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具有内在关联。分析当下大学校园在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中所呈现的问题,从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人文化”发展、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以及制度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发展这三个方面着手,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实现知行统一,来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本质要求在于立德树人,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校园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对南宁市某高校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影响因素,探索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凝聚着一个校园长期形成的价值共识及发展灵魂,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由文化环境的熏陶和自觉学习的意识共同塑造的。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领大学生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作为奋斗目标,以推进“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的社会作为責任担当,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行动指南。
(一)校园文化具有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的精神灵魂所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培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观念,熔铸在大学的办学理念中,体现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个体无形中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对现有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个体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还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目标和动机,又通过对外辐射,为社会的前进输出新的文化影响力,引导社会文化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二)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
文化是一种黏合剂。校园文化是校园中的主体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反映着整个校园的共同的理想、信念、目标和价值的精神,最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每个主体都会产生对学校目标、价值观念、行为标准、道德规范的认同感,从而使个人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追求与学校的发展趋于一致。
(三)校园文化具有规范作用
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支配功能。大学通过设立各种规章制度,将校园文化中的精神和价值标准传递给师生,使之成为高校师生行动的主要依据,进而内化为个人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使大学成员在同一规范内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制约。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会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其影响,自觉地去遵守和维护,使自己符合社会要求,在担任某种社会角色时按照社会规范来为人处世。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使人们的思想领域受到了严重冲击;加之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渴求打破传统观念的特质,影响着其价值选择和思想观念,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从过去的封闭模式走向开放状态。受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影响,校园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呈现的主要问题
1.注重物质文化建设但忽略人文关怀
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和增加,我国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了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也逐步加快。但是,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等内涵建设却没有得到重视,而这些正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所在。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使得高校的物质基础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2.注重“三风”建设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联较少
当代高校重视“三风”建设,营造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氛围。但是,在如今的高校校园中,大多数社团活动均为娱乐性质比较强的相关活动,缺少对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颂扬和传承。一些主题团日活动和党员活动也大多数为专题讲座,方式单调乏味,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与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不能自觉地认同社会主义社会主流价值观,反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 注重制度文化建设但仍然存在着不足
虽然现代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都较为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往往过分注重制度的数量而不看质量,将师生置于被支配和被控制的依附性地位,且侧重于维护管理者与师生员工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其次,学校师生难以参与至制度建设中,民主性、透明性和普遍性的制度文化的建设很难得到保证。长期下来,整个校园将失去应有的活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被削弱
西方不良思潮和消极文化不断冲击着高校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某些学生过于计较个人的成败得失,对集体或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受拜金主义的影响某些学生只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精神上的满足,享受高消费带来的满足感和虚荣感。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不得不面对新的压力和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指数不断增加。 2.高校文化建设系统的弱化
分析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的主要问题可以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有序性。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且富有系统性的工程,整体的规划和全校师生的参与不可或缺。但在实际建设时,建设方案往往都是根据学校管理层的主观决策而制订,没有科学广泛地征求师生的意见,使得建设方案缺乏多样化需求。加之高校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和不到位的现象,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有序性。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我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还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授课依然是以灌输的方式进行。就目前来看,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陷入了“唯教材”式教学模式,内容重复且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部分教师的政治素养不高,在授课的同时将自己片面的政治思想和态度传输给学生,阻碍其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教育手段,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活动,具有渗透性、隐蔽性、感染性的特点。其目的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其行为习惯。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人文化”发展
以南宁市某高校为例,多年来学校因地制宜,并且在充分考虑学校历史和师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赋予校园硬件设施独特的文化内涵。如大礼堂、图书馆等建筑体现了“人文与科学融合、传统与现代相通”的主题思想,镜湖、碧云湖等生态环境体现了现代绿色校园的风貌,校园内还可见以首任校长为代表的著名教育家雕塑群,这些设计体现了独特的校园精神。将校园景观赋予人文价值,把核心价值观内容同校园硬件设施有机融合,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暗示和熏陶,有利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从而对校园文化产生归属感和精神共识。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是大学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的理论升华,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校风和学风的本质体现。”[1]加强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要根据当代校园的实际情况,深度挖掘本校积累和传承下来的特有文化历史和精神元素,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校大学精神。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守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方向
