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此问题的研究也相应丰富起来。笔者通过对2011-2015这5年来关于国内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找出研究的问题与不足,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只有有了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教育多元化和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压力,自身发展经受着巨大的挑战。中华教育改进社日前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称,2015年教师职业倦怠不断蔓延,发展到多年来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程度。国内已有学者对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程晓堂,2006)。自2000年以来,国内部分师范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英语专业和学科教育专业硕士论文也对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和探索。本文拟从研究主题方面入手,对2011年—2015年以来的国内英语教师(尤其是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对我国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术语,最早由美国学者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1974年提出。一直以来,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一概念的定义依然存在争议。如今学界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由马斯拉奇(Maslach)提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国内近些年来对于职业倦怠的探讨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大部分学者注重通过问卷和调查进行定量分析,因此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本文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是通过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数据库获得,因此为不完全统计。考虑到期刊文献质量差异,笔者重点选取了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
二、职业倦怠与性别关系研究
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教龄等,可能会对教师职业倦怠情况产生影响。何周春(2011)在对中国西部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指出,性别不会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产生明显影响。同时他也指出,长期从教于重点中学的教师不容易受到不良情感的影响。然而,这一研究与王芳、许燕(2004)的研究发现相左。王芳研究认为,男性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要比女性教师高。这一观点事实上也在一些实证性研究中得以证实。男性比女性倦怠感强烈,可能是因为男性在社会中、单位中以及家庭中承受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容易对教师这一工作产生倦怠感。当然这种差异也有可能是由男女生理和性格差异导致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些研究结果的不同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国内学界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三、职业倦怠与教师工作环境关系研究
王群峰(2011)在对57名瑶族中学英语教师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指出,社会、学校和职业等工作环境因素都对职业倦怠程度产生影响。“其中职业因素与职业倦怠总量表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在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这两个维度方面,工作环境并未对其产生明显影响。沈虹(2013)在对广州400余名高中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高中教师由于工作方面压力较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事实上,刘晓明(2004)也进行过相关研究并发现,环境压力(尤其是来自考试、人际关系和工作方面压力)越大,职业倦怠症状越发明显。因此,在职业倦怠与教师工作环境关系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在很多维度上达成了共识。
四、职业倦怠成因研究
对于职业倦怠的诱因和应对策略方面探索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士论文乃至学术专著,相应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
近年来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的诱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制度、领导管理、学生、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王宁,2012;姜凤云,贾月明,2014)。这些研究与西方此方面的研究基本一致,即工作因素、学生因素、管理因素和教师职业发展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诱因。
总之,近年来国内不断有学者、教师和研究生对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包含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和专著等形式,研究方法也逐渐转向了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对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尽管存在着不同意见,但是也就一些方面形成了共识。不足之处在于对高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只有零星几篇硕士论文,且研究的不是很深入,针对性不是很强。因此,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He Zhouchun. Job Burnout of English Teach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Wester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Quarterly), 2011(1), 35-46.
[2] Liu, X.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Stress, Teacher Efficacy and Burnout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sycholog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04, 2, 56-61.
[3] 王群鋒,石婕妤. 瑶族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07:15-16.
[4] 沈虹. 普通高中教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5] 王宁. 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成因调查研究[D].鲁东大学, 2012.
[6] 姜凤云,贾月明. 浅议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成因及解决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 2014, 04: 37-39.
作者简介:韩杰,讲师,保定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只有有了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教育多元化和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压力,自身发展经受着巨大的挑战。中华教育改进社日前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称,2015年教师职业倦怠不断蔓延,发展到多年来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程度。国内已有学者对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程晓堂,2006)。自2000年以来,国内部分师范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英语专业和学科教育专业硕士论文也对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和探索。本文拟从研究主题方面入手,对2011年—2015年以来的国内英语教师(尤其是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对我国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术语,最早由美国学者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1974年提出。一直以来,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一概念的定义依然存在争议。如今学界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由马斯拉奇(Maslach)提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国内近些年来对于职业倦怠的探讨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大部分学者注重通过问卷和调查进行定量分析,因此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本文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是通过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数据库获得,因此为不完全统计。考虑到期刊文献质量差异,笔者重点选取了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
二、职业倦怠与性别关系研究
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教龄等,可能会对教师职业倦怠情况产生影响。何周春(2011)在对中国西部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指出,性别不会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产生明显影响。同时他也指出,长期从教于重点中学的教师不容易受到不良情感的影响。然而,这一研究与王芳、许燕(2004)的研究发现相左。王芳研究认为,男性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要比女性教师高。这一观点事实上也在一些实证性研究中得以证实。男性比女性倦怠感强烈,可能是因为男性在社会中、单位中以及家庭中承受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容易对教师这一工作产生倦怠感。当然这种差异也有可能是由男女生理和性格差异导致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些研究结果的不同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国内学界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三、职业倦怠与教师工作环境关系研究
王群峰(2011)在对57名瑶族中学英语教师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指出,社会、学校和职业等工作环境因素都对职业倦怠程度产生影响。“其中职业因素与职业倦怠总量表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在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这两个维度方面,工作环境并未对其产生明显影响。沈虹(2013)在对广州400余名高中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高中教师由于工作方面压力较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事实上,刘晓明(2004)也进行过相关研究并发现,环境压力(尤其是来自考试、人际关系和工作方面压力)越大,职业倦怠症状越发明显。因此,在职业倦怠与教师工作环境关系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在很多维度上达成了共识。
四、职业倦怠成因研究
对于职业倦怠的诱因和应对策略方面探索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士论文乃至学术专著,相应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
近年来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的诱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制度、领导管理、学生、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王宁,2012;姜凤云,贾月明,2014)。这些研究与西方此方面的研究基本一致,即工作因素、学生因素、管理因素和教师职业发展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诱因。
总之,近年来国内不断有学者、教师和研究生对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包含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和专著等形式,研究方法也逐渐转向了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对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尽管存在着不同意见,但是也就一些方面形成了共识。不足之处在于对高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只有零星几篇硕士论文,且研究的不是很深入,针对性不是很强。因此,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He Zhouchun. Job Burnout of English Teach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Wester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Quarterly), 2011(1), 35-46.
[2] Liu, X.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Stress, Teacher Efficacy and Burnout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sycholog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04, 2, 56-61.
[3] 王群鋒,石婕妤. 瑶族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07:15-16.
[4] 沈虹. 普通高中教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5] 王宁. 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成因调查研究[D].鲁东大学, 2012.
[6] 姜凤云,贾月明. 浅议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成因及解决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 2014, 04: 37-39.
作者简介:韩杰,讲师,保定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