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党委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十分重视,但需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建立有效的措施,促进小康社会的实现。
关键词:西部山区 同步小康 乡镇创建
中图分类号:D67;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17-02
1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以2010年為基期,从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两方面确定我国同步小康的目标。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401 513亿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109元。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即GDP要达到803 026亿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11 83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38 218元。同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还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建成“五位一体”的小康社会。
2 贵州省桐梓县九坝镇创建“同步小康”的现状
九坝镇位于贵州省桐梓县城西北,国土总面积149.14 km2,耕地面积8.7万多亩,辖天池、高岗、槐子、白盐井、山堡、联合、水河7个村,65个村民组,共3.5万多人。九坝镇社会自然条件较好,具有历史悠久,区位优势,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等特点。经济发展方面是全县最大的烤烟乡镇,2015年,全镇烤烟种植面积1.73万亩,烟叶收购达4.48万担,烟叶总产值4914.5万元,实现烟叶税1 000万元以上;全县最大的乡村旅游镇,2009年被确定为联合国的乡村旅游观测点,2015年全镇接待游客人次突破1.2万人次大关,实现旅游总收入1.1亿元和全县较大的产煤乡镇。
3 贵州省桐梓县九坝镇“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措施与成效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城市的变化来对比,农村面貌改变较小,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上不起学、没有卫生厕所、不通联户路的情况还是存在,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全面建成的小康只有具有数字层面意义的小康。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把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村寨。根据当地实际,提出了打造目标: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前列;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效果走在前列;③生态环境建设和效果走在前列;④农村文明程度走在前列;⑤群众幸福指数走在前列。
(2)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资源优势,将煤炭产业作为发展镇域经济的重点产业来抓。2015年全镇有3个煤炭企业生产,产能达到30万吨以上。出台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引导群众主动对接乡村旅游发展种养殖业和兴办小型绿色加工厂,2015年共发展小微企业15家,力争引进大型食品加工业入驻。
(3)加快集镇建设。在一个山区多、高山多的地区,要建设城镇化,不求规模大,也不求楼有多高,要注意保护好民族文化,发展、利用好民族文化,形成独特的亮点,不是千城一面。就是要充分保护和尊重现有地形地貌、田园风光、生产和生态环境,以中小城镇或中心村寨为依托,建设完备的市政设施,使分散居住的人口不断集中,并形成集聚产业。
(4)推进农业现代化。围绕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效,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有机特色蔬菜生态园5个,继续做大做强烤烟产业,发展生意爱农业园区,打造现代观光农业,积极探索集中闲散土地、大户流转承包的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5)做好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开发农业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还可以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九坝镇具有独特的凉爽的气候优势,有部分有发展意识的农民开始自建乡村旅馆,吸引了附近村民的跟进,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途径。在用地上,采用宅基地重组、荒地变建、农民第二宅基地建设等用地模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建设上,采取群众自建、干部领办、招商大建的模式,在管理上,实行乡村旅馆“六统一”模式(统一车辆接送、统一安排入住、统一生活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团体入保、统一纠纷调解),规范了乡村旅馆及游客的管理;在组织上,采取了乡村旅游办+乡村旅游协会+游客党支部的模式,提升了服务水平。2015年,全镇投入运营乡村旅馆266家、床位15870张,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41亿元。
(6)强化精神文明。农村文化建设,以“人要和气,心要善良”传统文化为依托,结合“三十里文化长廊”(桐梓至习水公路沿途)、农村“五星” (致富星、守法星、公益星、卫生星、和睦星)文明户,2015年,九坝以重点村和“桐习”公路沿线创建农村文明户300户以上,及“和善之乡”的创建,纯洁民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7)强化民生服务。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创建了村级群众服务中心。由于九坝镇属于山区,有些村民住在山里,交通不便,村干部流动性大,不习惯坐班,镇干部在村组因吃住不便而存在上班时间去一趟就走的现象,群众办事往往找不到人,多次后,党群干群关系自然而然就疏远了。2011年,九坝镇决定将服务平台前移,创建村级群众服务中心,党委政府的派驻机构,与村支两委一起主要开展“四项服务”( 代办服务、宣传服务、困难服务、发展服务)和矛盾纠纷调处。
代办服务就是户籍、残疾证、宅基地、林业砍伐许可及其它代办,对非本人必须亲自到场办理事项均可执行代办;宣传服务就是采取群众会、服务中心咨询服务、宣传栏、标语、广播、宣传单等形式,及时向群众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会议精神、各部门证件办理和审批程序、农业实用技术等进行宣传;困难服务即对困难党员群众建立动态统计台帐,掌握困难群众致困原因、家庭收入等基本情况,拟出个案帮困计划、目标方案和帮困责任人、积极发动党员、企业、干部、群众参与帮扶;发展服务即全面了解村情,做好村情调查研究,帮助村支两委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协助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当年发展计划、工作措施方案,抓好工作落实。 九坝镇通过上述的同步小康创建行动,取得了很大成效,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2015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超过75%。可以预见,到2017年九坝镇可以率先建成小康社会。
4 贵州省桐梓县九坝镇“同步小康” 创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镇域经济主要靠煤炭资源和烤烟的支撑,缺乏重大的项目引领,发展后劲不足。在九坝镇,煤炭生产与加工、采矿是粗放型的,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而镇域经济薄弱问题又是影响“同步小康”的难点之一。
(2)城镇化建设存在高投入、高风险,引资困难大。城镇化发展不能缺少经济依托,虽然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政府的投资仍是最重要的。而打造城镇化,仅靠本级财力远远不够,要力争获得政策性项目资金支持也相当困难。
