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功能在于:关爱学生,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特别是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高校体育俱乐部以其自身的特点,对体育弱势群体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为高校解决体育弱势群体这一问题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弱势群体”,专家、学者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是指高校中身体患有疾病、肢体残疾或体质虚弱的学生,包括生理性体育弱势群体、运动性体育弱势群体、社会性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中存在体育弱势群体是不可避免的,尽管这部分人数相对较少,但是对其体育行为的培养和教育却是不能忽视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出现,以其自身的特点充分调动了体育弱势群体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其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了体育与健康目标的实现,有效地增强了这一群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伴随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高校体育教育组织形式,它代表了当今世界各国高等院校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关于体育俱乐部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一些学者开始从理论上进行探讨,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和足球职业俱乐部的诞生,我国部分高等院校拉开了试办体育俱乐部的帷幕。尽管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各类体育俱乐部的数量还不是很多,规模也不大,但已呈现良好的势头,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形成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纽带,这些体育俱乐部培养了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能力,通过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突破了高校体育课时数的限制,学生在系统教学和自主锻炼过程中了解自己,掌握所学的各种体育技能,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再认识,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再吸收。并且还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较好地挖掘了学生的体育潜能。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适应了校园体育文化的需要。同时,在俱乐部活动中学生之间精诚合作、协调,能使群体成员形成一定的规范意识和价值意识,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为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提供有力的保证。当然高校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由于受到各类高校组织管理者思想观念、学校师资力量、设施条件、学生兴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发展不均衡、影响不够广泛等问题。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主要特点
1.参与者的自愿性。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作特征符合参与者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参与者自愿加入自己喜欢的体育俱乐部进行锻炼学习,自主选择锻炼时间,自主安排运动量,自主选择教练(教师),在体育俱乐部内部,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活动项目。
2.活动内容的丰富性。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的活动,其宗旨是为了满足广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多方面的需求,增强体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目前,许多高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学校自身的情况,开设了多种专项俱乐部,活动内容丰富,让大学生有多项选择的余地,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活动目的的多样性。大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目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球类、健美等活动,以达到调节精神、缓解紧张情绪的目的;有的大学生勤学苦练,不知疲惫地锻炼,其目的就是增强自己的体质、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有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特长,他们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运动水平;还有的一些大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是为了能在活动过程中和别的同学增进了解,交流运动经验等。
三、高校俱乐部对体育弱势群体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培养体育兴趣。兴趣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兴趣,另一种是间接兴趣。直接兴趣就是由于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事物本身没有兴趣,而是对于这种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高校体育俱乐部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了体育弱势群体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体育弱势群体对体育的兴趣。
2.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一般从体育方面来讲,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和灵敏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健康以及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参加任何一项体育锻炼或体育竞赛同时也能改善和发展多种身体素质。高校体育俱乐部坚持长期对体育弱势群体进行最基本的体能训练,这样不仅使他们的耐力得到明显的加强,同时对他们的反应速度,灵敏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提高,而且还能使他们的意志得到一定的锤炼。
3.有利于自信心的增强。自信心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在品质,也是人格结构中的本质因素。它代表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味着一种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是一个人事业的动力源泉。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加强对体育弱势群体的自信心教育,在平时的训练或比赛中多肯定、鼓励这些体育弱势群体。加强弱势群体的自信心教育,就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要注意从他们平时的体育训练或体育竞赛中发现他们的“亮点”,投以赞许和肯定的目光。特别是那些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完成的比较差的弱势群体,更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让他们重拾信心,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体育锻炼或比赛中去,从容地面对体育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无论是在学习或生活中树立坚强的信心,悦纳自己,体现自我,相信自己能行。
4.有利于意志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体育活动或比赛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观赏性,吸引着体育弱势群体积极参与。体育比赛一般具有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它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获得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因此,通过参与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有助于体育弱势群体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培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这些品质能够迁移到平时学习工作中去,进而提高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成功走向社会的关键。
