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竹县围绕兴农、提效、增收的目标,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全县农业区域布局逐渐成形,特色产业规模效应逐渐显现,产业链条逐渐完善,市场导向逐渐明确,有效推动了全县特色农业的发展。该县农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川渝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坚持“一产接二产连三产”,把现代产业理念引入农业,重点在显特色、深加工、活流通、保安全、重营销、促旅游上下功夫,纵深推进农业“1243”工程,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89.21亿元,同比增长4.7%;畜牧业产值达35.11亿元,同比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53元,增长10.3%,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石河镇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建成全省首批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
建基地,推动实现产业基地规模化。突出粮油、畜禽、苎麻、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强化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区,该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6万亩以上,油料播种面积在25万亩以上;生猪年出栏在88万头以上,肉类总产量达9.4万吨;已建成以石河片区为核心的优质苎麻基地5万亩,全县达22万亩;建成以姚市乡为核心的常年蔬菜基地1.2万亩,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1.6万亩以上;建成以二郎、竹北为核心的香椿基地6万亩,全县达10.65万亩;建成了以“月华、东柳”为核心的优质糯稻示范基地3万亩,全县达15万亩。
育主体,推动实现农业经营专业化。修订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专业化生产和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订单农业、二次返利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目前,全县共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市级11家,带动农户23万户;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47家,其中省级示范专合组织11家,市级示范9家,带动农户18万户;创新培育家庭农场29家。建成全省首批试点的汇鑫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现已发放支农贷款96笔、资金310.23万元,帮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47户,支持灾后恢复重建13户。
活流通,推动实现农产品市场集约化。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鼓励和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在居民小区延伸布局农产品平价超市,建立社区菜市场或菜店,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大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医院、餐饮企业等对接,建立长期产销合作关系。依托西博会、渝洽会、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川货全国行等各种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契机,为参展业主免费提供展位、免费搭建展示展销平台、补助交通食宿费等,积极组织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广泛推介大竹品牌农产品,提高品牌影响力,拓展销售市场。目前,该县已建成集检测、分选、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益寿黑花生农产品集配中心1个,总投资490.6万元,配置气调保鲜库4个、库容3600立方米,可同时冷藏1000吨农产品。该县醪糟、苎麻纺织品、黑色类农产品、豆干、畜禽产品、蔬菜等已成功融入重庆、成都等市场、并建立了融入重庆特色蔬菜基地,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树品牌,推动实现农业产业品牌化。以创建“名、精、优、新”农产品品牌为战略方向,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积极争创品牌,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今年,县委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认定或评为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商标的企业分别按照50万、10万、3万元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当年度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别给予2万、3万、5万元的奖励。目前,全县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定,累计创建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3个、达州市知名商标11个,四川名牌9个、绿色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7个。
抓示范,推动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在清水镇、牌坊乡、庙坝镇、姚市乡、欧家镇等5个乡镇21个村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带动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良性互动,促进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和农村经济大发展。目前,现代农业园区初具规模,园区内水、电、路、基本农田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园区承载能力得到加强,引进和培育了包括秦王桃、水栀子、蕌头、智能大棚蔬菜育苗和种植在内的一大批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以庙坝片区为核心的农建综合示范区3万亩。
建基地,推动实现产业基地规模化。突出粮油、畜禽、苎麻、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强化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区,该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6万亩以上,油料播种面积在25万亩以上;生猪年出栏在88万头以上,肉类总产量达9.4万吨;已建成以石河片区为核心的优质苎麻基地5万亩,全县达22万亩;建成以姚市乡为核心的常年蔬菜基地1.2万亩,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1.6万亩以上;建成以二郎、竹北为核心的香椿基地6万亩,全县达10.65万亩;建成了以“月华、东柳”为核心的优质糯稻示范基地3万亩,全县达15万亩。
育主体,推动实现农业经营专业化。修订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专业化生产和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订单农业、二次返利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目前,全县共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市级11家,带动农户23万户;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47家,其中省级示范专合组织11家,市级示范9家,带动农户18万户;创新培育家庭农场29家。建成全省首批试点的汇鑫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现已发放支农贷款96笔、资金310.23万元,帮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47户,支持灾后恢复重建13户。
活流通,推动实现农产品市场集约化。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鼓励和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在居民小区延伸布局农产品平价超市,建立社区菜市场或菜店,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大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医院、餐饮企业等对接,建立长期产销合作关系。依托西博会、渝洽会、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川货全国行等各种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契机,为参展业主免费提供展位、免费搭建展示展销平台、补助交通食宿费等,积极组织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广泛推介大竹品牌农产品,提高品牌影响力,拓展销售市场。目前,该县已建成集检测、分选、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益寿黑花生农产品集配中心1个,总投资490.6万元,配置气调保鲜库4个、库容3600立方米,可同时冷藏1000吨农产品。该县醪糟、苎麻纺织品、黑色类农产品、豆干、畜禽产品、蔬菜等已成功融入重庆、成都等市场、并建立了融入重庆特色蔬菜基地,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树品牌,推动实现农业产业品牌化。以创建“名、精、优、新”农产品品牌为战略方向,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积极争创品牌,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今年,县委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认定或评为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商标的企业分别按照50万、10万、3万元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当年度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别给予2万、3万、5万元的奖励。目前,全县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定,累计创建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3个、达州市知名商标11个,四川名牌9个、绿色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7个。
抓示范,推动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在清水镇、牌坊乡、庙坝镇、姚市乡、欧家镇等5个乡镇21个村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带动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良性互动,促进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和农村经济大发展。目前,现代农业园区初具规模,园区内水、电、路、基本农田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园区承载能力得到加强,引进和培育了包括秦王桃、水栀子、蕌头、智能大棚蔬菜育苗和种植在内的一大批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以庙坝片区为核心的农建综合示范区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