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起学生阅读的二度热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race_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刚拿到书本时,便如饥似渴、迫不及待地翻阅、浏览,愿望十分强烈,那激情就同决堤的洪水一样挡都挡不住,我们把这种热情称为一度热情。可是当所有的文章都看过一遍后,这种热情便迅速冷却,等到真正要看要读这些文章时,已毫无兴趣,甚至厌烦。因此我们把学生阅读时重新激起的那种积极投入、迫不及待的情感称为二度热情。
  当学生的一度热情熄灭后,教材就失去了魅力,无法再燃起他们再度阅读的热情。因此学生的二度热情是靠教师去点燃的,否则只能靠外力和意志的作用完成阅读任务。靠外力和意志的作用去完成,不仅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将逐渐耗尽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学习将成为一件苦差事。那教师应怎样点燃学生的二度热情呢?
  
  一、用写情激读情
  
  写是需要饱含激情的,没有感情的写是造作,是痛苦。写情比读情来得快,它是由内而外的,因此阅读情可以通过写作情来激发。比较下面《将相和》的两种教学导入方法。
  教例一:揭题导入,引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将相和》。一看题目,我们就会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既然有“和”那一定有不和,这其中的因与果是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书。
  教例二:激情导入。以写促读
  师: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课文《将相和》中的“将”廉颇是当局者,所以他很不服蔺相如。同学们,你们是旁观者,大家已看过课文,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现在请你们这些旁观者当劝解员,给廉将军写一封信劝导他,你想这封信该怎么写。写些什么。当然内容尽在书上,请阅读后写信。
  两个教例都说是激情激趣,其实不然,比较一下,教例一能点燃学生的二度热情吗?“将”是谁,“相”是谁,一目了然,“和”与“不和”的故事情节早已看过,再读无味,至少没有了看的激情;教例二当劝解员够新鲜的,还写劝说信,学生觉得太刺激了。可这信怎么写呢?当然得看书,写情立刻化为读情,重新燃起阅读的欲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按课文内容特征设计写,学生就得非把文章阅读透不可。欲写先得读,写情被教师点燃,学生就自然地燃起了读情,这种饱含激情、兴趣的阅读当然要好于外力的强迫读。
  
  二、对比刺激,激将唤情
  
  不仅是学生,其实成人也一样,在对比中情感是最投入的,也是最强烈的。因此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对比来刺激学生,以燃起其强烈的二度阅读热情。
  教例:《一夜工作》
  师:课文《一夜工作》看过几遍拉?
  生1:一遍。
  生2:两遍。
  师:还有更多吗?
  生3:我也不知道几遍,反正为了回答后面的练习。我已反反复复地阅读很多次。直到问题都解决为止。
  师:那还想再看吗?
  生3:不想。
  师:好,现在请看过很多遍的同学谈谈:你看课文时,有没有特别发现?
  生:没有。
  师:有一位同学看书看得很认真,只看一遍,就提出了一个很特别、很有个性的问题。老师听后都佩服、惊叹。
  生:是什么啊?
  师:那位同学觉得课文前后有矛盾,即作者一到总理那里,总理就让他去值班室睡觉,可回家的路上却说他看到了总理一夜的工作。明明是睡觉怎么能说看到呢?怎么样,有分量吧,你能回答吗?你还能提出和他相似的令老师佩服的问题吗?(学生自然地看起书来而且热
  有时绕过文章字词、段落的教学,以篇为单位直接让学生感悟、领会,更能诱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因此教学有时不必按部就班,从字词到篇章,非得从浅入深不可。深入浅出不也很好吗?
  
  三、逆向激情,顺势引读
  
  对课文的理解应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但由于传统教学养成学生求同思维的习惯,在他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有些似乎公认的评价结论,左右着他们的学习。这倒为教师逆向激情提供了方便,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产生急于求解而主动阅读的激情。
  教例:《草船借箭》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物?
  生: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
  师:这些人各有什么特征?
  生:周瑜高傲自大,诸葛亮才智过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多疑谨慎。
  师:很好。不过有人不这么认为,就说鲁肃吧,他不是忠厚老实而是吃里爬外。
  生:为什么呀?
  师:你想一想,他是哪国人,他又忠于谁呢。
  生:可不能这么说。
  师:那又该怎么说呢?
  生:等等让我们再看一看书。
  逆向激情,其实是换种思路学习,从一个新的视角看课文,使旧文产生新鲜感,自然就引发学生的二度阅读热情。相比之下,那种循规蹈矩一元结论的统一的阅读方式,又怎么能燃起学生对已熟悉的课文的二度热情呢?
  
