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午节前一天,记者来到朝阳区八里庄街道东里社区,在一片上世纪50年代的苏式砖楼群里,寻着缕缕粽香,走进了“会兰孝亲敬老服务队”活动室。早上9点不到,身着黄色志愿者服的梁会兰在门口招呼前来过节的老人:“李阿姨,快里边坐,粽叶都泡好了,就等您今儿露一手呢!”“张大爷,小心台阶……”
梁会兰一边忙活,一边见缝插针地向记者介绍情况。她说,陪社区的孤寡、空巢老人过节,是她和团队坚持了23年的品牌活动。
从一名河北来京务工的纺纱女工,到名动京城的孝老模范,梁会兰的人生转折要从20多年前的一个节日说起。
“从现在起,每年的母亲节我都给您过”
1996年,梁会兰从河北冀州来到京棉二厂,当起了一名细纱挡车工,并成为细纱甲班团支部成立的“学雷锋”小组成员。质朴、善良的梁会兰在师傅韩淑芬的带领下第一次走进78岁孤寡老人赵桂珍家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看到老人的那一刻,我就想起了自己的奶奶。”梁会兰说,“我奶奶在老家有人照顾,而赵阿姨却孤单一人,太让人心酸了。”梁会兰主动接下照顾老人的任务,每周抽时间帮老人买菜、做饭、洗衣服……
1997年5月的一天,梁会兰平生第一次买了一枝康乃馨。原来,这一天是母亲节,她要把这枝花送给赵阿姨。在接过鲜花的那一刻,赵桂珍的泪水润湿了眼眶:“孩子,你对我真好!从来没有人给我过过母亲节。”“那从现在起,每年的母亲节我都给您过,您就把我当闺女吧!”她扶着老人回到床边,就又撸起袖子,忙活起来。
一声“闺女”,数年相伴。2000年,老人因为青光眼住院,梁会兰一下班就往医院跑,送饭、守夜、陪护,一刻不离。同房病友羡慕地说:“您老可真有福,孩子那么孝顺。”“哪儿啊,她不是我闺女,是和我结对子的志愿者小梁。”病友们听完更羡慕了:“这真是比亲人还亲啊。”2003年,赵桂珍因心脏衰竭去世,梁会兰7年的付出,让老人度过了幸福而快乐的晚年时光。
此后,梁会兰在社区居委会的牵线下,又开始与像赵桂珍一样需要照看的十几位老人结成了对子。也是从那时起,她被更多的社区老人接纳、认可,并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老人的贴心“小棉袄”。
“只要他们健在,我就会一直照顾下去”
2006年,国棉二厂改制,梁会兰下岗了。看着租住的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丈夫问她:“厂子不要我们了,我们回家吧?”但梁会兰的心里却放不下那些她一直照顾着的老人……
“咱们都这么熟悉了,你要是走了,我们肯定得少活几年……”如今,梁会兰向记者讲起她照顾过的金老师当年劝她留下时说的这句话,仍然眼眶泛红,声音哽咽。
老人的伤感让梁会兰下定了决心:“再难,我也不能丢下这些老人。凡是和我结对子的老人,只要他们健在,我就会一直照顾下去。”梁会兰选择留守北京,并做通了丈夫的工作,继续无偿为老人们服务。
几年后,与梁会兰结对子的金老师被确诊癌症晚期。那一年春节临近,老人嘴上不说,但脸上的孤独和落寞让梁会兰看在眼里。她决定,这个春节不和爱人一同回老家了,要留在这里陪着金老師走完最后一程。
“金老师住的医院就在北京西站附近,我每天经过,看着春运的火车和人流,心里十分惦记孩子和家人。但我知道,金老师那时候更需要我。”梁会兰回忆道。每当梁会兰走进病房,老人暗淡无光的双眼就会变得明亮起来。
大年初五,金老师带着幸福的笑容,合上了双眼……
“让老人们有个好归宿,是我最大的心愿。”此后,为了能有时间照顾更多老人,梁会兰干脆不再找固定的工作,干起了家政小时工。因为收入少,她舍不得买衣服,就捡别人剩的穿。结对子的老人们知道了,都要从微薄的退休金中分给梁会兰一部分,但她总是笑一笑,然后谢绝:“我不为这个,您为社会贡献了一生,为您尽一点力是我该做的。”
“闺女呀,你就是我们的福气呀”