(3)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经营水平偏低。大多数农户以为乡村旅游就是游客到乡村避暑,因此大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产品单一、品位不高。随着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周边县市的竞争以及游客多样化的需求,都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4)乡村旅游季节性强,效益难以提高。一般最多营业3个多月,旅游设施闲置,投资回收期长,预计正常情况下8~10年收回成本。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压力太大。
(5)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地处山区,本级财力有限,政府引导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水平低,城镇功能不完备,路、电、水等基础设施不配套。
(6)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致富的障碍。农户文化素质大多偏低,传统小农经济单打独斗的思维惯性和墨守成规、怕冒风险、小富即安的思想禁锢。
5 贵州省桐梓县九坝镇开展的“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思考与对策
5.1 打造产业集群,增加群众收入,助推同步小康建设步伐
群众的小康,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的前提,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于其优势产业,而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产业集群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捷径。打造产业集群,即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科学地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农民收入增加、使乡镇顺利达到同步小康预定目标。
5.2 建设基础设施,切实改善民生,提升同步小康群众认可度
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农村发展的“短板”。要建成一个实实在在、群众得实惠的“同步小康”就需要切实改善民生,建设一个拥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并且农民群众真正认可的小康社会。九坝镇通过推行“最美乡镇”、集镇建设和“和善之乡”的建设,探索到了建设同步小康的途径,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体系,就能极大地激发农村生产力,促进同步小康的实现。民生工程怎么建、在那里建,就是要让群众看得见、摸的着,贴近群众,并让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提升群众对同步小康的认可度。
5.3 夯实党的执政力,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党的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前提,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转变党委领导下政府的职能,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增强群众对同步小康的满意度。九坝镇在加强基础党的建设上打造了群众服务中心,为群众进行“四项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增强了群众对同步小康的满意度。通过政府工作人员开展驻村工作机制,同群众时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党与群众的鱼水情,夯实基础党的执政基础,增进了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崔邵霞.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径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 曹中军.西部地区建立村镇小康居住体系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04(4):45-57.
[3] 吴喜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西部山区 同步小康 乡镇创建
中图分类号:D67;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17-02
1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以2010年為基期,从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两方面确定我国同步小康的目标。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401 513亿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109元。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即GDP要达到803 026亿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11 83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38 218元。同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还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建成“五位一体”的小康社会。
2 贵州省桐梓县九坝镇创建“同步小康”的现状
九坝镇位于贵州省桐梓县城西北,国土总面积149.14 km2,耕地面积8.7万多亩,辖天池、高岗、槐子、白盐井、山堡、联合、水河7个村,65个村民组,共3.5万多人。九坝镇社会自然条件较好,具有历史悠久,区位优势,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等特点。经济发展方面是全县最大的烤烟乡镇,2015年,全镇烤烟种植面积1.73万亩,烟叶收购达4.48万担,烟叶总产值4914.5万元,实现烟叶税1 000万元以上;全县最大的乡村旅游镇,2009年被确定为联合国的乡村旅游观测点,2015年全镇接待游客人次突破1.2万人次大关,实现旅游总收入1.1亿元和全县较大的产煤乡镇。
3 贵州省桐梓县九坝镇“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措施与成效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城市的变化来对比,农村面貌改变较小,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上不起学、没有卫生厕所、不通联户路的情况还是存在,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全面建成的小康只有具有数字层面意义的小康。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把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村寨。根据当地实际,提出了打造目标: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前列;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效果走在前列;③生态环境建设和效果走在前列;④农村文明程度走在前列;⑤群众幸福指数走在前列。
(2)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资源优势,将煤炭产业作为发展镇域经济的重点产业来抓。2015年全镇有3个煤炭企业生产,产能达到30万吨以上。出台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引导群众主动对接乡村旅游发展种养殖业和兴办小型绿色加工厂,2015年共发展小微企业15家,力争引进大型食品加工业入驻。
(3)加快集镇建设。在一个山区多、高山多的地区,要建设城镇化,不求规模大,也不求楼有多高,要注意保护好民族文化,发展、利用好民族文化,形成独特的亮点,不是千城一面。就是要充分保护和尊重现有地形地貌、田园风光、生产和生态环境,以中小城镇或中心村寨为依托,建设完备的市政设施,使分散居住的人口不断集中,并形成集聚产业。