5.有利于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高校体育俱乐部把有共同志向、爱好和需要的体育弱势群体自发地组织在一起,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培养个性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高校体育俱乐部丰富了体育弱势群体的业余文化生活,也集中反映了体育弱势群体运动价值理念已经向娱乐、交往、竞争等综合方面转化。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作为高校课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其他形式的体育教育密切配合,能积极地促进体育弱势群体的全面素质发展和身心健康,提高思想素质。
6.有利于体育弱势群体之间的交流。作为以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求知欲为内在动力而自由参与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因为以自由、自主、自立为原则,俱乐部成员之间是一种亲密、健康的关系。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在自己参加的俱乐部中经常接触到本专业以外的同学,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扩大了视野,增长了人生经验。在各种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学会与各种人交往、学会合作创新、学会公平竞争、学会做人,从而培养了体育弱势群体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今后工作岗位上能更好地与人相处。他们在俱乐部中以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体育活动,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易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这个特定的课堂社会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发生着频繁而激烈的思想和行为交锋,使参加者经常碰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性格内向的体育弱势群体比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对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需要可通过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中的交往,不仅仅满足了成员的活动需要,而且对体育弱势群体扩大知识视野、增长人生经验、培养集体意识都是大有裨益的。
7.有利于培养体育弱势群体自立和自强的精神。体育弱势群体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形成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可以充分调动参与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体育俱乐部活动不管是自我需要还是服务他人,始终是俱乐部成员在正规教育活动之外,自愿、合乎理性的选择。高校体育弱势群体通过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察,在众多的体育俱乐部里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这种主动性体现了一个学生对待周围事物的敏感度和判断力,它不仅是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潜在效应,而且还是创造性人才的发现、培养与成长的途径。而在体育俱乐部举办的各种活动中,体育弱势群体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特长,这些都体现了体育俱乐部对体育弱势群体自立和自强精神的培养作用,使他们在俱乐部的各种活动中慢慢走向自立与自强。
参考文献:
[1] 李秀华,刘成.近年来我国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科研进
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105-108.
[2] 李建军,何建华.大学体育社团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
嘉应学院学报,2005,12(6):117-118.
[3] 赵玉娟.高校体育俱乐部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118-119.
[4] 罗建清.加强大专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育[J].井冈山学
院学报,2006,(9):69.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弱势群体”,专家、学者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是指高校中身体患有疾病、肢体残疾或体质虚弱的学生,包括生理性体育弱势群体、运动性体育弱势群体、社会性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中存在体育弱势群体是不可避免的,尽管这部分人数相对较少,但是对其体育行为的培养和教育却是不能忽视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出现,以其自身的特点充分调动了体育弱势群体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其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了体育与健康目标的实现,有效地增强了这一群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伴随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高校体育教育组织形式,它代表了当今世界各国高等院校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关于体育俱乐部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一些学者开始从理论上进行探讨,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和足球职业俱乐部的诞生,我国部分高等院校拉开了试办体育俱乐部的帷幕。尽管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各类体育俱乐部的数量还不是很多,规模也不大,但已呈现良好的势头,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形成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纽带,这些体育俱乐部培养了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能力,通过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突破了高校体育课时数的限制,学生在系统教学和自主锻炼过程中了解自己,掌握所学的各种体育技能,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再认识,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再吸收。并且还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较好地挖掘了学生的体育潜能。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适应了校园体育文化的需要。同时,在俱乐部活动中学生之间精诚合作、协调,能使群体成员形成一定的规范意识和价值意识,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为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提供有力的保证。当然高校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由于受到各类高校组织管理者思想观念、学校师资力量、设施条件、学生兴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发展不均衡、影响不够广泛等问题。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主要特点
1.参与者的自愿性。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作特征符合参与者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参与者自愿加入自己喜欢的体育俱乐部进行锻炼学习,自主选择锻炼时间,自主安排运动量,自主选择教练(教师),在体育俱乐部内部,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活动项目。
