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脱贫攻坚最前沿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7月,暑气渐浓。
  时任南川区政府办公室信息科科长刘芯朴第一次来到了水江镇山水村。
  两驱皮卡车艰难行进在泥结路上,“哐当”直响,刘芯朴瞄着左边的峭壁和右边的悬崖,手心里直冒冷汗。
  不久前,刘芯朴经过组织选拔,成为山水村“第一书记”。
  一年后,刘芯朴任期结束,离开山水村之际,当初那条凹凸不平的泥结路,已变成了有防护栏的硬化路。
  一年里,刘芯朴用行动改变着山水村。而山水村,也改变了他。
  艰难大考
  2015年6月下旬,南川区委、区政府宣布,将选派45周岁以下、日常表现优秀、具有培养潜力的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以在脱贫攻坚第一线锻炼、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
  听到消息,33岁的刘芯朴当即报名:“我愿意去锻炼一下。”
  通过层层筛选,刘芯朴和另外39名年轻干部被分到40个贫困村。
  刘芯朴的任职地点是水江镇山水村。
  “山水村,我虽然没去过,却很熟悉。”2010年,还在综合科工作的刘芯朴就听说山水村村民经常上访。
  山水村属于高寒偏远地区,煤矿曾经是村里的支柱。后来,煤炭资源逐渐枯竭,村民们也陷入了贫困。
  “山水村不太好管——村民怨气重,社会矛盾突出。”上任前,刘芯朴听人这样说。
  离上任还有两天,刘芯朴坐不住了,决定提前进村。
  可当来到山水村之后,刘芯朴觉得“有点傻眼”。
  “田是干的,地是荒的,农作物以包谷为主。”看着眼前的情景,刘芯朴知道,一场艰难的大考,已经在他面前展开。
  相互理解
  “路不行,就别提发展了。”刘芯朴就任后,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头禅。
  彼时,山水村30公里的路网,仅有1.8公里是硬化路。
  于是,修路成了刘芯朴在山水村干的第一件大事——那个夏天,他到相关部门申请项目,找企业筹措资金。每跑下来一笔钱,就修一段路。
  一次,在修一条新路时,施工队需要通过那条1.8公里的硬化路。
  路修着修着,突然涌来二三十位村民堵在路上,硬是不让施工队动工。
  “你们把我们的路压坏了!”村民们怒气冲冲。
  “这路没压坏,我们是在给你们修新路。”刘芯朴很郁闷——为何修新路都会招来反对?
  争执不下之际,刘芯朴找到村里老人求救。
  “村里原本就这一条硬化路,是我们自己筹钱补齐下差资金修的,有的村民没钱,还把自家的牛拉去卖了。所以对这条路,大家格外珍惜。”刘芯朴知道来龙去脉后,感到鼻头一酸。
  “我知道这条路你们修得不容易,我现在是在给你们修新路,将来受益的是你们。那条1.8公里的路,我保证不给你们压坏。” 刘芯朴找到堵路村民,和他们心平气和地谈。
  村民们终于放了行。
  新路修好了,老路也没坏——刘芯朴在乡亲们心里威信渐高。
  而这件事,也让刘芯朴收获颇丰,那就是“必须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全方位看待问题”。
  攻坚克难
  对刘芯朴来说,当“第一书记”的一年,也是他不断学习提升的一年。
  “刚开始,我对农村很不了解,不少工作推不开。”刘芯朴说。
  幸好,区委组织部对此已有对策。
  刘芯朴上任不到一个月,就参加了一次培训会,学习了与农村工作息息相关的“三农”政策、危旧房改造、产业扶贫等内容。
  驻村工作期间,刘芯朴又陆续参加了多期类似培训。
  通过“补课”,刘芯朴理清了思路。
  一次走访时,刘芯朴发现有位独居村民没有劳动力,生活相当困难。
  “木房子都歪了。”刘芯朴把这个情况反映到村党支部。
  村干部开会决定:“一定要让他住上安全的房子。”
  于是,村干部帮这位村民申请了D级危房改造,修房需要的下差资金,也是村里帮他解决的。
  为提升山水村经济实力,刘芯朴提议:村里要发展合适的产业。
  “煤矿采空区不能蓄水,种什么呢?”大家犯了难。
  “先进行论证,再确定问题。”刘芯朴说。
  为此,村干部请来区农委专家进行土壤检测。
  检测表明,山水村适合种李子。
  很快,在刘芯朴的牵线下,村里引进了一家企业来统一流转土地,并免费将李子苗发放给村民。
  1700亩晚熟李林,就这样在山水村生了根。
  驻村一年,刘芯朴遍访全村每户村民——他免费发放鸡苗给贫困户,为村民完善医疗保障系统……2015年底,山水村成功通过了扶贫验收。
  而刘芯朴,也成了村民眼中的“好书记”。
  有为有位
  刘芯朴任职期间,村里经常迎来一群“神秘访客”。
  “村干部今天有没有来?”
  “村干部人到哪儿去了?”
