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是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民办高校党务工作所面临的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上存在认识不够,管理松散,教育不到位等问题,需要着力从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制度建设,更新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解决。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流动党员 管理教育
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党员队伍的整体性。 因此,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
一、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群体来源分析
民办高校的流动党员主要为教职工流动党员和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职工流动党员的产生原因先对单纯,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民办高校竞争激烈,人员流动较公办院校频繁,很多教职工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缺少信心,把在民办高校工作看成权宜之计,民办高校教工队伍中有很多从公办院校返聘的专家教授,这部分老师比较倾向于把党组织关系留在原单位。
(二)有部分老师认为整个转党组织关系的流程比较繁琐,需要奔波于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市一级组织部,而且认为转不转党组织关系对他们个人发展没有影响,也不愿意主动转党组织关系到民办高校。
(三)因离职或者被解聘的教职工,由于暂时没有找到新的党组织,他们的党组织关系暂留在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的另一个来源是高校毕业生。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原因:
(一)个人因素。民办院校毕业生的就职方向大多为私企,而这些私企大多数没有建立党组织,有的私企虽已建立党组织但无专人管理,导致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对党员身份不重视,不想转出党组织关系,该部分毕业生党员自然形成流动党员。另外,自主择业,“考研族”,“考碗族”的毕业生逐年增加,这部分学生选择把组织关系留在学校,也构成流动党员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组织因素。自 2002年起,教育主管部门及人事部门下发的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文件中规定, 自主创业或暂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将户籍、档案留在学校两年,受此项国家政策的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多态势。
二、民办高校中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存的主要问题
(一)教工流动党员
1、从教工流动党员自身来看,流动党员进入民办院校时,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组织观念淡漠,不愿接受党组织的管理,认为原有党组织不管他们了,新的党组织又管不了,因此长期处于一种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状态。还有部分流动党员对于党务知识的缺乏,不了解流动党员应履行的义务责任,这也增加了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难度。
2、从民办院校党组织管理来看,民办院校普遍呈现不会管,不愿管的迹象。由于民办院校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建设比较欠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到流动党员的特点。同时,由于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没有转过来,民办院校党组织在对其行管理教育上,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数量不多,管与不管一个样,管多管少一个样,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流动党员本身不服管,因此,在管理教育工作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愿管。另外,民办院校管理者过少,党务工作管理缺少专人负责。
3、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党员自由流动日益频繁,民办院校教职工流动党员这种工作地和从业领域的不确定性,使党组织难以及时掌握其流动变化情况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学生流动党员
1、从毕业生自身来看,毕业生党员大都比较年轻,党龄比较短, 党性意识不强。有些学生党员在入党动机上不够纯洁,存在一定程度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有的学生就认为,入党为了今后在单位中提拔更快。既然不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就认为党员身份对自己来说没什么价值,毕业后对自己的组织关系漠不关心。
2、从社会现实来看, 学生党员毕业后,跳槽几率高,由于跨省、市流动,又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这些党员自然无法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此外,毕业生党员如果不主动与学校联系,学校很难规范这部分党员的日常管理。因为,学生党员毕业后,学校几乎没有任何制约学生的条件,受国家政策影响,学校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存放地。如果不是真正能用得着党组织关系,这些毕业生甚至不会想起自己的党组织关系。
三、解决民办高校中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问题的产生,既有观念认识的偏差,也有体制机制的障碍,需要从更新管理理念,建章立制,完善机构,创新手段等方面年进行解决。
(一)提升认识,更新管理理念
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对象都要加强认识,更新管理教育理念,应充分认识到流动党员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的作用和影响。如果受教育者自身不提升认识,更新理念,就会造成党员思想上的懈怠,组织上的松散。因此,作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组织机构,要提高认识,更新管理理念。做好流动党员的组织服务与管理工作,把流动党员的积极力量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作为流动党员自身,要加强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党性修养,严守党的纪律。即使工作地点变换,也要牢记一个党员的职责与义务,尽快在流入地找到基层党组织,不断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刻认识到党员队伍的建设对整个国家的重要作用。
(二)建章立制,完善管理制度
1、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制度建设,制度的落实有很大关系。解决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难题,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制订符合流动党员实际的组织生活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党费缴纳制度、党日活动制度等各项制度。用制度约束、管理流动党员。同时,要有人去监督这些制度的实施与落实,对于那些组织纪律涣散的党员要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给予处分。 2、建立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管理齐抓共管机制,实现流出地和流入地协同管理。疏通党员教育管理渠道,打破地域单位界限,可尝试党员身份证制度,只要具有党员证,不论党组织关系是否转出或转入,一律要参与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教育活动中去,确保高校流动党员随时随地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同时要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责任感。通过一些具体的行动或者活动,让流动党员体会到流入地需要他们发挥光和热。同时,也要通过一些具体的行动,解决流动党员中困难人群的现实困难。
