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结合学生工作实践,通过对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分析,并运用社会支持的视角对解决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考;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收费制度的逐步深入,以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扩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也日益扩大。贫困大学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高学费及就业难的双重压力,艺术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显得非常突出。笔者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对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行审视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基本概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概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学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困难的学生。根据困难程度的不同可确定为生存型贫困、生活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
生存型贫困是指从家庭获得的经济支持很少或没有,基本生活缺乏保障。生存型贫困的学生,经济匮乏使其面临着生存、生活和发展全方位的危机。
生活型贫困是指依靠家庭能够解决基本的衣食问题,但这种解决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一些生活的需要还处在一种被剥夺的状态。生活型贫困的学生面临的主要是生活和发展问题。
发展型贫困是指学生基本达到温饱,但却明显感受到经济压力对他们的身体、心理、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切实的限制。发展型贫困学生面临的主要是经济的匮乏对其发展的影响。
二、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
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0%,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比例约占在校总人数的5%-10%。在目前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将会作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
陕西作为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较大。据统计,全省高校贫困学生占在校学生的25%。陕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75%以上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绝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
在笔者工作的西安美术学院,情况显得尤为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与学费成正相关关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占到在校总人数的30%以上,每年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资金高达200万元,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受到资助。
三、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各高校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奖、贷、助、补、免、缓”及勤工助学在内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1.申请的随意性较大
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程序主要分为“申请—认定—资助“等步骤。但在申请及审核过程中,往往没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详细的划分,只是简单地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划为特别困难、比较困难和一般困难。学生对困难补助的申请与家庭的支付能力并不完全相符,而是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这种申请的随意性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面临强大的压力,同时增大了资助资格认定的难度和认定成本,如果认定不当,就会使困难程度不高的学生挤占困难程度较高学生的资助资源。
2.物质援助形式较多,精神援助的形势较少
在资助的形式中,80%以上为物质形式的援助,而且这种援助大多以钱物的形式进行发放,没有任何的精神援助形式。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过于单一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主要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其他形式的资助来源少之又少且极不稳定。
四、构建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议和对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帮助这些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境,还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搭建一个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支持的社会支持系统,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投资力度,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完善工作,强化素质教育和能力提升,加强励志和感恩教育,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一自助一助人”的“输血”到“造血"过程的转变。
1.继续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工作,完善助学体系
继续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国务院2007年公布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完善以“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社会资助为主的学生资助体系,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为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问题,以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等为辅,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问题”的资助体系,明确资助原则和资助目的,规范资金的使用、时间安排和资助方式,形成特困资助与贫困资助相结合、重点资助与一般资助相结合、长期资助与临时资助相结合的一揽子统筹资助的运行模式,避免重复资助、错误资助等现象的出现,提高助学效益。
①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制定严格的认定标准,建立完善的学生档案。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问题也日益突出,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首先必须要制定科学规范的认定标准,这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的基础。由于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收费标准以及学校所在城市的生活水平的不同,因此认定标准也不一样,高校应该综合考虑学校所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学校收费情况、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等因素,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认定和划分,制定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科学规范的、可操作性强的认定标准。同时,建立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利用计算机数据库做好学生信息的登记工作,并定期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情况(如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奖励、处分、消费、参加活动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从而可以更方便、更全面地掌握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在校表现情况、受资助情况等等。
②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建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具体的工作,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和资助体系。因此,各高校都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如资助政策和办法的制定、各类资助的评选、审核和发放、学生能力的培养等等,并安排足够的工作人员。同时,各院系也要安排专人负责本院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成立院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③大力宣传全国个人征信系统并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信息查询系统,鼓励办理生源地信用贷款,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是一种信用贷款。我们应该积极宣传个人征信系统的相关内容,增强其影响力,提高贷款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积极与银行联系建立可查询的“国家助学贷款信息查询系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可以通过此系统查询本人的贷款、还款情况及个人的信用记录等等。以便学生可以按时足额还款,降低违约率,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在宣传个人征信系统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的同时,还应该积极鼓励并支持开办生源地信用贷款,并加大贷款力度。因为生源地信用贷款可以直接面对家长,由父母或亲属担保贷款,而且家庭所在住址也比较固定,便于更真实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及学生的毕业去向,从而能更有效的降低贷款的风险,降低违约率。因此,应大力宣传并鼓励支持生源地信用贷款。
④建立艺术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回访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既要防止不属于贫困范畴内的学生钻政策的空子,又要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资助时获得爱与关怀的感染,而不是感受压抑和压力。因此,在给予贫困资助的同时,强调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和适当参与公益活动等形式来回报社会。如将所有接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同学编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参加活动。
学校可利用寒暑假时间,适当抽取有代表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慰问其家庭,及时了解家庭真实状况,并将国家、学院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进行宣传,搭建学校——学生—家庭沟通的桥梁,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第一手资料,使相关工作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