  …………
  每个月,区里都会组织督查组对“第一书记”进行明察暗访——按照“重能力,更重实绩;重干事,更重谋事;重显绩,更重潜能”的原则,既看工作成效,也看其处置問题的方式方法,更看老百姓以及基层干部的评价。
  在严格考核下,“第一书记”们的优缺点一览无余——有人怕吃苦,有畏难情绪,做群众思想工作几次没成果便轻言放弃;有人位置没摆正,带着“衙门”作风,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还有人处理问题过于理想化、程式化,不切合农村当地风俗习惯,变通能力不足……这些都被记录在案。
  2016年5月,南川区委对不适应扶贫工作的“第一书记”进行了召回与替换。
  而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刘芯朴则于2016年6月被提拔为区党政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其他16位表现突出的“第一书记”也得到了提拔任用。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通过在扶贫一线‘主战场’进行锻炼和比拼,这批年轻干部展现了干事谋事的能力和潜力,也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有为才有位,提拔他们,大家心服口服。”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其他文献
600多公里。  这是首批重庆市选派赴四川省挂职(顶岗)干部工作队队员刘明刚,从“娘家”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岗街道到“婆家”四川省绵阳市的往返距离。  2020年4月,川渝两地联合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重要内容是建立川渝两地年轻干部互派挂职长效机制。  截至2020年9月,重庆从16个市级部门、15个区县共择优选派50名优秀年轻干部赴川挂职(顶岗),挂职年限为一年
编者按:请示报告制度是党的一项重要制度,自党成立开始,就一贯重视请示报告制度。曾几何时,请示报告制度在一些党员尤其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那里变得可有可无了。为此,我们本期话题特意聚焦这项党的重要制度,希望引起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高度重视,并认真贯彻落实。  这里,我强调一下请示报告制度问题。请示报告制度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组织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1948年
编者按:7月5日,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市建设法治政府实施方案(2016-2020年)》,繪就了重庆建设法治政府的蓝图——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市、区县、乡镇三级法治政府。这是继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作出全面部署之后,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又一重大战略动作。  在建设法治政府
2004年初,渝北区人民医院发生了一场“地震”:上任才三个月的院长因“吃”药品回扣“栽”了。在这之前,已有两任院长因为相同的原因“栽水”。一时间,群众议论纷纷:“怪不得看病这么贵,原来是钱被这些当官的吃了!”医院的信誉一落千丈。  痛定思痛,渝北区卫生局党委下定决心,向回扣这一医疗系统的顽症开刀——    “将吃到嘴里的好处吐出来,这确实比较难,但再难,也必须做。”    那段时间,卫生局党委书记
保护“昨天的文明”,恰恰是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这是国际共识。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容易出现重视经济而忽视文物保护的现象,虽然近几年文物保护意识有所提高,但现状仍不容樂观。了解国外的保护理念,也许能让我们找到很多可借鉴的地方。  政府多投入,社会广参与  发达国家的文物保护,往往是从保护城市建筑开始的——从上世纪30年代起直到上世纪末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一系列保护机制。  文物保护做得比较好的
一个是2000多年前西汉的海昏侯刘贺,一个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王后妇好;一个是自2011年起挖掘至今的考古进行时,一个是40年前的重大考古发现……今年初在首都博物馆舉办的这两个精品特展,一开展便引来热切关注。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博物馆不得不对每天观展人数进行限制。  这样的场面,不禁让人想起去年故宫推出“石渠宝笈”大展引发的“故宫跑”现象。确实,越来越多的文博展览正成为城市最亮丽的文化风
那是一块湖泊,一块波光粼粼的湖泊,在夕阳染红黄昏的时刻,从山间,从两千米高的层峦叠嶂的山间展现开来。湖泊上面是渐次幽黑的山峰,峰谷上绕着几绺猩红的云朵,云朵之上却仍然是让人心醉的蓝天。而湖泊下面,脆脆的灌木丛已在夜幕中连成一片,一串灯光穿行而过,进入山下这座华灯闪烁的城市。湖水涨起来了,漫过丛林与灯光,漫过蓝天白云,漫过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携着一阵温凉的山风,像牵开衣裙的舞女,直扑我的阳台,我敞开的
书写出一个大党“大的样子”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自此以后,一簇星星之火便以燎原之势点燃整个神州大地。  这个建党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政党,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如今已成为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这个诞生于民族危亡时期的政党,一路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如今已成为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民族脊梁。 
“新官上任三把火”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说的是诸葛亮给刘备当军师不久,三次火攻曹操,展示了超强的军事才能。  “三把火”后来被用来比喻新官上任先要干的几件事。  新官上任,“烧火”干事本没错,但这些年,有的领导干部一履新,就“另起炉灶重开张”“一任领导一茬树”,劳民伤财,引起群众反感。  “三把火”烧错了、烧过了,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那么,新官究竟该如何实现新作为呢?  【来信】  一位准镇党委
寻 猫 启 事  记得很多年前我家有只胖猫,爱扒门  愿意在院里的合欢树上待一整天  我去叫它,怎么也不肯下来。那树是爷爷栽的  很小的时候它跟扁担一般粗细,惹人怜爱  像我的身形,父亲说完,又大笑起来  看着爷爷的影子走进了树的荫翳  生活的另一面。我从不肯相信那只懒猫  在子时传来婴孩的哭泣,自阳台跃入邻家作息  打乱阳光的序列,它会在不远的地方悄悄蹲下  距离差不多足够让我看见,却没法儿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