习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思政教师队伍的选择与建设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思政教師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较强的使命责任感,要自觉传导主流意识形态,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教研活动中来,发挥教师的导向示范作用。学校也要定期开展师德教育,严格师德管理,积极建设爱国敬业、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
2. 深化党团教育,提升高校党团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利用学生党团组织,开展好各项实践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实地考察调研等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归属,并且真正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各类党团活动,使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分析各种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增强自身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水平,明确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贯彻实施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
3.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实现知行统一
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促进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知”“行”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有效融入。例如,南宁市某高校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依托,多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同时组织学生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了解历史、认知社会。此外,高校还应以重大历史事件或地区民族特色纪念日为契机,开展相关教育实践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发展
校园制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框架和基础,没有它的导向和保障,校园文化就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发挥强效的育人功能,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难以形成常效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决策体制,不断强化制度的联动机制,推动高校校园制度体系发挥实效性作用。
首先,共商共识,提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民主性。校园制度的设立是为了校园管理在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让全体师生和员工把外在的制度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例如在制定学校某一规定的修订建议稿时,邀请师生代表参会反馈意见,采用合理化建议。每一位师生都是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者,在校园制度形成过程中,要尊重师生提出的每一个想法和每一条建议。
其次,依法治校,提高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权威性。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高校校园制度要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成为建立良好校园制度文化的保证。因此,高校应当制定出切合实际、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利的规章制度,保证学校规范有序,高校协调地运行。
最后,与时俱进,提高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制度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并随着实际的变化不断地进行修正完善。因此,校园制度的生成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
结语
习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高校校园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这就意味着高校校园文化要不断丰富内容和创新形式,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让大学生乐于参与。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集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能量,让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注释
[1]孙成武,常珊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赵丽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生根开花[J].人民论坛,2016(25):220-221.
[4]张广芝.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6):22-24.
[5]周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8(08):128-132.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本质要求在于立德树人,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校园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对南宁市某高校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影响因素,探索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凝聚着一个校园长期形成的价值共识及发展灵魂,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由文化环境的熏陶和自觉学习的意识共同塑造的。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领大学生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作为奋斗目标,以推进“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的社会作为責任担当,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行动指南。
(一)校园文化具有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的精神灵魂所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培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观念,熔铸在大学的办学理念中,体现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个体无形中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对现有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个体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还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目标和动机,又通过对外辐射,为社会的前进输出新的文化影响力,引导社会文化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二)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
文化是一种黏合剂。校园文化是校园中的主体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反映着整个校园的共同的理想、信念、目标和价值的精神,最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每个主体都会产生对学校目标、价值观念、行为标准、道德规范的认同感,从而使个人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追求与学校的发展趋于一致。
(三)校园文化具有规范作用
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支配功能。大学通过设立各种规章制度,将校园文化中的精神和价值标准传递给师生,使之成为高校师生行动的主要依据,进而内化为个人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使大学成员在同一规范内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制约。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会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其影响,自觉地去遵守和维护,使自己符合社会要求,在担任某种社会角色时按照社会规范来为人处世。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使人们的思想领域受到了严重冲击;加之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渴求打破传统观念的特质,影响着其价值选择和思想观念,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从过去的封闭模式走向开放状态。受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影响,校园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呈现的主要问题
1.注重物质文化建设但忽略人文关怀
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和增加,我国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了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也逐步加快。但是,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等内涵建设却没有得到重视,而这些正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所在。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使得高校的物质基础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2.注重“三风”建设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联较少