2.做好艺术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是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占有20%的比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要做好这个群体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①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贫困、理解贫困,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他们自立自强、坚强刚毅的优良品质。把贫困看作是自己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是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励志教育活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如:自立自强主题班会、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事迹报告会、征文活动、演讲活动、观看励志为主题的影片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学生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今后的生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在暂时的经济困难,要用积极地态度来面对贫困。经济上的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贫困,怨天尤人,失去理想和信念,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
②高度重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完善教育工作方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培养自立自强精神外,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他们往往承受着比其他同学更大的压力,相对来说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面对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需从外界干预和自我调适两方面进行。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学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抗挫教育,并组织开展各类心理辅导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抗干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③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渗透感恩教育。感恩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它需要教育的点拨和引导,需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报恩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常处于被施恩的地位,因此对于这一群体的感恩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感恩教育可以把这种被动的接受上升为精神动力,并最终转化为主动的行为,完善自我,回报社会,才真正达到了资助他们的目的。学校、社会、家庭要共同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要让他们时时刻刻体会和感受到学校、社会、家庭给他们的关怀和帮助,让学生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之中,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社会、学校及家人。例如定期向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个人或单位汇报自己的在校情况,以便让资助方能够了解他们帮助的学生的情况;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毕业以后支援家乡或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建设等等。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感恩回报过程中感受的自身的价值,让受助和助人结合起来,实现“输血”到“造血”的结果。
3.多种方式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拓展,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社会竞争力。
目前,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处在所谓的“贫困循环"状态中,鉴于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困境,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建立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拓展体系,以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摆脱“贫困循环"的束缚。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交际能力、实用技能的培训,不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高校应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免费学习和培训能力的平台,知道学生的学习方法,培训他们的应用能力。大力拓展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勤工助学“含智量”,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勤工助学活动不仅仅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问题,它也是学生了解社会、提高能力、磨练意识、提高竞争力的自我完善的社会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2009.
[2]杨倩.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3]周文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4).
[4]闰丽莉.当代贫困大学生教育问题及其应对[D].华中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屈炳昊(1982—),陕西西安人,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艺系辅导员。
【关键词】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考;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收费制度的逐步深入,以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扩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也日益扩大。贫困大学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高学费及就业难的双重压力,艺术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显得非常突出。笔者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对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行审视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基本概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概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学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困难的学生。根据困难程度的不同可确定为生存型贫困、生活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
生存型贫困是指从家庭获得的经济支持很少或没有,基本生活缺乏保障。生存型贫困的学生,经济匮乏使其面临着生存、生活和发展全方位的危机。
生活型贫困是指依靠家庭能够解决基本的衣食问题,但这种解决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一些生活的需要还处在一种被剥夺的状态。生活型贫困的学生面临的主要是生活和发展问题。
发展型贫困是指学生基本达到温饱,但却明显感受到经济压力对他们的身体、心理、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切实的限制。发展型贫困学生面临的主要是经济的匮乏对其发展的影响。
二、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
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0%,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比例约占在校总人数的5%-10%。在目前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将会作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
陕西作为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较大。据统计,全省高校贫困学生占在校学生的25%。陕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75%以上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绝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
在笔者工作的西安美术学院,情况显得尤为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与学费成正相关关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占到在校总人数的30%以上,每年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资金高达200万元,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受到资助。
三、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各高校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奖、贷、助、补、免、缓”及勤工助学在内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1.申请的随意性较大
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程序主要分为“申请—认定—资助“等步骤。但在申请及审核过程中,往往没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详细的划分,只是简单地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划为特别困难、比较困难和一般困难。学生对困难补助的申请与家庭的支付能力并不完全相符,而是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这种申请的随意性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面临强大的压力,同时增大了资助资格认定的难度和认定成本,如果认定不当,就会使困难程度不高的学生挤占困难程度较高学生的资助资源。
2.物质援助形式较多,精神援助的形势较少
在资助的形式中,80%以上为物质形式的援助,而且这种援助大多以钱物的形式进行发放,没有任何的精神援助形式。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过于单一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主要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其他形式的资助来源少之又少且极不稳定。
四、构建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议和对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帮助这些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境,还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搭建一个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支持的社会支持系统,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投资力度,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完善工作,强化素质教育和能力提升,加强励志和感恩教育,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一自助一助人”的“输血”到“造血"过程的转变。
1.继续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工作,完善助学体系