(三)完善机构,理顺各方关系
1、在民办高校内建立专门的流动党员党支部
民办高校基层组织应当建立专门管理流动党员的支部机构,设有专人管理,实现流出、流入的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认真做好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规范性和联动工作意见。流动党员的各有关党支部都应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
2、针对民办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对具备条件的个体、私营经济组织,鼓励或要求其及时建立党支部,接收毕业生流动党员, 做好日常的教育管理,这样做可以解决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实质问题。充分发挥流动党员所在生活社区与之联系较为密切的优势,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将毕业生流动党员纳入其经常居住地所在党组织的管理。民办高校流动党员党支部要想办法与毕业生流动党员取得联系。
(四)因应时代,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手段
网络时代,各民办高校要抓住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利用好网络这个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的新平台。
1、利用互联网,简化党员党组织关系的转出转进手续,使流动党员能更好的融入到转入地基层党组织。党员转组织关系不用回原工作地点,两边的市委组织部可以利用网络系统登录,打印党员组织关系回执。这样可以节省党员来去奔波的时间和费用成本,让他们感觉到党组织确实在关心他们,体会他们实际的难处。
2、建立高校流动党员信息库,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网站。利用这些工具及时传达党组织的有关精神、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和作出的决议等,可以利用邮箱、网络论坛等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
3、为每个党员发放一个党员身份证,每个证可对应一个党员身份证号码。此证既可作为党员的身份证明,又可以方便党员就近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发挥党员的组织带头作用。这样, 只要党员所在地有基层党组织,他们就可以凭借党员证参加当地的组织生活,这样就很好解决了流动党员长期无组织状态。
参考文献:
[1]周忠祥. 关于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 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2006.4.
[2]查建华.浅议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现状及对策[ 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
[3]张衍前.利用互联网络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 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4( 1) .
[4]宋鸿鹰.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初探[ J].当代教育论坛,2011(11).
[5]陈文胜.试析网络环境下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的创新[ J].唯实·党建工程,2010·3.
[6]李秋.独立学院基层教工流动党员管理研究[ J] .高教高职研究,2010.10.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思政部)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流动党员 管理教育
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党员队伍的整体性。 因此,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
一、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群体来源分析
民办高校的流动党员主要为教职工流动党员和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职工流动党员的产生原因先对单纯,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民办高校竞争激烈,人员流动较公办院校频繁,很多教职工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缺少信心,把在民办高校工作看成权宜之计,民办高校教工队伍中有很多从公办院校返聘的专家教授,这部分老师比较倾向于把党组织关系留在原单位。
(二)有部分老师认为整个转党组织关系的流程比较繁琐,需要奔波于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市一级组织部,而且认为转不转党组织关系对他们个人发展没有影响,也不愿意主动转党组织关系到民办高校。
(三)因离职或者被解聘的教职工,由于暂时没有找到新的党组织,他们的党组织关系暂留在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的另一个来源是高校毕业生。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原因:
(一)个人因素。民办院校毕业生的就职方向大多为私企,而这些私企大多数没有建立党组织,有的私企虽已建立党组织但无专人管理,导致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对党员身份不重视,不想转出党组织关系,该部分毕业生党员自然形成流动党员。另外,自主择业,“考研族”,“考碗族”的毕业生逐年增加,这部分学生选择把组织关系留在学校,也构成流动党员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组织因素。自 2002年起,教育主管部门及人事部门下发的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文件中规定, 自主创业或暂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将户籍、档案留在学校两年,受此项国家政策的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多态势。
二、民办高校中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存的主要问题
(一)教工流动党员
1、从教工流动党员自身来看,流动党员进入民办院校时,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组织观念淡漠,不愿接受党组织的管理,认为原有党组织不管他们了,新的党组织又管不了,因此长期处于一种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状态。还有部分流动党员对于党务知识的缺乏,不了解流动党员应履行的义务责任,这也增加了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难度。
2、从民办院校党组织管理来看,民办院校普遍呈现不会管,不愿管的迹象。由于民办院校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建设比较欠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到流动党员的特点。同时,由于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没有转过来,民办院校党组织在对其行管理教育上,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数量不多,管与不管一个样,管多管少一个样,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流动党员本身不服管,因此,在管理教育工作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愿管。另外,民办院校管理者过少,党务工作管理缺少专人负责。
