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近几年来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我收到了几种好的阅读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使学生整体阅读水平得到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有了质的变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某些非智力因素也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这种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有很好的推进作用。总而言之,阅读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得到锻炼。“少讲多读、少分析多体会”,比如“你认为课文中哪一段最精彩,为什么?你能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你能为课文画一幅图吗?”类似于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
小学阅读不仅仅是小学语文学习的根本需要,对小学生来说,学好小学语文阅读会对他们以后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理解能力等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对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阅读是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最根本的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如何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是教学的关键。
一、初读整体感知
感悟,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准备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教师不做任何提示,或者可帮助复习一下旧知,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对于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还不够强,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鼓励大胆提出问题
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但还有一部分迷茫的问题会被学生五花八门地提出来,有些甚至是教师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坐井观天》中的青蛙为什么会在井底?又如《蛇与庄稼》一课中,为什么放蛇会去捉田鼠而不放猫?大水过后,田鼠和蛇为什么没有被淹死?面对这些稚嫩而又颇有潜力的问题,教师应稳住心态,不要否定学生的问题,应和学生共同确定几个主要问题,分清主次,注意课文的前后联系,然后着重展开讨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解疑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好奇心与成功欲得到极大的满足,被动接受就会变成主动探求,主动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意见,教师除指出语病外,暂不发表意见。学生不用举手,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手、脑、眼、口全部放开,让思维纵横驰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一般不要替代。若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则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会贯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充分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师组织反馈归纳
在教学过程的小结处,教师要根据实际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揭示主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要机械重复,只是高度概括。这一环节也可留给学生完成,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使学生在总结過程中,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形成认知结构。在神奇的想象中,学生明白了虽然眼见为实,但凡事还需身体力行,才不至于犯错的道理。比如《坐井观天》一课讲完后,一名学生用生活常识说明了青蛙的眼睛对不动的东西来说是弱视,对动的物体才敏感,所以即使它跳出井外,也不见得能看到那么多的东西。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为学生铺设的求异路径,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五、阅读思维培养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在读的过程中期待课文的主人公产生或实现点什么,同时读者通过阅读也期待自己能收获点新的什么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教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学生极高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从而历练个人意志、坚定人生追求。
总之,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多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思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包文芳,岷县岷阳镇东关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
小学阅读不仅仅是小学语文学习的根本需要,对小学生来说,学好小学语文阅读会对他们以后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理解能力等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对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阅读是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最根本的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如何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是教学的关键。
一、初读整体感知
感悟,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准备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教师不做任何提示,或者可帮助复习一下旧知,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对于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还不够强,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鼓励大胆提出问题
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但还有一部分迷茫的问题会被学生五花八门地提出来,有些甚至是教师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坐井观天》中的青蛙为什么会在井底?又如《蛇与庄稼》一课中,为什么放蛇会去捉田鼠而不放猫?大水过后,田鼠和蛇为什么没有被淹死?面对这些稚嫩而又颇有潜力的问题,教师应稳住心态,不要否定学生的问题,应和学生共同确定几个主要问题,分清主次,注意课文的前后联系,然后着重展开讨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解疑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好奇心与成功欲得到极大的满足,被动接受就会变成主动探求,主动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意见,教师除指出语病外,暂不发表意见。学生不用举手,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手、脑、眼、口全部放开,让思维纵横驰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一般不要替代。若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则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会贯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充分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师组织反馈归纳
在教学过程的小结处,教师要根据实际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揭示主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要机械重复,只是高度概括。这一环节也可留给学生完成,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使学生在总结過程中,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形成认知结构。在神奇的想象中,学生明白了虽然眼见为实,但凡事还需身体力行,才不至于犯错的道理。比如《坐井观天》一课讲完后,一名学生用生活常识说明了青蛙的眼睛对不动的东西来说是弱视,对动的物体才敏感,所以即使它跳出井外,也不见得能看到那么多的东西。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为学生铺设的求异路径,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五、阅读思维培养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在读的过程中期待课文的主人公产生或实现点什么,同时读者通过阅读也期待自己能收获点新的什么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教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学生极高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从而历练个人意志、坚定人生追求。
总之,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多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思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包文芳,岷县岷阳镇东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