继续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国务院2007年公布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完善以“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社会资助为主的学生资助体系,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为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问题,以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等为辅,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问题”的资助体系,明确资助原则和资助目的,规范资金的使用、时间安排和资助方式,形成特困资助与贫困资助相结合、重点资助与一般资助相结合、长期资助与临时资助相结合的一揽子统筹资助的运行模式,避免重复资助、错误资助等现象的出现,提高助学效益。
①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制定严格的认定标准,建立完善的学生档案。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问题也日益突出,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首先必须要制定科学规范的认定标准,这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的基础。由于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收费标准以及学校所在城市的生活水平的不同,因此认定标准也不一样,高校应该综合考虑学校所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学校收费情况、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等因素,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认定和划分,制定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科学规范的、可操作性强的认定标准。同时,建立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利用计算机数据库做好学生信息的登记工作,并定期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情况(如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奖励、处分、消费、参加活动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从而可以更方便、更全面地掌握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在校表现情况、受资助情况等等。
②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建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具体的工作,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和资助体系。因此,各高校都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如资助政策和办法的制定、各类资助的评选、审核和发放、学生能力的培养等等,并安排足够的工作人员。同时,各院系也要安排专人负责本院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成立院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③大力宣传全国个人征信系统并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信息查询系统,鼓励办理生源地信用贷款,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是一种信用贷款。我们应该积极宣传个人征信系统的相关内容,增强其影响力,提高贷款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积极与银行联系建立可查询的“国家助学贷款信息查询系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可以通过此系统查询本人的贷款、还款情况及个人的信用记录等等。以便学生可以按时足额还款,降低违约率,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在宣传个人征信系统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的同时,还应该积极鼓励并支持开办生源地信用贷款,并加大贷款力度。因为生源地信用贷款可以直接面对家长,由父母或亲属担保贷款,而且家庭所在住址也比较固定,便于更真实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及学生的毕业去向,从而能更有效的降低贷款的风险,降低违约率。因此,应大力宣传并鼓励支持生源地信用贷款。
④建立艺术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回访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既要防止不属于贫困范畴内的学生钻政策的空子,又要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资助时获得爱与关怀的感染,而不是感受压抑和压力。因此,在给予贫困资助的同时,强调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和适当参与公益活动等形式来回报社会。如将所有接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同学编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参加活动。
学校可利用寒暑假时间,适当抽取有代表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慰问其家庭,及时了解家庭真实状况,并将国家、学院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进行宣传,搭建学校——学生—家庭沟通的桥梁,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第一手资料,使相关工作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
2.做好艺术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是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占有20%的比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要做好这个群体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①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贫困、理解贫困,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他们自立自强、坚强刚毅的优良品质。把贫困看作是自己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是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励志教育活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如:自立自强主题班会、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事迹报告会、征文活动、演讲活动、观看励志为主题的影片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学生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今后的生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在暂时的经济困难,要用积极地态度来面对贫困。经济上的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贫困,怨天尤人,失去理想和信念,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
②高度重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完善教育工作方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培养自立自强精神外,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他们往往承受着比其他同学更大的压力,相对来说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面对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需从外界干预和自我调适两方面进行。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学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抗挫教育,并组织开展各类心理辅导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抗干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③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渗透感恩教育。感恩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它需要教育的点拨和引导,需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报恩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常处于被施恩的地位,因此对于这一群体的感恩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感恩教育可以把这种被动的接受上升为精神动力,并最终转化为主动的行为,完善自我,回报社会,才真正达到了资助他们的目的。学校、社会、家庭要共同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要让他们时时刻刻体会和感受到学校、社会、家庭给他们的关怀和帮助,让学生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之中,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社会、学校及家人。例如定期向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个人或单位汇报自己的在校情况,以便让资助方能够了解他们帮助的学生的情况;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毕业以后支援家乡或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建设等等。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感恩回报过程中感受的自身的价值,让受助和助人结合起来,实现“输血”到“造血”的结果。
3.多种方式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拓展,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社会竞争力。
目前,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处在所谓的“贫困循环"状态中,鉴于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困境,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建立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拓展体系,以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摆脱“贫困循环"的束缚。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交际能力、实用技能的培训,不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高校应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免费学习和培训能力的平台,知道学生的学习方法,培训他们的应用能力。大力拓展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勤工助学“含智量”,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勤工助学活动不仅仅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问题,它也是学生了解社会、提高能力、磨练意识、提高竞争力的自我完善的社会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2009.
[2]杨倩.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3]周文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4).
[4]闰丽莉.当代贫困大学生教育问题及其应对[D].华中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屈炳昊(1982—),陕西西安人,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艺系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