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目前我国面临的贫富差距过大现象的根本原因也是由于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调整了所有制结构,背离了马克思的“公有制”思想,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中都带有大量的私有化倾向。所以,用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指导现行所有制改革,以此来解决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现象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私有制;所有制;贫富差距过大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25-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虽在经济建设方面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近几年国有企业频频出现的各种弊端及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人们开始对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制进行膜拜,对公有制则加以过度抨击,甚至提出了“取消国有制,向私有化过渡”的主张。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创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学说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来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一、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讨论的必要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代替,这是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又造成了它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但是这种否定不是要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这里对“个人所有制”的论述,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高度概括。而马克思通过否定之否定规律“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也就是他所说的“公有制”。当然,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的中国与马克思所要重新建立的“公有制”是不同的,因为作为社会主义主要特征的公有制、按劳分配等,我们都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状态。尤其近几年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化”倾向的影响,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了相应的动摇,国有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
可以说,我国现行的公有制是一种产权无具体归属人的,主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产品是由国家统一计划分配的一种产品公有制。国家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代理人,代表全民利益掌握全部的公有生产资料,但是,由于代理层次过多,更主要的是在每一个代理层次上缺乏有效的代理行为约束机制,代理人的行为并不反映、甚至违背被代理人的利益。这种没有有效约束的层层代理关系下,公有经济运行的最终结果必然会同其本质要求大相径庭。其次,现行国有制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的社会化与所有权集中在行政机构,导致行政部门的权力与政府的经济职能高度融合,劳动者只是名义上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建立公有制,消除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的确是一次社会的飞跃,但企业的利润全部归国家和集所有,职工并没有得到这些,这种在财富上极度不公平的分配,结果就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资本主义出现了快速甚至是疯狂的发展,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制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样,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劳动也是在劳动和资本的结合中进行的,中国的工人阶级受到了极大、极残酷的剥削值得我们进行反思。所以我们与其说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是由于现行国有制的弊端造成的,不如说其最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改革的推进,我们有必要以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来指导现行公有制进行改善,才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二、用“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指导现行公有制改革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一种剥削制度,其本质是建立在对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础上的资本家对工人劳动力的支配权力,通过对工人劳动力的支配和使用,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其次,这种所有制造成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非人化,由于资本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为了生存,他们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资本家,以这样一种把自己生命寄托给别人身上的方式,其实与奴隶是没有区分的,只是这种统治和奴役被自由平等的华丽外表所掩盖,工人阶级成为资本家无限制地追求剩余价值和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不断扩大资本规模的牺牲品。同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其分配方式,资产阶级由于先前占有了生产劳动的物质条件,从而可以支配只有劳动力自身的无产阶级,所以在分配时为了尽可能的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他们不会就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而是就生产劳动产品的生产要素的分配关系,来谈论分配的正义。这种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可以说是分配非正义的根源,是导致人们收入不平等,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出现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
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在于强调要摈弃劳动和资本相对立的所有制,重建劳动者对生产要素即劳动和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其实质是要建立一个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而其中每一个社会成员,作为社会化的、联合起来的“个人”,必然作为这个“自由人联合体”中的一份子完全拥有对社会所有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支配权,劳动者将真正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以充分发挥劳动者的自由个性,为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
“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设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它既消灭了私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剥削他人劳动的可能,又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得到直接结合,使劳动者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获得自由成为可能。又由于它关注个人的发展,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在实践中能极大的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准备日益丰富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所以,面对现行国有制出现的一系列弊端,面对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面对国内愈演愈烈的私有化倾向,我们必须予以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要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同时更要完善公有制,即将现行的国有制进行改革,解决其弊端,使其进一步向更为合理的公有制即马克思所预想的“社会所有制”推进。另一方面,为确保个人合法的劳动收入得到依法保障,同时也要使人们的收入更为合理,必须对现行所有制结构在劳动收入分配的地方进行调整,以此避免已经出现的不合理收入导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74.
[2]马克思.哲学的贫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16.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1.
