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德国思想家歌德说过: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你给学生一枝花,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给学生一块冰,学生却会感觉到冬天的严寒。很多事实表明,一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在犯错时,老师艺术的教育方法,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案例描述:
刘梦豪,男,11岁,学习成绩一般,却是我们班级的调皮大王。刚刚接手这个班级时,上一任的班主任老师就已经给我打过“预防针”。把从树上捉来的“洋辣子”放进女生的书包里,吓得女同学花容失色,大声尖叫;把同学带回家给家长签字的试卷藏起来,让同学在老师面前交不了差,急得同学团团转;告诉某位同学说老师找他,等人家惴惴不安地前往老师办公室后他却在身后哈哈大笑,原来他是假传老师“口谕”……这样的恶作剧不胜枚举。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向我对他提出“控诉”。
有一天,我刚刚走进教室准备上课,班级的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向我报告起来“老师,刘梦豪今天又捅娄子喽!”“他把张晓的鞋子弄湿了。”“他是故意的”。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请一位同学告诉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我们学校建造的比较早,这几天学校下雨,因为地势低外,一下雨学校就内涝。而学生们上厕所要路过一片水洼地。要么趟水而过,要么从乒乓球台那边绕很远的路。刚下课的时候,有的同学要上厕所,刘梦豪主动提出要背同学过那片水洼地,因为他穿了胶雨鞋。旁边的同学纷纷雀跃,其中不乏有借上厕所之名让他背着玩儿的。没想到他背了两个同学过去了,轮到第三个同学时,他竟然把人家背到一半的时候放了下来,结果同学的双脚站到水里,鞋子袜子全部湿透了。
我听了之后一点不感到意外,因为搞恶作剧捉弄同学是刘梦豪的作风,别人一脸狼狈的时候却是他开心得意的时候。
刘梦豪听完同学对他的控诉也不为自己辩解,一脸无所谓的样子更加证实了他把同学放到水利是有意而为之。怎么办?是将他义正言辞地批评一顿,还是苦口婆心地思想教育?都行不通,因为这样的法子在他身上都不奏效。我心里很清楚,没必要要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吧!
于是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错怪刘梦豪了。”学生们听我这样说,一脸惊愕。“刘梦豪今天是确实想帮助大家的,他不是背了章程和齐盛男一过去了吗?只是他在背张晓波的时候没力气了,逼不得已才在水洼中央把她放了下来,不然的话两个人都要跌倒在水里。”这时,大部分学生都不作声了,这有几个学生还小声的嘀咕着。我接着说:“今天穿雨胶鞋的同学不止刘梦豪一个人,可是只有他主动提出背同学过去,就凭这有一点老师就要表扬他。今天的事只是他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点小意外,我想不会影响刘梦豪同学以后继续帮助同学的热心和热情的。”听我这么一说,刚才还嘀嘀咕咕的几个孩子也都不做声了,而刘梦豪双臂环抱放在课桌上,却把头埋得低低的,我知道此刻他的内心一定很不平静。我内心深处其实想他来找我,主动向我坦白把同学背到一半放在积水中是他有意的恶作剧,可是他一直没有来找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同学的墨水不小心洒在地上,他连忙拿来拖把拖干净;班级里的垃圾桶满了,总是他主动地去倒掉;因为个子高,下课时抢在值日生前面擦黑板……虽然,仍然有同学打他“小报告”。
案例反思:
一、班主任应适时地给学生一个自省的“缓冲地带”。“揣着明白装糊涂”要比劈头盖脸、喋喋不休地批评效果好的多。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说”也告诉我们:人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都是人的基本需要。由此我认识到,刘梦豪其实也有被需要、被关怀、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同的需要。他把同学放进积水中央以及在学校各种调皮捣蛋的行为也是想博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或许正是长期以来一直被老师、同学和家长轻易地否定、批评,导致他产生“破罐子破摔”“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不负责任的糟糕想法。
二、把握好教育地方法和艺术。我们都知道老师指责、无意的歧视,都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心理阴影,尤其是对个别学习成绩差、行为表现散漫的后进生。当他们犯错时,我们老师往往会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总是美其名曰:指出错误是为了帮他改正错误。扪心自问:我们指出学生的错误时,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我们帮学生改正错误时,他是发自内心的接受吗?当时听到学生说到刘梦豪所做的事情时,我的心里还是闪过要批评几句的念头的,还是克制住了。不敢想象一怒之下会如何批评他,甚至会列举他往日的许多缺点,新帐旧帐一起算,将他批个一无是处,心毁意冷。我庆幸自己没有那样做。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教育是为了学生好,当我们举着爱的幌子,用不当的方法去处理学生的错误时,往往不是教育,而是在伤害。只有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时,教育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鼓励他们独立工作,进行创造,获取成功。”短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桶能装水的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对犯了错误甚至是很严重错误的同学耐心的做工作裁决时“糊涂”些,处理后的效果可能比我们锱铢必较时还要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都要通过唤醒、引导、鼓舞等手段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让自己的教育如山泉般灵动,让学生的心田注满阳光。