  四、戏化课文,入角色而涌情
  
  语文具有生动的形象性、连续的情节性、鲜明的角色个性等,这些特点使课文可成为剧本,为语文戏化教学提供基础。引导学生入角色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激情法,那种为表演入角色而不由自主地阅读之情不但强烈而且长久。因此戏化课文亦是点燃学生再度阅读情感的好方法。
  教例:《迷人的张家界》
  师:今天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张照片,有金鞭岩、黄狮寨、金鞭溪
  师:好看吧,想起了什么?
  生:这是张家界的景点,是我们要学的课文。
  师:真厉害,把老师要说的话都给说了。大家已看过课文了,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摇身一变,变成这些景点,向游人作自我介绍,不仅要说出景点的美,还要评说游客曾有的感慨,以及“你”的自豪之情,请准备一下。
  (学生情不自禁地再次阅读)
  写景文章尚且如此,有人物形象的课文就更好戏化了,但要注意的是戏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激情引思,引导学生再度阅读,把思维向纵深拓展,引出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
  
  五、综合比较,比出读情
  
  学习一篇课文往往不是就文论文那么简单,常常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很多。语文的这种特殊性也给教师点燃学生阅读的二度情感创造机会。有时学生就因对有关材料的思索而产生再度阅读的感情,因此教师如能恰当进行拓展综合、比较教学,也往往能取到这样的效果。
  教例:《泊船瓜州》
  师:大家说说《泊船瓜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思乡情。
  师:表达思乡情的诗以前还学过哪些?
  生:《静夜思》。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教师耳朵都听出老茧的了,平时大家碰到肯定一翻而过,不爱再看。不过今天老师有疑惑了,这三首诗同样写思乡,可是他们“思”的情真的都一样吗?心理感受也一样吗?请从思乡的时间、地点、引发思情的对象、思乡时的表情、动作等等思考比较一下。
  (学生急忙再次比较阅读。)
  同是思乡情,同中有异,情中还有情之别,一下打开了学生一个新的领悟通道,对熟悉的诗有了再读再品的愿望。
  欲教文先唤情,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性。阅读不仅仅是认知的活动过程,更是情感的投入、习惯的展现、态度的调节、价值的参与等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在这众多因素中情感是核心,它左右了其他因素。没有情感投入的阅读不能称之阅读或根本不能进行阅读。所以唤情阅读成为教学的必然之事。
  叶老先生曾对阅读有这样一句精辟的论述:“阅读要保持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正面对一桌甘美的膳食似的,不能以已。”这种饥饿得情不自禁的情感,或许就是课标中所说的“阅读期待”吧。要学生有这种期待,除了新书到手的几天热度外,学生自己是无法再升起的。因而,工夫全在教师,要靠教师去燃起学生的阅读情感,重新找回新鲜的感觉,这样才能使阅读成为学生乐为的快事。
其他文献
1931~1937年,在韩复榘主鲁时期,山东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此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有其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经济思想及措施;客观原因在于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辨证论治(分3型,分别以苓桂术甘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桂附八味丸合血府逐瘀汤化裁、桂附理中汤或补中益气汤
摘 要 近年来,全球媒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进步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传统的印刷模式逐渐失去了其在媒体领域的地位。与此同时,数字电视、新型户外媒体、互联网等新媒体模式层出不断,并在现代化时期,获得了更新、更好的发展机遇。电视新媒体充分融合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并在媒介的框架影响下,成为了媒体领域的核心力量。文章通过研究新媒体的发展对社会、大众生活所带来的冲击与考验,总结出将全媒体与电视媒体相结合,有助于
本文旨在克隆绵羊角蛋白关联蛋白8-1(KAP8-1)基因c DNA并分析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分布。提取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皮肤及不同组织总RNA,RT-PCR法克隆KAP8-1基因,定量RT-
本实验旨在探讨0~28日龄樱桃谷鸭的羽色变化及换羽的分子机制,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酪氨酸酶基因(TYR)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基因(VEGFA)的m RNA表达谱。结果表明:0~7日龄绒羽色
一、你的课堂评价准确吗?    例1:上《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问:“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会游泳可能就是聪明吧。  反思: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教师的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就像一顶高帽子,戴在谁的头上都行。平时,我们在教学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