[4]马克思.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0.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付宇.“重建个人所有制”与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J].当代经济研究,2011(3):54.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64.
注释: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74页。
作者简介:周凤(1991-),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私有制;所有制;贫富差距过大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25-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虽在经济建设方面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近几年国有企业频频出现的各种弊端及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人们开始对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制进行膜拜,对公有制则加以过度抨击,甚至提出了“取消国有制,向私有化过渡”的主张。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创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学说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来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一、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讨论的必要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代替,这是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又造成了它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但是这种否定不是要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这里对“个人所有制”的论述,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高度概括。而马克思通过否定之否定规律“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也就是他所说的“公有制”。当然,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的中国与马克思所要重新建立的“公有制”是不同的,因为作为社会主义主要特征的公有制、按劳分配等,我们都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状态。尤其近几年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化”倾向的影响,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了相应的动摇,国有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
可以说,我国现行的公有制是一种产权无具体归属人的,主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产品是由国家统一计划分配的一种产品公有制。国家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代理人,代表全民利益掌握全部的公有生产资料,但是,由于代理层次过多,更主要的是在每一个代理层次上缺乏有效的代理行为约束机制,代理人的行为并不反映、甚至违背被代理人的利益。这种没有有效约束的层层代理关系下,公有经济运行的最终结果必然会同其本质要求大相径庭。其次,现行国有制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的社会化与所有权集中在行政机构,导致行政部门的权力与政府的经济职能高度融合,劳动者只是名义上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建立公有制,消除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的确是一次社会的飞跃,但企业的利润全部归国家和集所有,职工并没有得到这些,这种在财富上极度不公平的分配,结果就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资本主义出现了快速甚至是疯狂的发展,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制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样,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劳动也是在劳动和资本的结合中进行的,中国的工人阶级受到了极大、极残酷的剥削值得我们进行反思。所以我们与其说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是由于现行国有制的弊端造成的,不如说其最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改革的推进,我们有必要以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来指导现行公有制进行改善,才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二、用“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指导现行公有制改革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一种剥削制度,其本质是建立在对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础上的资本家对工人劳动力的支配权力,通过对工人劳动力的支配和使用,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其次,这种所有制造成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非人化,由于资本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为了生存,他们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资本家,以这样一种把自己生命寄托给别人身上的方式,其实与奴隶是没有区分的,只是这种统治和奴役被自由平等的华丽外表所掩盖,工人阶级成为资本家无限制地追求剩余价值和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不断扩大资本规模的牺牲品。同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其分配方式,资产阶级由于先前占有了生产劳动的物质条件,从而可以支配只有劳动力自身的无产阶级,所以在分配时为了尽可能的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他们不会就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而是就生产劳动产品的生产要素的分配关系,来谈论分配的正义。这种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可以说是分配非正义的根源,是导致人们收入不平等,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出现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
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在于强调要摈弃劳动和资本相对立的所有制,重建劳动者对生产要素即劳动和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其实质是要建立一个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而其中每一个社会成员,作为社会化的、联合起来的“个人”,必然作为这个“自由人联合体”中的一份子完全拥有对社会所有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支配权,劳动者将真正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以充分发挥劳动者的自由个性,为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
“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设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它既消灭了私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剥削他人劳动的可能,又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得到直接结合,使劳动者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获得自由成为可能。又由于它关注个人的发展,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在实践中能极大的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准备日益丰富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所以,面对现行国有制出现的一系列弊端,面对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面对国内愈演愈烈的私有化倾向,我们必须予以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要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同时更要完善公有制,即将现行的国有制进行改革,解决其弊端,使其进一步向更为合理的公有制即马克思所预想的“社会所有制”推进。另一方面,为确保个人合法的劳动收入得到依法保障,同时也要使人们的收入更为合理,必须对现行所有制结构在劳动收入分配的地方进行调整,以此避免已经出现的不合理收入导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74.
[2]马克思.哲学的贫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16.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1.
[4]马克思.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0.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付宇.“重建个人所有制”与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J].当代经济研究,2011(3):54.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64.
注释: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74页。
作者简介:周凤(1991-),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