当代高校重视“三风”建设,营造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氛围。但是,在如今的高校校园中,大多数社团活动均为娱乐性质比较强的相关活动,缺少对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颂扬和传承。一些主题团日活动和党员活动也大多数为专题讲座,方式单调乏味,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与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不能自觉地认同社会主义社会主流价值观,反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 注重制度文化建设但仍然存在着不足
虽然现代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都较为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往往过分注重制度的数量而不看质量,将师生置于被支配和被控制的依附性地位,且侧重于维护管理者与师生员工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其次,学校师生难以参与至制度建设中,民主性、透明性和普遍性的制度文化的建设很难得到保证。长期下来,整个校园将失去应有的活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被削弱
西方不良思潮和消极文化不断冲击着高校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某些学生过于计较个人的成败得失,对集体或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受拜金主义的影响某些学生只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精神上的满足,享受高消费带来的满足感和虚荣感。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不得不面对新的压力和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指数不断增加。 2.高校文化建设系统的弱化
分析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的主要问题可以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有序性。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且富有系统性的工程,整体的规划和全校师生的参与不可或缺。但在实际建设时,建设方案往往都是根据学校管理层的主观决策而制订,没有科学广泛地征求师生的意见,使得建设方案缺乏多样化需求。加之高校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和不到位的现象,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有序性。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我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还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授课依然是以灌输的方式进行。就目前来看,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陷入了“唯教材”式教学模式,内容重复且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部分教师的政治素养不高,在授课的同时将自己片面的政治思想和态度传输给学生,阻碍其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教育手段,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活动,具有渗透性、隐蔽性、感染性的特点。其目的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其行为习惯。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人文化”发展
以南宁市某高校为例,多年来学校因地制宜,并且在充分考虑学校历史和师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赋予校园硬件设施独特的文化内涵。如大礼堂、图书馆等建筑体现了“人文与科学融合、传统与现代相通”的主题思想,镜湖、碧云湖等生态环境体现了现代绿色校园的风貌,校园内还可见以首任校长为代表的著名教育家雕塑群,这些设计体现了独特的校园精神。将校园景观赋予人文价值,把核心价值观内容同校园硬件设施有机融合,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暗示和熏陶,有利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从而对校园文化产生归属感和精神共识。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是大学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的理论升华,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校风和学风的本质体现。”[1]加强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要根据当代校园的实际情况,深度挖掘本校积累和传承下来的特有文化历史和精神元素,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校大学精神。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守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方向
习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思政教师队伍的选择与建设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思政教師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较强的使命责任感,要自觉传导主流意识形态,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教研活动中来,发挥教师的导向示范作用。学校也要定期开展师德教育,严格师德管理,积极建设爱国敬业、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
2. 深化党团教育,提升高校党团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利用学生党团组织,开展好各项实践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实地考察调研等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归属,并且真正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各类党团活动,使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分析各种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增强自身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水平,明确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贯彻实施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
3.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实现知行统一
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促进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知”“行”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有效融入。例如,南宁市某高校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依托,多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同时组织学生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了解历史、认知社会。此外,高校还应以重大历史事件或地区民族特色纪念日为契机,开展相关教育实践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发展
校园制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框架和基础,没有它的导向和保障,校园文化就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发挥强效的育人功能,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难以形成常效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决策体制,不断强化制度的联动机制,推动高校校园制度体系发挥实效性作用。
首先,共商共识,提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民主性。校园制度的设立是为了校园管理在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让全体师生和员工把外在的制度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例如在制定学校某一规定的修订建议稿时,邀请师生代表参会反馈意见,采用合理化建议。每一位师生都是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者,在校园制度形成过程中,要尊重师生提出的每一个想法和每一条建议。
其次,依法治校,提高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权威性。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高校校园制度要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成为建立良好校园制度文化的保证。因此,高校应当制定出切合实际、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利的规章制度,保证学校规范有序,高校协调地运行。
最后,与时俱进,提高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制度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并随着实际的变化不断地进行修正完善。因此,校园制度的生成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
结语
习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高校校园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这就意味着高校校园文化要不断丰富内容和创新形式,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让大学生乐于参与。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集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能量,让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注释
[1]孙成武,常珊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赵丽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生根开花[J].人民论坛,2016(25):220-221.
[4]张广芝.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6):22-24.
[5]周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8(08):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