3、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党员自由流动日益频繁,民办院校教职工流动党员这种工作地和从业领域的不确定性,使党组织难以及时掌握其流动变化情况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学生流动党员
1、从毕业生自身来看,毕业生党员大都比较年轻,党龄比较短, 党性意识不强。有些学生党员在入党动机上不够纯洁,存在一定程度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有的学生就认为,入党为了今后在单位中提拔更快。既然不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就认为党员身份对自己来说没什么价值,毕业后对自己的组织关系漠不关心。
2、从社会现实来看, 学生党员毕业后,跳槽几率高,由于跨省、市流动,又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这些党员自然无法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此外,毕业生党员如果不主动与学校联系,学校很难规范这部分党员的日常管理。因为,学生党员毕业后,学校几乎没有任何制约学生的条件,受国家政策影响,学校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存放地。如果不是真正能用得着党组织关系,这些毕业生甚至不会想起自己的党组织关系。
三、解决民办高校中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问题的产生,既有观念认识的偏差,也有体制机制的障碍,需要从更新管理理念,建章立制,完善机构,创新手段等方面年进行解决。
(一)提升认识,更新管理理念
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对象都要加强认识,更新管理教育理念,应充分认识到流动党员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的作用和影响。如果受教育者自身不提升认识,更新理念,就会造成党员思想上的懈怠,组织上的松散。因此,作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组织机构,要提高认识,更新管理理念。做好流动党员的组织服务与管理工作,把流动党员的积极力量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作为流动党员自身,要加强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党性修养,严守党的纪律。即使工作地点变换,也要牢记一个党员的职责与义务,尽快在流入地找到基层党组织,不断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刻认识到党员队伍的建设对整个国家的重要作用。
(二)建章立制,完善管理制度
1、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制度建设,制度的落实有很大关系。解决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难题,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制订符合流动党员实际的组织生活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党费缴纳制度、党日活动制度等各项制度。用制度约束、管理流动党员。同时,要有人去监督这些制度的实施与落实,对于那些组织纪律涣散的党员要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给予处分。 2、建立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管理齐抓共管机制,实现流出地和流入地协同管理。疏通党员教育管理渠道,打破地域单位界限,可尝试党员身份证制度,只要具有党员证,不论党组织关系是否转出或转入,一律要参与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教育活动中去,确保高校流动党员随时随地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同时要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责任感。通过一些具体的行动或者活动,让流动党员体会到流入地需要他们发挥光和热。同时,也要通过一些具体的行动,解决流动党员中困难人群的现实困难。
(三)完善机构,理顺各方关系
1、在民办高校内建立专门的流动党员党支部
民办高校基层组织应当建立专门管理流动党员的支部机构,设有专人管理,实现流出、流入的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认真做好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规范性和联动工作意见。流动党员的各有关党支部都应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
2、针对民办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对具备条件的个体、私营经济组织,鼓励或要求其及时建立党支部,接收毕业生流动党员, 做好日常的教育管理,这样做可以解决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实质问题。充分发挥流动党员所在生活社区与之联系较为密切的优势,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将毕业生流动党员纳入其经常居住地所在党组织的管理。民办高校流动党员党支部要想办法与毕业生流动党员取得联系。
(四)因应时代,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手段
网络时代,各民办高校要抓住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利用好网络这个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的新平台。
1、利用互联网,简化党员党组织关系的转出转进手续,使流动党员能更好的融入到转入地基层党组织。党员转组织关系不用回原工作地点,两边的市委组织部可以利用网络系统登录,打印党员组织关系回执。这样可以节省党员来去奔波的时间和费用成本,让他们感觉到党组织确实在关心他们,体会他们实际的难处。
2、建立高校流动党员信息库,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网站。利用这些工具及时传达党组织的有关精神、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和作出的决议等,可以利用邮箱、网络论坛等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
3、为每个党员发放一个党员身份证,每个证可对应一个党员身份证号码。此证既可作为党员的身份证明,又可以方便党员就近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发挥党员的组织带头作用。这样, 只要党员所在地有基层党组织,他们就可以凭借党员证参加当地的组织生活,这样就很好解决了流动党员长期无组织状态。
参考文献:
[1]周忠祥. 关于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 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2006.4.
[2]查建华.浅议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现状及对策[ 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
[3]张衍前.利用互联网络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 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4( 1) .
[4]宋鸿鹰.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初探[ J].当代教育论坛,2011(11).
[5]陈文胜.试析网络环境下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的创新[ J].唯实·党建工程,2010·3.
[6]李秋.独立学院基层教工流动党员管理研究[ J] .高教高职研究,2010.10.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