方面通过测小球质量、水平圆运动的半径及线速度,再用向心力表达式求所需的向心力,最后比较两种方法得到的向心力大小是否一样。该实验取材简单,方法巧妙,安排合理,详略得当,给同学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作为教师,倘若只是因为该实验需要测量的数据太多、麻烦或为了赶进度而放弃这个实验,就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促进多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相结合
为了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时,教师应促进多种高中物理实验教
学模式相结合,创设更为多样化的教学体系。例如,在做“力的作用”的实验时,
指导教师可以先收集与实验课题相关的教学资料,在实验开始之前,通过多媒体等设施进行相应的讲解,通过设定相应的实验问题,提出问题,再帮助学生进行具体的“力的作用”实验操作,最后共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物理知识的记忆程度,便于学生掌握实验过程中的知识点。
(三)有效鼓励实验创新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物理实验的创新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会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又能帮助学生挖掘实验的精髓,展示实验的思想和魅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人教版《电流表的改装及内接外接法》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电流表的改装知识,以及内接外接法等知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只要通过不断的努
力,不断的改进当前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总结经验,创新实验设计,
促进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我们就能更有效地推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林晨曦,黄树清.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295:146-147.
[2]徐赞微.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3(05):234-235.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人教版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狀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观念落后
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观念较为落后,许多高中学校重视理论知识,但是却忽略了高中物理实验。许多指导教师只是对相应的高中物理知识进行讲解,还有另外一些指导教师甚至认为高中物理只需适应考试即可,忽略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许多指导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只是对高中物理知识单一进行实验讲解,更多地将实验的具体情况通过记忆和熟背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这种落后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单一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许多高中学校的物理实验教学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在实验的内容和具体操作上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许多高中物理实验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安排,使学生在没有进行高中物理实验前就已经了解了实验结果,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许多学校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缺乏更为健全的评价体系,教学不仅形式化,而且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同时,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更好的评价体系,教学缺乏更有效的建议和方法,而且,指导教师不能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更好的判断和创新,这种不健全的评价体系不利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使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缺乏更为鲜活的动力,不能促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降低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充分认识实验对于物理教学的意义
高中物理问题比较抽象难懂,需要实验、观察、思考。为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用实验激发兴趣,用情景贴近生活,让学生有所感知。否则,无法形成正确概念,无法理解方法,更难解决综合性物理问题。
教师要自觉学习新课改理论,研究新课标,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每学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则必做实验,在做中学,使学生从感性上把握并理解这些定理
定律的物理含义。教师进行物理教学必做实验,节节有实验,“无实验不算是物理课”,基本实验做全,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课本上的实验必须做,难做也要想法做并且做好,不轻易放弃教材安排的实验,真正发挥实验的功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例如: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第23页的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一方面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由重力及拉力的方向角求小球所受的合力(即向心力),另一方面通过测小球质量、水平圆运动的半径及线速度,再用向心力表达式求所需的向心力,最后比较两种方法得到的向心力大小是否一样。该实验取材简单,方法巧妙,安排合理,详略得当,给同学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作为教师,倘若只是因为该实验需要测量的数据太多、麻烦或为了赶进度而放弃这个实验,就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促进多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相结合
为了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时,教师应促进多种高中物理实验教
学模式相结合,创设更为多样化的教学体系。例如,在做“力的作用”的实验时,
指导教师可以先收集与实验课题相关的教学资料,在实验开始之前,通过多媒体等设施进行相应的讲解,通过设定相应的实验问题,提出问题,再帮助学生进行具体的“力的作用”实验操作,最后共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物理知识的记忆程度,便于学生掌握实验过程中的知识点。
(三)有效鼓励实验创新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物理实验的创新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会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又能帮助学生挖掘实验的精髓,展示实验的思想和魅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人教版《电流表的改装及内接外接法》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电流表的改装知识,以及内接外接法等知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只要通过不断的努
力,不断的改进当前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总结经验,创新实验设计,
促进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我们就能更有效地推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林晨曦,黄树清.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295:146-147.
[2]徐赞微.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3(05):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