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活动体验式”写作教学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生要真情写作,流畅地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发挥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可是,当下的高中写作课堂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语文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采用“活动体验式”写作教学模式,针对高中生的写作现状,结合社会热点和实际生活,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灵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作文写作实训或者组织学生定期去社区从事志愿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了解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故事。实际的人际交往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大学生写作的深度和广度,升华主题,使学生勇于借助生活表达思想,学习更多的写作技巧。
  目前,许多教师对作文课堂教学做了诸多的改革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可是对于一些眼界不宽和知识稍微欠缺的学生来说,高中写作仍是一个较为困难的任务。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符合学生实际发展的作文教学方式,全面提升所有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贴近生活,就近获取写作素材
  学生在准备写作文之前要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主动学习,认真思考,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存储写作资源,认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1.细心观察
  艺术始于生活,学生如果想要获取更多的写作资源并且丰富自身的写作灵感,就要细心地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用心体验与人交往的过程。往往这些细节和过程就是一篇好文章的主要线索,在如此多彩的社会中,学生要细心寻找适合自己创作的资源,并深入探究,利用生活充实自身的情感、思想和语言表达技巧,切身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所以,教师在高中生写作文之前要教导学生亲近生活、融入生活,并且了解生活,主动学习知识和写作技巧,自主积累写作资源,给以后的作文写作提供丰富的资源。
  譬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学生可以了解形象生动的写作技巧,例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把这些树木都赋予人的特性,互相争抢着开花,而且开出来的花美极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样较为贴近生活的比喻,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百花齐放的姿态。对于这样的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背诵下来,在以后的作文中运用类似的写作技巧。
  2.亲自体验
  高中生在写作文时要加入自己独特的想法,所以学生要去亲自体验生活,只观察生活是不能在某件事情发生的过程中与当事人感同身受的,亲自体验生活可以适当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学生的真实感情。在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精神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视频播放给学生。在看到卢永根教授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仍然坚持交代工作任务和科学项目的进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和残障儿童学校亲身体验志愿活动,让学生在与这些人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情感,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能设身处地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二、创设写作情境,发挥学生想象力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让学生用严谨的语言升华自己要写的故事,最终写出一篇合格的作文。
  教师要在学生写作时为学生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写作中,激起自身的写作灵感和情感表达,引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可以依据一些文章编排情景剧或者举行朗诵大会等活动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写“人不可貌相”这一主题作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找一些电影素材播放给学生,学生耳熟能详的《巴黎圣母院》,剧中文质彬彬、形象高大的神父和面目丑陋、身材矮小的卡西莫多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神父有较好的外貌却做最坏的事情,而卡西莫多以丑陋的面貌做着善良的事情。教师让学生就这一主题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言,从而扩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寫作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文。
  三、建立赏评作文机制
  评价学生作文也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鼓励学生的写作自信,从旁协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源,提升学生写作技能。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交换评价作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评价别人作文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同学互动,取长补短。之后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在课堂上实时解析,增强学生在赏评作文时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譬如:在评析“我憧憬的生活”这一题目的作文时,每个学生对生活的憧憬都不同,学生在作文评析中就可以了解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生活想象,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总而言之,“活动体验式”写作课堂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切身感受情境中的事件,主动思考并细心观察生活,以实际生活为起点,寻找写作资源和灵感,丰富自身的素材积累。教师也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及时指导学生写作,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技能。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737200)
其他文献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非常重要的抒发他个人豪情壮志的一首词,作者站在橘子洲头,回忆过去岁月,抒发远大志向,表达了打倒反动统治者的决心。可以说,《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能够完全展现毛泽东内心伟大抱负和英雄气概的壮丽作品。其中,它的语言组合极为生动且富有感染力,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景象。豪气是始终贯穿整首词的,如何能够准确地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字词、语段的分析来进行,而对重点词
期刊
纵观近五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都会在材料中出现明显的关键词,如2018年的“语言”、2017年的“车”、2016年的“个性与创新”、2015年的“智慧”、2014年的“青春不朽”。这样的作文降低了學生的审题难度,学生也有话可说。但是,又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下笔虽不难,高下易分晓。结合高二学生的议论文训练来看,面对这种言语类材料作文,学生往往存在以下问题:阅读材料断章取义,理解关键词内涵走入误区,行文
期刊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活动,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相关联的多文本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习得方法、发展思维、建构知识、形成共识,达到由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的阅读效果,阅读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在高中散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对落实新课标精神,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以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谈谈
期刊
《现代散文选读》作为选修教材,一直被众多同仁当作课外阅读教材来处理。或者按专题让学生自行阅读,或者选择典型篇目像对待阅读理解一样解读。学生既不会像对待必修篇目一般认真细读,选读的学习方式也无法让学生深入鉴赏。因此,名篇大家之作被当作阅读理解机械应对,人文性、思辨性较强的文章因为解读困难而被直接忽视。学生从中获取的可能仅仅是生硬的解题技巧,也可能是浅显的细碎的阅读感受。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
期刊
苏东坡有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谓“厚积”即为广泛积累。从写作角度来说,做到“厚积”,动起笔来方能文思泉涌。然而,中学生往往看重课外积累,而忽略课内采撷。殊不知,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素材宝库,对于时间甚紧,课外阅读受限的中学生而言,从语文教材中采撷作文素材不失为一条捷径。如若能够对教材充分发掘,从中积累各类素材,那么当我们搦翰为文时,必定如虎生翼,文采斐然。  素材积累的核心是提取
期刊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的文学体裁,人自然是小说的中心。在小说阅读理解题中,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来设置问题,同样,要读懂小说,也得从人物这一中心出发,故而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分析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结合学生高考中对人物形象类问题的解答看,很多学生还是没有把握住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为此,笔者就高中语文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做简要分析。  一、考情分析  结合近十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基
期刊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可是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资源的使用常常局限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忽略了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资源的运用。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服务。”目前,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有不少优秀资源,教师依托平台的网络学习空间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师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呢?  所谓“深层学习”,是指在教师创建的真实教学情境中,学生主动参与语言文字的阅读过程,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
期刊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颁布,预示着教育教学改革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迈进“核心素养”4.0版的新时代。课标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同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
期刊
《将进酒》出自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该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该单元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理解为前提,这就需要有一个较好的解读文本的过程。反观教学,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的不是引导学生学会写古诗,而是诗歌蕴藏的魅力,只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学生才会产生爱读的兴趣,感受到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与诗人进行对话,体悟诗人的个性及其内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