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时事速递 >>
潘际銮,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我国焊接科学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焊接领域的开拓者,潘际銮已94岁高龄,他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他参与解决了我国多项重大工程问题,让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让核电站“密不透风”。早在1984年,由潘际銮排名第一完成的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荣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2005年,潘际銮被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接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让自己的科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一生追逐的目标。我的工作对国家有贡献,我就很安心,很高兴。”他总是这样说。
人物素描1 “抗日、救国、回家”之志
1927年,潘际銮出生于江西九江的一个铁路职工家庭。潘际銮10岁的时候,正是日本人向九江进攻的时候,潘父就带着一家人逃出了江西。后来潘际銮一家便在云南扎根。“当时虽然有学校,但上学很困难,为什么?家庭很贫苦,吃饭都困难。”潘际銮说,不放弃学习,始终是潘家孩子们的不二选择。战火纷飞里,“抗日、救国、回家”的志向悄悄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1944年,潘际銮以云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入学第一年,西南联大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第一次期中考试,我物理居然考了个不及格!”这件事给了潘际銮很大触动,他总结,西南联大的学习方法是老师引进门、学习在自己,而且要学深、学精,从“自学”向“治学”转变,这让他养成了融会贯通、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
人物素描2 让系列重大工程“天衣无缝”
在我国,超过4万公里的高铁轨道,均是通过极为精准的焊接工艺拼接而成的。而这项“天衣无缝”的焊接技术背后,凝聚了我国“焊接科学第一人”潘际銮毕生的心血。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并在我国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成为我国焊接领域当之无愧的奠基人。随后的数十年间,潘际銮和他所引领的焊接学科成为国家各项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世纪60年代,他率领团队历时3年完成核反应堆焊接任务。1987年至1991年,在我国自行建设首座核电站时,潘际銮又担任焊接顾问,为工程做出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潘老仍致力于推动大型构件的焊接自动化。2003年,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爬行式弧焊机器人,极大地节约了人力及物力成本。2005年,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工,潘际銮作为技术顾问,亲自指导和把关3000多处钢轨焊接接头,为我国高铁建设打下堅实基础。
【考场仿真试题】请就上述材料,以“国之希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片段示例】对这位九十余岁的老院士而言,他用一生的时光推动中国焊接技术的进步,使得国家多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他将自己同国家命运“焊接”在一起,为中国科学事业之未来燃亮了希望的火烛。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国家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不断学习,不畏艰苦,勇于创新、勇闯国际前沿的科学精神,这是科技强国的希望所在。
【其他适用话题】科学精神 家国情怀 为国为民 人才培养
潘际銮,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我国焊接科学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焊接领域的开拓者,潘际銮已94岁高龄,他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他参与解决了我国多项重大工程问题,让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让核电站“密不透风”。早在1984年,由潘际銮排名第一完成的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荣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2005年,潘际銮被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接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让自己的科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一生追逐的目标。我的工作对国家有贡献,我就很安心,很高兴。”他总是这样说。
人物素描1 “抗日、救国、回家”之志
1927年,潘际銮出生于江西九江的一个铁路职工家庭。潘际銮10岁的时候,正是日本人向九江进攻的时候,潘父就带着一家人逃出了江西。后来潘际銮一家便在云南扎根。“当时虽然有学校,但上学很困难,为什么?家庭很贫苦,吃饭都困难。”潘际銮说,不放弃学习,始终是潘家孩子们的不二选择。战火纷飞里,“抗日、救国、回家”的志向悄悄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1944年,潘际銮以云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入学第一年,西南联大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第一次期中考试,我物理居然考了个不及格!”这件事给了潘际銮很大触动,他总结,西南联大的学习方法是老师引进门、学习在自己,而且要学深、学精,从“自学”向“治学”转变,这让他养成了融会贯通、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
人物素描2 让系列重大工程“天衣无缝”
在我国,超过4万公里的高铁轨道,均是通过极为精准的焊接工艺拼接而成的。而这项“天衣无缝”的焊接技术背后,凝聚了我国“焊接科学第一人”潘际銮毕生的心血。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并在我国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成为我国焊接领域当之无愧的奠基人。随后的数十年间,潘际銮和他所引领的焊接学科成为国家各项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世纪60年代,他率领团队历时3年完成核反应堆焊接任务。1987年至1991年,在我国自行建设首座核电站时,潘际銮又担任焊接顾问,为工程做出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潘老仍致力于推动大型构件的焊接自动化。2003年,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爬行式弧焊机器人,极大地节约了人力及物力成本。2005年,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工,潘际銮作为技术顾问,亲自指导和把关3000多处钢轨焊接接头,为我国高铁建设打下堅实基础。
【考场仿真试题】请就上述材料,以“国之希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片段示例】对这位九十余岁的老院士而言,他用一生的时光推动中国焊接技术的进步,使得国家多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他将自己同国家命运“焊接”在一起,为中国科学事业之未来燃亮了希望的火烛。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国家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不断学习,不畏艰苦,勇于创新、勇闯国际前沿的科学精神,这是科技强国的希望所在。
【其他适用话题】科学精神 家国情怀 为国为民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