梁会兰成了社区老人的职业“闺女”,一干就是20多年。她说,这些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老人们对她的那份“亲如家人的信任”。“亲闺女难以做到的,她都做到了。”韩淑芬是梁会兰入厂时的师傅,也是她的入党介绍人。她告诉记者,“梁会兰照顾过的老人很多,什么脾气秉性的都有,但他们都夸小梁的服务没挑儿。”
社区有些老人行动不便,外出修脚非常麻烦,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梁会兰就找到社区修脚部的谷师傅学习专业修脚技术。刚开始学时,掌握不好手劲儿,容易削破皮,她就按师傅说的,先拿土豆当道具,一层一层地削,越薄越好。这样反复练习了两个多月,她终于找到点儿感觉。有了信心的梁会兰又拿自己的脚做试验,亲身感受每一次下刀的位置、力度、效果,直到有把握了才为老人们服务。
何阿姨的脚上有块一元硬币那么大的脚垫,疼得不能走路。梁会兰知道了,就带着全套工具来到何阿姨家,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不行不行,我的脚又脏又臭……”梁会兰丝毫不嫌弃,主动帮老人打水、泡脚,一点一点仔细地帮老人剪掉厚硬的指甲、削去陈年的老茧。修好后,老人先是小心翼翼地踩了几下,再用力蹬了蹬地,说:“没想到这辈子我的脚还能走得这么松快。闺女呀,你就是我们的福气呀。”老人笑动的眼角泛起泪花。
2011年,坚持敬老孝老志愿服务的梁会兰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朝阳区委八里庄街道工委和八里庄东里社区党委的帮助下,成立了一支以她名字命名的“会兰孝亲敬老服务队”。如今,志愿者队伍已经发展到90余人。几年来,服务队已经为300多位孤寡、空巢、残疾老人提供长期固定爱心服务,还开展了“家音老伴热线”“喘息服务”等诸多创新服务项目。
“是北京把我培养成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人们让我走进他们的家里,融入他们的心里,让我这个异乡人在北京找到了家的感觉。最应该说感谢的,是我。”梁会兰动情地说。
(责任编辑:闫正宇)
梁会兰一边忙活,一边见缝插针地向记者介绍情况。她说,陪社区的孤寡、空巢老人过节,是她和团队坚持了23年的品牌活动。
从一名河北来京务工的纺纱女工,到名动京城的孝老模范,梁会兰的人生转折要从20多年前的一个节日说起。
“从现在起,每年的母亲节我都给您过”
1996年,梁会兰从河北冀州来到京棉二厂,当起了一名细纱挡车工,并成为细纱甲班团支部成立的“学雷锋”小组成员。质朴、善良的梁会兰在师傅韩淑芬的带领下第一次走进78岁孤寡老人赵桂珍家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看到老人的那一刻,我就想起了自己的奶奶。”梁会兰说,“我奶奶在老家有人照顾,而赵阿姨却孤单一人,太让人心酸了。”梁会兰主动接下照顾老人的任务,每周抽时间帮老人买菜、做饭、洗衣服……
1997年5月的一天,梁会兰平生第一次买了一枝康乃馨。原来,这一天是母亲节,她要把这枝花送给赵阿姨。在接过鲜花的那一刻,赵桂珍的泪水润湿了眼眶:“孩子,你对我真好!从来没有人给我过过母亲节。”“那从现在起,每年的母亲节我都给您过,您就把我当闺女吧!”她扶着老人回到床边,就又撸起袖子,忙活起来。
一声“闺女”,数年相伴。2000年,老人因为青光眼住院,梁会兰一下班就往医院跑,送饭、守夜、陪护,一刻不离。同房病友羡慕地说:“您老可真有福,孩子那么孝顺。”“哪儿啊,她不是我闺女,是和我结对子的志愿者小梁。”病友们听完更羡慕了:“这真是比亲人还亲啊。”2003年,赵桂珍因心脏衰竭去世,梁会兰7年的付出,让老人度过了幸福而快乐的晚年时光。
此后,梁会兰在社区居委会的牵线下,又开始与像赵桂珍一样需要照看的十几位老人结成了对子。也是从那时起,她被更多的社区老人接纳、认可,并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老人的贴心“小棉袄”。
