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在经济增速下滑、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掀起了卖资产的热潮。出售的资产包括股权、子公司、房产、资产包等,资产形式五花八门。出售资产的目的也是多种多样,包括改善负债率、提高利润、剥离非核心业务、战略转型等。
房地产企业断臂求生
2018年堪称房地产企业的寒冬。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性政策继续从供需两端进行调控,导致房地产市场走低,回款压力加大,同时融资环境收紧,融资成本上行,房企的利润空间不断收缩。
在此背景下,部分房企不得不收缩战线、出售资产,乃至战略转型等方式求生。
易居克而瑞的数据显示,2017全年房地产企业项目股权出售相关动态为387条,而2018年仅前10个月房企累计项目股权出售动态就达到了473条。出售资产的房企既包括华夏幸福、招商蛇口、海航集团、嘉凯城、华侨城等大中型房企,也包括中华企业、宁波富达等小型房企。
其中出售资产金额较大、频率较高的当属华侨城(000069.SZ)。2018年10月以来,华侨城相继挂牌出售位于成都、上海、海南、泰州等多个房地产项目股权,总价值上百亿,项目大多位于核心一、二线城市。
华侨城从2015年开始转型之路,提出了“文化+旅游+城镇化”以及“旅游+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模式,因此大规模出售资产符合其转型战略。自从2017下半年开始,华侨城陆续出售资产。关于资产抛售,华侨城集团表示,主要目的是加快现金回流,从而提高整体资产周转效率。
大多数往往与资金链的压力有关。
许多中小房企则被洗牌出局,不得不加快甩卖自身资产,有不少甚至是将股权100%售卖,如重庆渝能产业、北京瑞达世纪等房企。
相比卖资产求生,另外一些房企就没那么幸运了。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国内有10家房企破产倒闭,其中不乏资产规模在数百亿的企业。
从如此成规模的卖身潮来看,引入国资似乎已经成为了民营环保企业的一种选择。
探究房企卖资产背后的原因,虽然包括一些房企的战略转型和全国布局调整的因素,但大多数往往与资金链的压力有关。
这背后是房地产融资环境的持续收紧。2018年房企融资环境进一步收紧,信托贷款、银行贷款以及委托贷款的融资限制进一步加强。海外发债方面,自2018年5月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政策限制境外发债的使用用途后,下半年的境外发债规模开始逐月下降。易居克尔瑞的报告显示,2018年85家典型房企融资总额为11920亿元,同比下降11.09%,新增融资成本6.4%,同比2017年增加0.17个百分点。
上市环保企业委身国资
除房地产企业之外,环保企业也成为2018年甩卖资产的大户,尤其是民营环保企业。
环保是过去几年的热门行业,也一度是资本市场的宠儿。随着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热潮和各路资本的疯狂涌入,整个环保行业已明显过热。
环保行业的特性就是高度依赖资金,而PPP模式由于投资期限长且规模大,则加重了企业的融资需求。部分环保企业依赖高杠杆进行无序扩张,负债率居高不下。
随后,2018年国家开始大规模清理PPP项目和推进金融领域去杠杆政策,环保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收紧,不少环保企业因此开始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机。神雾环保、盛运环保、凯迪生态等多家民营环保企业更是爆发了债务违约。有业内人士甚至直言,“环保行业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此背景下,多家民营环保企业选择卖身给资金充裕的央企、国企。数据显示,2018年初至今共有12家民营上市环保企业向国企、央企出售或拟出售股权,包括环能科技、永清环保、神雾集团、盛运环保、三聚环保、东方园林、天翔环境、凯迪生态、兴源环境、中金环境、美晨生态、碧水源。其中碧水源(300070.SZ)、三聚环保(300072. SZ)、东方园林(002310.SZ)等明星公司的卖身更加引人注意。
从如此成规模的卖身潮来看,引入国资似乎已经成为了民营环保企业的一种选择。而引入国资对于民营环保上市公司而言确实意味着利好,同时也被市场认为是积极信号。包括三聚环保、神雾环保等上市公司在卖身国资消息公布的次日均收获了较大的涨幅。
分析人士认为,卖身国資有助于降低环保企业的融资成本及业务运营风险,在融资收紧的背景下,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发展。同时,国资在拿项目、开拓市场方面也更具优势。而对于整个环保行业而言,国企已经在逐渐成为行业的主角。
多元化经营收缩
除了能够缓解资金链紧张和改善利润之外,还有不少采取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选择以卖资产的方式来剥离部分业务,从而更加聚焦主业。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一把双刃剑。
中国上市公司中,同时涉足几个不同竞争领域或产业部门的企业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几家公司专注于主营业务。许多管理者热衷于在传统主业之外,投资新兴业务,既可以开辟新增长点做大规模,又可以向资本市场讲故事做高估值。
而实际上,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核心业务不突出,市场往往难以给出高的估值,还会造成公司管理上的难度和管理成本的提高。尤其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部分行业极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造成亏损,亏损板块也会侵蚀掉其他板块的利润。
据《英才》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合计有65家A股公司进行了剥离资产的相关操作,除了极少数公司是自救或为转型做准备,90%以上都是剥离非核心业务。
这其中,选择出售地产子公司的上市公司尤其多,包括东方盛虹、神火股份、惠天热电、新疆天业等。在房地产行业的寒冬中,这些非地产类上市公司由于地产业务规模小,实力弱,很容易被洗牌出局,因而选择将其剥离。
此外,随着2018年以来多家网贷机构的暴雷和政策的收紧,互金行业的景气度大大降低,互金业务成为了烫手山芋。不少在几年前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上市公司纷纷剥离互联网金融业务,包括汉鼎宇佑、熊猫金控、渤海金控、鸿特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