(4)推进农业现代化。围绕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效,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有机特色蔬菜生态园5个,继续做大做强烤烟产业,发展生意爱农业园区,打造现代观光农业,积极探索集中闲散土地、大户流转承包的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5)做好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开发农业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还可以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九坝镇具有独特的凉爽的气候优势,有部分有发展意识的农民开始自建乡村旅馆,吸引了附近村民的跟进,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途径。在用地上,采用宅基地重组、荒地变建、农民第二宅基地建设等用地模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建设上,采取群众自建、干部领办、招商大建的模式,在管理上,实行乡村旅馆“六统一”模式(统一车辆接送、统一安排入住、统一生活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团体入保、统一纠纷调解),规范了乡村旅馆及游客的管理;在组织上,采取了乡村旅游办+乡村旅游协会+游客党支部的模式,提升了服务水平。2015年,全镇投入运营乡村旅馆266家、床位15870张,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41亿元。
(6)强化精神文明。农村文化建设,以“人要和气,心要善良”传统文化为依托,结合“三十里文化长廊”(桐梓至习水公路沿途)、农村“五星” (致富星、守法星、公益星、卫生星、和睦星)文明户,2015年,九坝以重点村和“桐习”公路沿线创建农村文明户300户以上,及“和善之乡”的创建,纯洁民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7)强化民生服务。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创建了村级群众服务中心。由于九坝镇属于山区,有些村民住在山里,交通不便,村干部流动性大,不习惯坐班,镇干部在村组因吃住不便而存在上班时间去一趟就走的现象,群众办事往往找不到人,多次后,党群干群关系自然而然就疏远了。2011年,九坝镇决定将服务平台前移,创建村级群众服务中心,党委政府的派驻机构,与村支两委一起主要开展“四项服务”( 代办服务、宣传服务、困难服务、发展服务)和矛盾纠纷调处。
代办服务就是户籍、残疾证、宅基地、林业砍伐许可及其它代办,对非本人必须亲自到场办理事项均可执行代办;宣传服务就是采取群众会、服务中心咨询服务、宣传栏、标语、广播、宣传单等形式,及时向群众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会议精神、各部门证件办理和审批程序、农业实用技术等进行宣传;困难服务即对困难党员群众建立动态统计台帐,掌握困难群众致困原因、家庭收入等基本情况,拟出个案帮困计划、目标方案和帮困责任人、积极发动党员、企业、干部、群众参与帮扶;发展服务即全面了解村情,做好村情调查研究,帮助村支两委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协助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当年发展计划、工作措施方案,抓好工作落实。 九坝镇通过上述的同步小康创建行动,取得了很大成效,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2015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超过75%。可以预见,到2017年九坝镇可以率先建成小康社会。
4 贵州省桐梓县九坝镇“同步小康” 创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镇域经济主要靠煤炭资源和烤烟的支撑,缺乏重大的项目引领,发展后劲不足。在九坝镇,煤炭生产与加工、采矿是粗放型的,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而镇域经济薄弱问题又是影响“同步小康”的难点之一。
(2)城镇化建设存在高投入、高风险,引资困难大。城镇化发展不能缺少经济依托,虽然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政府的投资仍是最重要的。而打造城镇化,仅靠本级财力远远不够,要力争获得政策性项目资金支持也相当困难。
(3)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经营水平偏低。大多数农户以为乡村旅游就是游客到乡村避暑,因此大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产品单一、品位不高。随着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周边县市的竞争以及游客多样化的需求,都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4)乡村旅游季节性强,效益难以提高。一般最多营业3个多月,旅游设施闲置,投资回收期长,预计正常情况下8~10年收回成本。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压力太大。
(5)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地处山区,本级财力有限,政府引导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水平低,城镇功能不完备,路、电、水等基础设施不配套。
(6)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致富的障碍。农户文化素质大多偏低,传统小农经济单打独斗的思维惯性和墨守成规、怕冒风险、小富即安的思想禁锢。
5 贵州省桐梓县九坝镇开展的“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思考与对策
5.1 打造产业集群,增加群众收入,助推同步小康建设步伐
群众的小康,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的前提,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于其优势产业,而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产业集群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捷径。打造产业集群,即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科学地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农民收入增加、使乡镇顺利达到同步小康预定目标。
5.2 建设基础设施,切实改善民生,提升同步小康群众认可度
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农村发展的“短板”。要建成一个实实在在、群众得实惠的“同步小康”就需要切实改善民生,建设一个拥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并且农民群众真正认可的小康社会。九坝镇通过推行“最美乡镇”、集镇建设和“和善之乡”的建设,探索到了建设同步小康的途径,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体系,就能极大地激发农村生产力,促进同步小康的实现。民生工程怎么建、在那里建,就是要让群众看得见、摸的着,贴近群众,并让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提升群众对同步小康的认可度。
5.3 夯实党的执政力,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党的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前提,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转变党委领导下政府的职能,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增强群众对同步小康的满意度。九坝镇在加强基础党的建设上打造了群众服务中心,为群众进行“四项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增强了群众对同步小康的满意度。通过政府工作人员开展驻村工作机制,同群众时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党与群众的鱼水情,夯实基础党的执政基础,增进了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崔邵霞.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径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 曹中军.西部地区建立村镇小康居住体系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04(4):45-57.
[3] 吴喜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