“只要他们健在,我就会一直照顾下去”
2006年,国棉二厂改制,梁会兰下岗了。看着租住的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丈夫问她:“厂子不要我们了,我们回家吧?”但梁会兰的心里却放不下那些她一直照顾着的老人……
“咱们都这么熟悉了,你要是走了,我们肯定得少活几年……”如今,梁会兰向记者讲起她照顾过的金老师当年劝她留下时说的这句话,仍然眼眶泛红,声音哽咽。
老人的伤感让梁会兰下定了决心:“再难,我也不能丢下这些老人。凡是和我结对子的老人,只要他们健在,我就会一直照顾下去。”梁会兰选择留守北京,并做通了丈夫的工作,继续无偿为老人们服务。
几年后,与梁会兰结对子的金老师被确诊癌症晚期。那一年春节临近,老人嘴上不说,但脸上的孤独和落寞让梁会兰看在眼里。她决定,这个春节不和爱人一同回老家了,要留在这里陪着金老師走完最后一程。
“金老师住的医院就在北京西站附近,我每天经过,看着春运的火车和人流,心里十分惦记孩子和家人。但我知道,金老师那时候更需要我。”梁会兰回忆道。每当梁会兰走进病房,老人暗淡无光的双眼就会变得明亮起来。
大年初五,金老师带着幸福的笑容,合上了双眼……
“让老人们有个好归宿,是我最大的心愿。”此后,为了能有时间照顾更多老人,梁会兰干脆不再找固定的工作,干起了家政小时工。因为收入少,她舍不得买衣服,就捡别人剩的穿。结对子的老人们知道了,都要从微薄的退休金中分给梁会兰一部分,但她总是笑一笑,然后谢绝:“我不为这个,您为社会贡献了一生,为您尽一点力是我该做的。”
“闺女呀,你就是我们的福气呀”
梁会兰成了社区老人的职业“闺女”,一干就是20多年。她说,这些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老人们对她的那份“亲如家人的信任”。“亲闺女难以做到的,她都做到了。”韩淑芬是梁会兰入厂时的师傅,也是她的入党介绍人。她告诉记者,“梁会兰照顾过的老人很多,什么脾气秉性的都有,但他们都夸小梁的服务没挑儿。”
社区有些老人行动不便,外出修脚非常麻烦,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梁会兰就找到社区修脚部的谷师傅学习专业修脚技术。刚开始学时,掌握不好手劲儿,容易削破皮,她就按师傅说的,先拿土豆当道具,一层一层地削,越薄越好。这样反复练习了两个多月,她终于找到点儿感觉。有了信心的梁会兰又拿自己的脚做试验,亲身感受每一次下刀的位置、力度、效果,直到有把握了才为老人们服务。
何阿姨的脚上有块一元硬币那么大的脚垫,疼得不能走路。梁会兰知道了,就带着全套工具来到何阿姨家,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不行不行,我的脚又脏又臭……”梁会兰丝毫不嫌弃,主动帮老人打水、泡脚,一点一点仔细地帮老人剪掉厚硬的指甲、削去陈年的老茧。修好后,老人先是小心翼翼地踩了几下,再用力蹬了蹬地,说:“没想到这辈子我的脚还能走得这么松快。闺女呀,你就是我们的福气呀。”老人笑动的眼角泛起泪花。
2011年,坚持敬老孝老志愿服务的梁会兰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朝阳区委八里庄街道工委和八里庄东里社区党委的帮助下,成立了一支以她名字命名的“会兰孝亲敬老服务队”。如今,志愿者队伍已经发展到90余人。几年来,服务队已经为300多位孤寡、空巢、残疾老人提供长期固定爱心服务,还开展了“家音老伴热线”“喘息服务”等诸多创新服务项目。
“是北京把我培养成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人们让我走进他们的家里,融入他们的心里,让我这个异乡人在北京找到了家的感觉。最应该说感谢的,是我。”梁会兰动情地说。
(责任编辑:闫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