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类中药药性浅析

来源 :健康导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qiao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8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 目的:分析常用花类中药的药性特点。
  方法:在2010版《中国药典》所记载的植物类中药里选30种以花类入药的中药和541种植物类中药比较,分别统计它们的中药药性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花类中药四气中温性所占比率较高;而凉性所占比率较低。五味中甘味所占比率较高;淡味所占比率较低。归经中归心、肝经所占比率较高;归肾经所占比率较低。
  结论:花类中药在药性上有规律性可循,有共同的药理作用,并具有相通性。
  关键词:花类中药、四气、五味、归经、药性分析。
  引言
  我们通过对花类中药的来源、药效范围、四气、五味、归经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花类中药的药性特点,可以提高花类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 ,并将花类中药与植物类中药在各个方面加以对照,通过比率分析,掌握花类中药在药性上的特点,规律以及与植物类中药的差异性,为花类中药在临床上的研究提供依据。
  一、花类中药的来源及药效范围
  花类的中药主“舒散”,都可以用来治疗喉咙疾病,如月季花可以疏肝解郁,梅花可以疏肝和中,化痰散结等等。 花类中药药效多以清热解毒为主,其次可用来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清肝明目之药效。在30种花类中药中,其科属来源分布广泛,其中有菊科、茄科等花类中药通常包括完整的花、花序或花的一部分:完整已经开放的如洋金花;有的是花蕾如金银花;有的是采收已开放的花如菊花;有的是带花的果穗如夏枯草;花的一部分,又包含了柱头如西红花,雄蕊,花柱,花粉粒。不同科属,不同部位,花的颜色、气味以及药效差异较大。
  二、花类中药与四气、五味以及归经的关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一般说,能减轻和消除寒症的药物,都属温性或热性,而可以清热泻火的药物大多数属于寒性药物。因此,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 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 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平和,寒热属性不甚明显,作用又缓和的药物,称为“平”性.通过对花类中药的整理,可知花类中药中寒凉药有12种,温性药12种,平性药6种,不难看出花类药的药性多以清热解毒、泻火、散寒为主。五味是指药物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除此之外还有涩味和淡味,其中淡附于甘,涩味和酸味相同,故习惯上称为“五味”。对花类中药的分析统计得甘味16,辛味10,苦味9,酸味2,涩味1。
  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不同,也具有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每一种药物既有气,又有味。气和味构成药物的性味,而从药物的性味又可反映出药物的一定的功能。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就有所区别。辛能发散,温能散寒,寒能清热,我们要把药物的气和味有机地联系应用。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它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的。如月季花归肝经,就具有活血调经,疏肝解郁之功效,我们将花类中药的归经统计如下:归肝经18种,归肺经12种,归胃经7种,归脾经6种,归大肠经5种,归肾经4种,归膀胱经2种。归胆经仅有1种,不论是从四气,五味,还是归经来分析花类中药,其中都有联系,都体现了花类中药在应用与临床的重要性。
  三、结论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就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等。以上是对花类中药的药性浅析,结果表明,花类中药四气中温性所占比率较高;而凉性所占比率明显较低。五味中甘味所占比率较高;酸、淡味所占比率较低。归经中归心、肝经所占比率较高;归肾、膀胱经所占比率较低。花类中药从总体上来看,四气中温、寒药最多,凉药居少,五味中甘药最多,咸、淡、酸、涩药都比较少,归经中归肝经的药最多,归胆、膀胱经的要比较少,不难得出花类中药都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5]。
  花类中药都是在土壤中向上生长,其功能都表现在向外及向上的趋势,在总体上体现了花类中药的“轻扬升散”之特点,在归经上也体现了花类中药的“轻清宣畅、善走上焦”的特点。花类中药不论是从四气、五味、归经还是从药理作用来分析,都存在规律可循,并有一定的相通性,很值得人们 深入研究,让花类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 国[5]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何雁,冯志庆等.医药数理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2010.39-48.
  [3]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4] 杨红军,唐仕欢,黄璐琦等.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
  [5] 孙大定,谭德福.花类中药的药性浅析.[J].中国药学刊.2003.
  [6] 盛良.中药四气五味和物质成分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
  [7] 叶亮.尚尔鑫.范欣生等.中药性、味、归经对应分析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7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目的:探讨微流控芯片构架三维基质支架在肿瘤细胞侵袭模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基于留控芯片构件三维基质支架构件了一种新的多细胞共培养模式,并且整合了多环境维度、细胞和细胞以及细胞和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区域性等多个因素,构件了一种微环境,实时监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等相应。结果:微流控芯片制作完毕后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各级医疗单位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严格工资总额管理,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院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从而激励医院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蛉加中药保守治疗宫外孕的效果。方法:选取宫外孕患者88例,分为分析组和参照组两组,各组患者44例,予参照组患者使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吟治疗,分析组患者则予以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吟治疗,并且进行中药化瘀杀胚汤,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分析组患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临床调查、随访记录等方法在质量控制、药理药效、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免煎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做一个对比研究,总结两者的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对比研究表明免煎中药颗粒具有服用量少,方便简捷,质量监控严格,临床应用广泛等优点。免煎中药颗粒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便利药物,既有西药的服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4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意义。 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治疗的脑血管患者80例,其中观察组为30例缺血性脑患者,对照组为30例无缺血性脑患者,运用彩超检查两组患者的颈部血管,同时对获得的结果进行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颈动脉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发热也称发烧,发热是指体温异常升高的病症。婴幼儿发热多数起病急,变化快,故应当及时控制。积食发热主要是食积和宿便。食积大多在胃。也可能在肠,但食积在胃为主。因为饮食经过胃之后,在肠道中就逐渐变成粪便了。所以食积停留在胃肠时间久了导致内热化火而引起发烧。笔者近年来应用小儿推拿的方法治疗婴幼儿发热,取得了满意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本文以现阶段我国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究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前景。通过检索有关文件资料和分析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意见和看法。近年来,中药临床药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的新的独立学科,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有关人员需要在临床工作中加以重视。  【关键词】中药临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以期为中药的现代化推广作参考与借鉴。方法:将我院20种中药制剂的方法生产出的60种类药物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予以采用传统的中药制剂方法,观察组采用药物制剂新技术方法,然后从药品的制药情况(包括成本、所需要的平均时间等方面),市场占有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竞争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肾阴虚对于广大患病朋友危害身体极为大,如此长久下去不治疗会影响男性性功能,会引发阳痿、腰膝酸软、怕热、手心出汗、口干舌燥、喜喝凉水、失眠多梦、记忆衰退、头发早白、遗精、牙齿松动脱落。市场上很多西药打着补肾的外衣加入其列,西药大多是靠加入违禁成分,通过透支人体机能缓解肾虚的某个单一的症状,治标不治本。  六味地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目的:分析咳嗽通过艾灸和杏苏散中药加减治疗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我院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接诊的80例咳嗽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镇咳药物,观察组采用艾灸和杏苏散中药加减治疗,而后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上的效果指标差异。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7.5%,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