德国思想家歌德说过: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你给学生一枝花,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给学生一块冰,学生却会感觉到冬天的严寒。很多事实表明,一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在犯错时,老师艺术的教育方法,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案例描述:
刘梦豪,男,11岁,学习成绩一般,却是我们班级的调皮大王。刚刚接手这个班级时,上一任的班主任老师就已经给我打过“预防针”。把从树上捉来的“洋辣子”放进女生的书包里,吓得女同学花容失色,大声尖叫;把同学带回家给家长签字的试卷藏起来,让同学在老师面前交不了差,急得同学团团转;告诉某位同学说老师找他,等人家惴惴不安地前往老师办公室后他却在身后哈哈大笑,原来他是假传老师“口谕”……这样的恶作剧不胜枚举。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向我对他提出“控诉”。
有一天,我刚刚走进教室准备上课,班级的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向我报告起来“老师,刘梦豪今天又捅娄子喽!”“他把张晓的鞋子弄湿了。”“他是故意的”。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请一位同学告诉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我们学校建造的比较早,这几天学校下雨,因为地势低外,一下雨学校就内涝。而学生们上厕所要路过一片水洼地。要么趟水而过,要么从乒乓球台那边绕很远的路。刚下课的时候,有的同学要上厕所,刘梦豪主动提出要背同学过那片水洼地,因为他穿了胶雨鞋。旁边的同学纷纷雀跃,其中不乏有借上厕所之名让他背着玩儿的。没想到他背了两个同学过去了,轮到第三个同学时,他竟然把人家背到一半的时候放了下来,结果同学的双脚站到水里,鞋子袜子全部湿透了。
我听了之后一点不感到意外,因为搞恶作剧捉弄同学是刘梦豪的作风,别人一脸狼狈的时候却是他开心得意的时候。
刘梦豪听完同学对他的控诉也不为自己辩解,一脸无所谓的样子更加证实了他把同学放到水利是有意而为之。怎么办?是将他义正言辞地批评一顿,还是苦口婆心地思想教育?都行不通,因为这样的法子在他身上都不奏效。我心里很清楚,没必要要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吧!
于是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错怪刘梦豪了。”学生们听我这样说,一脸惊愕。“刘梦豪今天是确实想帮助大家的,他不是背了章程和齐盛男一过去了吗?只是他在背张晓波的时候没力气了,逼不得已才在水洼中央把她放了下来,不然的话两个人都要跌倒在水里。”这时,大部分学生都不作声了,这有几个学生还小声的嘀咕着。我接着说:“今天穿雨胶鞋的同学不止刘梦豪一个人,可是只有他主动提出背同学过去,就凭这有一点老师就要表扬他。今天的事只是他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点小意外,我想不会影响刘梦豪同学以后继续帮助同学的热心和热情的。”听我这么一说,刚才还嘀嘀咕咕的几个孩子也都不做声了,而刘梦豪双臂环抱放在课桌上,却把头埋得低低的,我知道此刻他的内心一定很不平静。我内心深处其实想他来找我,主动向我坦白把同学背到一半放在积水中是他有意的恶作剧,可是他一直没有来找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同学的墨水不小心洒在地上,他连忙拿来拖把拖干净;班级里的垃圾桶满了,总是他主动地去倒掉;因为个子高,下课时抢在值日生前面擦黑板……虽然,仍然有同学打他“小报告”。
案例反思:
一、班主任应适时地给学生一个自省的“缓冲地带”。“揣着明白装糊涂”要比劈头盖脸、喋喋不休地批评效果好的多。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说”也告诉我们:人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都是人的基本需要。由此我认识到,刘梦豪其实也有被需要、被关怀、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同的需要。他把同学放进积水中央以及在学校各种调皮捣蛋的行为也是想博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或许正是长期以来一直被老师、同学和家长轻易地否定、批评,导致他产生“破罐子破摔”“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不负责任的糟糕想法。
二、把握好教育地方法和艺术。我们都知道老师指责、无意的歧视,都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心理阴影,尤其是对个别学习成绩差、行为表现散漫的后进生。当他们犯错时,我们老师往往会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总是美其名曰:指出错误是为了帮他改正错误。扪心自问:我们指出学生的错误时,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我们帮学生改正错误时,他是发自内心的接受吗?当时听到学生说到刘梦豪所做的事情时,我的心里还是闪过要批评几句的念头的,还是克制住了。不敢想象一怒之下会如何批评他,甚至会列举他往日的许多缺点,新帐旧帐一起算,将他批个一无是处,心毁意冷。我庆幸自己没有那样做。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教育是为了学生好,当我们举着爱的幌子,用不当的方法去处理学生的错误时,往往不是教育,而是在伤害。只有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时,教育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鼓励他们独立工作,进行创造,获取成功。”短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桶能装水的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对犯了错误甚至是很严重错误的同学耐心的做工作裁决时“糊涂”些,处理后的效果可能比我们锱铢必较时还要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都要通过唤醒、引导、鼓舞等手段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让自己的教育如山泉般灵动,让学生的心田注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