2.活动内容的丰富性。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的活动,其宗旨是为了满足广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多方面的需求,增强体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目前,许多高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学校自身的情况,开设了多种专项俱乐部,活动内容丰富,让大学生有多项选择的余地,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活动目的的多样性。大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目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球类、健美等活动,以达到调节精神、缓解紧张情绪的目的;有的大学生勤学苦练,不知疲惫地锻炼,其目的就是增强自己的体质、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有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特长,他们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运动水平;还有的一些大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是为了能在活动过程中和别的同学增进了解,交流运动经验等。
三、高校俱乐部对体育弱势群体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培养体育兴趣。兴趣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兴趣,另一种是间接兴趣。直接兴趣就是由于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事物本身没有兴趣,而是对于这种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高校体育俱乐部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了体育弱势群体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体育弱势群体对体育的兴趣。
2.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一般从体育方面来讲,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和灵敏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健康以及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参加任何一项体育锻炼或体育竞赛同时也能改善和发展多种身体素质。高校体育俱乐部坚持长期对体育弱势群体进行最基本的体能训练,这样不仅使他们的耐力得到明显的加强,同时对他们的反应速度,灵敏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提高,而且还能使他们的意志得到一定的锤炼。
3.有利于自信心的增强。自信心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在品质,也是人格结构中的本质因素。它代表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味着一种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是一个人事业的动力源泉。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加强对体育弱势群体的自信心教育,在平时的训练或比赛中多肯定、鼓励这些体育弱势群体。加强弱势群体的自信心教育,就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要注意从他们平时的体育训练或体育竞赛中发现他们的“亮点”,投以赞许和肯定的目光。特别是那些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完成的比较差的弱势群体,更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让他们重拾信心,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体育锻炼或比赛中去,从容地面对体育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无论是在学习或生活中树立坚强的信心,悦纳自己,体现自我,相信自己能行。
4.有利于意志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体育活动或比赛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观赏性,吸引着体育弱势群体积极参与。体育比赛一般具有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它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获得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因此,通过参与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有助于体育弱势群体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培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这些品质能够迁移到平时学习工作中去,进而提高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成功走向社会的关键。
5.有利于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高校体育俱乐部把有共同志向、爱好和需要的体育弱势群体自发地组织在一起,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培养个性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高校体育俱乐部丰富了体育弱势群体的业余文化生活,也集中反映了体育弱势群体运动价值理念已经向娱乐、交往、竞争等综合方面转化。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作为高校课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其他形式的体育教育密切配合,能积极地促进体育弱势群体的全面素质发展和身心健康,提高思想素质。
6.有利于体育弱势群体之间的交流。作为以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求知欲为内在动力而自由参与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因为以自由、自主、自立为原则,俱乐部成员之间是一种亲密、健康的关系。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在自己参加的俱乐部中经常接触到本专业以外的同学,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扩大了视野,增长了人生经验。在各种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学会与各种人交往、学会合作创新、学会公平竞争、学会做人,从而培养了体育弱势群体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今后工作岗位上能更好地与人相处。他们在俱乐部中以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体育活动,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易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这个特定的课堂社会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发生着频繁而激烈的思想和行为交锋,使参加者经常碰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性格内向的体育弱势群体比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对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需要可通过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中的交往,不仅仅满足了成员的活动需要,而且对体育弱势群体扩大知识视野、增长人生经验、培养集体意识都是大有裨益的。
7.有利于培养体育弱势群体自立和自强的精神。体育弱势群体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形成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可以充分调动参与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体育俱乐部活动不管是自我需要还是服务他人,始终是俱乐部成员在正规教育活动之外,自愿、合乎理性的选择。高校体育弱势群体通过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察,在众多的体育俱乐部里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这种主动性体现了一个学生对待周围事物的敏感度和判断力,它不仅是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潜在效应,而且还是创造性人才的发现、培养与成长的途径。而在体育俱乐部举办的各种活动中,体育弱势群体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特长,这些都体现了体育俱乐部对体育弱势群体自立和自强精神的培养作用,使他们在俱乐部的各种活动中慢慢走向自立与自强。
参考文献:
[1] 李秀华,刘成.近年来我国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科研进
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105-108.
[2] 李建军,何建华.大学体育社团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
嘉应学院学报,2005,12(6):117-118.
[3] 赵玉娟.高校体育俱乐部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118-119.
[4] 罗建清.加强大专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育[J].井冈山学
院学报,200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